儒學十講:孔子的處世之道(人文大講堂)

儒學十講:孔子的處世之道(人文大講堂)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哲學教授葛榮晉作品。 以管理哲學的角度解讀儒學人生觀。

儒學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是融入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什麼是仁義的君子?什麼是聖人的處世之道?中國管理哲學第一人葛榮晉教授為您講授孔子的處世之道,揭示現代企業的管理秘密,用古老思想化解現代社會的衝突困境。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學十講:孔子的處世之道(人文大講堂)
  • 作者:葛榮晉 
  • ISBN:978-7-300-22084-0
  • 頁數:390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1-09
  • 裝幀:平裝
  • 開本:148*210
作者簡介,簡要目錄,書摘,

作者簡介

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管理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哲學研究五十餘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著有《中國管理哲學導論》、《老子的商道》等28部著作。曾多次為高層管理者作中國管理哲學報告,被學術界和企業界譽為“中國管理哲學第一人”。

簡要目錄

第一講儒家的“仁學”
一愛人成仁:“學”的含義
二以和釋仁:“仁學”的新詮釋
三終身讀書:孔子的人生境界
四杏林春滿:儒家的醫德
五崇儉禁奢:儒家的官德

第二講儒家理想人格論
一德知志美:理想人格結構
二內聖外王:理想人格模式
三內外合一:理想人格修養

第三講塑造現代儒商
一德、智、膽、情:現代儒商的“四商”
二知識、道德、智慧:現代儒商的人生境界
三以人為本:現代儒商的管理之道
四獨具慧眼:從“明清晉商”到“現代晉商”

第四講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一誠信之道:儒家核心價值觀之一
二義以為上:儒家核心價值觀之二
三謀道不謀食:儒家核心價值觀之三
四許衡:儒家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第五講孔子的處世之道
一孔顏樂處:儒生的真諦
二仁者壽:孔子的長壽觀
三主靜:朱熹的人生智慧
四天賦、逆境、淡泊:儒家的成才之道

第六講儒家的孝道
一養、敬、安、卒:孝道的四境界
二和諧家庭:時代呼喚新孝道
三慎終追遠:祭祖與孝道
四正負二重性:“孝”的當代價值

第七講儒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之以德:孔子的柔性管理
二三戒三貴:《論語》與自我管理
三思不出其位:曾子的定位管理
四無為而治:朱熹的管理藝術
五敬事而信:儒家的信用管理

第八講儒家的生態哲學
一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關係
二天人合德:儒家的生態哲學
三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環保意識

第九講《周易》與“神道設教”
一神道設教:《周易》的哲學命題
二鬼神之道:世俗的神學工具
三神仙信仰:“神道”的社會功能
四比干:“神道設教”的範例

第十講中庸之道:儒家的辯證法
一無過無不及:孔子的中庸之道
二允執其中:中庸的方法論
三辯證法:中庸之道的當代價值

書摘

三終身讀書:孔子的人生境界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新時代。知識呈現出三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書本知識爆炸現象的加劇,知識老化速度的加快,知識綜合化、一體化的加強。面對知識老化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現代人若不能與時俱進,站在人類知識的最前沿,不斷增加新知識,淘汰舊知識,更新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有可能被社會無情地拋棄,更談不上躋身於世界知識前沿,使自己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強者。
(一)讀書是一種富貴人生境界
在知識激增和信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是企業創新和人生成功的基石,是一種富貴人生境界。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他指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相結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新工具》)。培根的這一觀點,被後人表達為一句著名的話:“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肯定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發明是任何政權、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對人類事業的影響都不能比擬的,因為科學發明的利益可以擴及於全人類,而政治的利益只限於特殊的地帶。後者經不了幾代,前者則永垂無窮。知識是財富的基礎,知識也是獲取權力的源泉。閱讀史書可以使人明智,閱讀詩歌可以使人聰慧,演算數學可以使人精密,研究哲理可以使人思想深刻,修身養性可以使人道德高尚,邏輯修辭可以使人能言善辯。一句話,知識決定人生命運,知識是構建富貴人生境界的根本保證。
中國漢代哲學家王充在其《論衡》一書中,早已認識到知識是一種力量。他說:“人有知識(學),則有力矣。”(《論衡·効力》)
宋代皇帝趙恆在其《勸學詩》中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人的“智商”越高,知識越新越廣,在社會中的發展空間也就越大,社會競爭力也就越強,發言權也就越多,社會地位也就越高。現代社會流行的“知識決定高度”這一警句,道理就在這裡。
讀書是苦也是樂。讀書有兩種:一種是把讀書只視為謀取功名利祿的重要手段,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這是一種功利化的讀書。在今天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學生讀書是為了考取名牌大學、是為了出國留學;成人閱讀《周易》是為了算命……這種功利化的讀書,在多數情況下是苦澀的,根本無快樂可言。另一種讀書是隨個人興趣愛好、為撫慰心靈,選擇閱讀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這種不帶功利目的的讀書,則是一種快樂的讀書。孔子曰:“學而時習(複習、實習)之,不亦說(悅)乎?”這種讀書猶如兒童讀小人書、成人讀小說一樣,隨興致所至,廣泛涉獵,完全出於人的趣味。正如魯迅在《讀書雜談》中所說:“嗜好的讀書,該如愛打牌的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
(二)讀書是一種健康長壽人生境界
讀書是一種構建富貴人生的手段,同時也是一種追求健康長壽的人生境界。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不用去醫院。”正如南宋詩人陸游所云:“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需書卷作良醫。”
清代學者李漁曾說:“予生無他癖,惟好讀書,憂藉以消,怒藉以釋,牢騷不平之氣藉以除。”讀書可以解除人的憂愁、寂寞、憤怒、孤獨和牢騷不平之氣,可以使人心神集中、雜念盡消、心平氣和、神志安穩,從而有利於人的健康;讀書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不公平之事可以避免“怒傷肝、恐傷肺”;讀書還可以引導患者專心於書中,暫時忘卻病痛帶來的苦惱,使患者意境開闊、心情舒暢,有利於人的身體康復。
讀書還可以延緩衰老,預防痴呆症。醫學研究表明,老年痴呆歸根結底是因為大腦功能衰退,記憶能力喪失。如能勤於讀書則能促進“腦運動”,而不斷的腦運動可以直接促進腦健康,從而通過腦協調與控制全身的功能,防止老年痴呆症的發生。勤於讀書、勤於用腦的人,大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張狀態,以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延緩中樞神經老化,帶動血液循環,使全身各系統功能保持協調統一,促進人體健康。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德格斯·坡厄爾對1600多名25歲到92歲愛讀書的人進行推理能力、記憶力、視力以及對空間的判斷力的測試,發現80多歲的人的表現幾乎和年輕人同樣良好;一部分80多歲與90多歲的人的智力,接近任何年齡段的最高水平。戲劇電影大師夏衍說得更具體:“不愛動腦,不愛讀書,不愛思考的人,容易得‘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見,“至樂莫過於讀書”,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三)讀書是一種道德人生境界
讀書是一種健康長壽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種人所追求的道德境界。在現代社會中,也有一位文化名人在他的書房內掛有一副對聯云:“拋他難拋身外物,讀我平生未讀書。”當你在靜靜的書房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以你豐富的人生閱歷去解讀書中所闡述的哲學智慧和人生理念且有所悟的時候,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你會頓時將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錢、權、名、色等“身外之物”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完全擺脫令人痛苦的世俗的“功利境界”而升華為君子的“道德境界”。這正是“世事浮躁唯擁書城而心靜,人間煩囂但聞墨香而氣平”。在這一境界中,讀書使人超脫,讀書讓人寧靜,讀書令人滿足。這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心靈淨化。法國著名哲學家梅里特在《人是機器》一書中,正確地指出:“征服全世界,也抵不上一個哲學家在他的書房裡所嘗到的那種快樂。”

(四)讀書是一種文化軟實力
現代企業家需要財富和健康的硬實力,更需要知識和文化的軟實力。讀書不僅可以提高現代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達到身體健康之目的,而且也可以提高現代人的道德水平,培養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愛國熱情,還可以啟發現代人的哲學智慧。這種文化軟勢力,才是社會綜合勢力和國際競爭力所在。所以,溫家寶總理指出:“讀書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因此,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為“世界讀書日”。近年,我國有識之士建議將孔子誕辰日9月28日以法律形式定為“中國讀書節”,並發出“享受閱讀樂趣,共創學習型社會”的倡議,主張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全民讀書活動。
在讀書遠離我們的今天,現代人應牢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新理念,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孔子就是“終身學習”、自學成才的典範。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一生都在努力讀書,追求知識。他曾說過:“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