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外風險

價外風險

價外風險是權證投資五大風險之一。

權證的價值可以拆分為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兩部分。內在價值是指權證立刻行權可以獲得的收益;時間價值則可以理解為從現在至權證到期日這段時間,正股上升(下降)可能對認購(認沽)權證造成的升值。

基本介紹

概述,深度價外,價外風險,

概述

根據正股價格與行權價的關係,可以將權證分為價內權證平價權證以及價外權證三類。以認沽權證為例,當正股價格小於行權價格時,若即刻行權,二者之差便是所得收益,該收益大於零,故稱其為價內權證;當正股價格等於行權價格時,即刻行權所得收益為零,稱其為平價權證;當正股價格大於行權價格時,若即刻行權會造成虧損,因此不具有內在價值,稱其為價外權證。平價權證和價外權證內在價值為零,因此,其市場價格完全是權證時間價值的體現。

深度價外

根據權證立刻行權所獲得的收益或虧損的程度,可以進一步提出深度價內權證深度價外權證的概念。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的認沽權證絕大多數屬於深度價外權證。例如,招行認沽權證將於2007年9月1日到期,行權價為5.48元。截至2007年6月28日,招商銀行收盤24.74元,正股的價格遠遠高於認沽權證行權價。招商銀行股價至少要跌到5.48元,招行認沽才具有行權價值。顯然,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那么,為什麼我國會出現這么多深度價外的認沽權證呢?事實上,很多認沽權證並非一開始就是處於深度價外的。我國目前流通的這批認沽權證的發行時間都比較早,大部分集中在2006年的上半年,而當時相應正股的價格都比較低,跟權證的行權價比較接近,權證僅僅是輕度價外狀態。在歷經了一年多的大牛市之後,正股的價格早已今非昔比,遠遠超出了當時設定的行權價格,從而使得這些認沽權證全部變為深度價外。

價外風險

價外權證包含權證的一類特殊風險,即價外風險。對於深度價外的認沽權證,尤其是臨近行權期時,投資者應該儘量避而遠之。這是因為,一方面,權證在到期日總會回歸自己的真實價值,而臨近到期的深度價外的權證理論價值接近零,到期後很可能成為廢紙一張。另一方面,深度價外權證的市場價格僅僅是其時間價值的體現,而臨近到期權證時間價值衰減得很快,極易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例如,茅台認沽權證從5月9日至5月22日這7個交易日內,價格從0.428元跌至0.003元,跌幅超過99%,致使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