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侯國

昭通歷史上有與夜郎並稱的“僰侯國”。有學者認為僰人曾隨周武王伐紂,並參加了牧野之戰,僰人首領助武王滅商有功,被封為僰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僰侯國
  • 讀音:bó hóu guó
  • 時期:春秋
  • 類別:歷史典故
讀音,歷史溯源,僰侯國的興亡,

讀音

僰侯國:bó hóu guó

歷史溯源


戰國時期秦王巴蜀後,作為蜀國附庸的僰侯國,據說最終被蜀郡太守李冰所破。秦、漢都曾在僰人聚居區設定了縣級行政機構——“僰道”。僰人聚居區地處巴蜀、夜郎、楚等列強爭奪的敏感地帶,在強鄰環視、虎狼相爭的夾縫中,僰人飽受戰爭之苦,人民流離失所,災難深重,其悽苦的境遇令人扼腕嘆息。僰人死後,往往將棺木置於千仞絕壁之上。在昭通市鹽津縣威信縣的崇山峻岭之中,這種奇異葬式的遺蹟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僰人的民族來源與百越有很大關係,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從華東、華南地區逐步遷徙到西南的。僰人發展程度顯然高於周邊從事遊牧生活的其他部族,其祖先很可能是來自楚國。關於僰人的族屬,另有“其先世本華人”的說法,從中隱約可見春秋時期諸侯兼併,僰人國破家亡被遷徙流放的史實。然而,僅憑“其先世本華人”的說法,並不能證明僰人的祖先就是漢人。譬如西周時期楚王曾自稱“蠻夷”,可是到了春秋時期則以“華夏”自居。

僰侯國的興亡

戰國至秦漢,僰人與漢民族接觸頻繁,是西南各少數民族中接受中原文化較早的民族之一。歷史上僰人以種植水稻、姜、蒟和經營荔枝園著稱。當時昭通境內的僰人已在利用“千頃池”、“龍池”等水利資源種植水稻。公元前135年漢朝使者唐蒙竟然在南越吃到蜀地蒟醬。唐蒙回到長安後才知道蒟醬為蜀地獨有,其他地方並不出產,他所品嘗到的蒟醬是商人走私販運所得。
西漢時期,許多巴、蜀商人因販賣笮馬、僰僮、氂牛而致富。漢代經學家服虔曾在京城見到過被賣為奴婢的僰人。僰人因為開化早,在中原“文明人”眼中居然成了最有資格做奴婢的“西南蠻夷”。對此,任乃強先生曾寫到:“僰人仁柔不好爭鬥,故在秦、漢、六朝、唐、宋時被掠賣為奴者甚多,特稱‘僰僮’,奴隸主皆喜購之”。在因文化先進、經濟發達而具有優越感的中原人士眼裡,僰人算是西南各少數民族中開化程度較高而比較先進的民族了,故其名稱被特別地寫成帶有“人”字偏旁的僰字。而那些還處在漁獵階段的“蠻”與“夷”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其中“夷”是指那些身背弓箭,以狩獵為生的部落;“蠻”為採食蟲魚的族群。
仁柔平和的美德並沒有給僰人帶來幸福,反而成了被蹂躪和奴役的禍根。歷史的詭異之處,也正是其發人深思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