僂附

證名。本詞最早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屬於“戚施”的替代詞。《本草綱目·蟲四·蟾蜍》:“《韓詩章句》 注云:戚施,蟾蜍也”。因為蟾蜍四足據地,無頸,不能仰視,故喻為僂疾。僂,曲身不能直。“附”,同俯,低垂不能仰的意思。僂附,是曲背彎腰,頭向下俯的體徵。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僂附
  • 外文名:humpback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骨骼
  • 常見病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筋不束骨,骨軟不立
  • 常見症狀:行路時身背彎曲,頭向下俯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素問·脈要精微論》:“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張介賓注曰:“開謂皮腠發泄,合謂玄府閉封,皆衛氣為之主也,若衛氣失所,則當開不開,當閉不閉,不得其宜為寒所襲,結於筋絡之間,軟急不伸,則形為僂俯矣。”余雲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云:僂疾“背曲脛曲,同為骨之變化”,“僂俯即今之脊椎後彎也,亦名龜背”。可見,僂附的病因,多為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筋不束骨,骨軟不立所致。

臨床表現

行路時身背彎曲,頭向下俯的症象。是腎氣衰而筋脈虛疲的表現。現代認為,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佝僂病、骨質疏鬆、骨關節病等,皆能使背脊關節發生彎曲,而股膝關節往往同時發生畸形。

鑑別診斷

1.佝僂病
是由於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主要的特徵是生長著的長骨幹骺端軟骨板和骨組織鈣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鈣化不全。
2.駝背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脊柱變形,是胸椎後突所引起的形態改變。主要是由於背部肌肉薄弱、鬆弛無力所致。

治療

1.中醫治則為補肝腎、強筋骨。
2.西醫治療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性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碸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採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福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