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

僰(bó),本意為中國古代稱西南地區的某一少數民族,無引申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僰
  • 拼音:bó
  • 部首:人
  • 筆畫數:14
  • 五筆:GMIW
  • 筆順編碼:12523412523434 
  • 結構:上下結構
  • 造字法:會意
  • 詞性:名詞
  • 統一碼:U+50F0
漢字釋義,相關詞語,僰人,僰人懸棺,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漢字釋義

(1)“僰”字最早見《呂氏春秋·恃君覽》,稱"僰人,野人,篇笮之間,多無君" 。《說文解字》記:" 僰,犍為僰蠻也" 。
(2)“僰”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名稱,秦漢以前居住在長江上游地區(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

相關詞語

僰國、僰人、僰道、滇僰、邛僰

僰人

“僰人”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說:“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
漢朝時,滇有“滇僰”、邛都有“邛僰”,又有“僰道”。漢朝以後,“僰”不見於記載。宋朝時,大理國主體民族稱作“僰人”或“白人”。元朝後,“僰人”或“白人”被學者貶稱為“僰夷”或“白夷”。
有些記載也有襲用“僰人”舊名稱,如稱“懸棺葬”墓為“僰人墓”、“僰棺崖”等。

僰人懸棺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
僰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僰 ·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12
《唐韻》蒲北切《集韻》鼻墨切,𠀤音匐。《禮·王制》屛之遠方,西方曰僰。《注》僰,逼也,使之逼寄於荒遠也。
又《說文》犍為蠻夷也。《田汝成·炎徼紀聞》僰人在漢為犍為郡,在唐為於矢部,蓋南詔東鄙也。《揚雄·長楊賦》羌僰東馳。 《說文》作僰。從人棘聲。或作𠍷。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僰
犍為蠻夷。從人棘聲。蒲北切

說文解字注

楗為蠻夷也。楗各本作犍。今依漢碑從木。司馬相如傳曰。唐蒙使略通夜郞西僰中。文穎曰。夜郞,僰中皆西南夷。後以為牂柯,楗為二郡。按楗為郡有僰道縣。卽今四川敘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屛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鄭注。僰當為棘。棘之言逼。使之逼寄於夷戎。按記文僰字,鄭不以為西南夷。故易為棘。經傳之棘多訓亟也。故曰棘之言逼。使與寄字一例。釋文雲。棘又作僰。於此知記本作僰。鄭易為棘也。唐初本已誤。從人。棘聲。蒲北切。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