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評釋

《傷寒論評釋》分上、下編,閻德潤編著。本書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及藥理學,對《傷寒論》予以整理闡析。作者改纂張仲景原著之編次,除對六經病等作概括性論述外,著重於湯證介紹及評釋。下編為“《傷寒論》症狀明理論”,介紹六經之命名,《傷寒論》中之陰陽、寒熱、傳變,六經之證候,六經病主證之新志等內容;下編為“《傷寒論》治療辨正論”,系將仲景傷寒諸方按湯類歸納條文,並予注釋發揮。此編於藥品之考證,必以仲景之治驗為首,其後標明歷代及近世專家(包括日本漢方醫學著作)之理論,供讀者參酌。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論評釋》
  • 作者:閻德潤
  • 成書年代:民國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傷寒論》研究比較活躍的時期,借鑑日本漢醫治傷寒論學的觀點,運用西醫學的理論和方法闡述評釋《傷寒論》,成為這個時期傷寒學的鮮明特徵。西醫出身的閻德潤即在這種背景下撰成本書。

流傳版本

現存1936年滿大印書館鉛印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作者簡介

閻德潤(1898~?)字東里,遼寧海城人。1923年畢業於南滿醫學堂,留校任助教、講師。1927年赴日留學於東北帝國大學,兩年後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滿醫大副教授、同善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後曾任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教授、教務長、校長,1938年至1940年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兼教授,又曾任偽滿民生部厚生司長、長春市衛生局局長兼東方醫學院院長等職。1949年後曾任中國醫科大學教授。由於受家庭的影響,閻氏熱愛中醫,於《傷寒論》的研究尤深。

內容簡介

本書改纂《傷寒論》原著條文次第,而分為症狀明理論及治療辨證論上下兩編。上編多附西說,其中“六經病主證之新志”一章尤多發明。閻氏以西醫學說探討六經病各主證產生的病理機制,歸納了近代關於傷寒的邪由皮入說、寒邪並傳染說、皮膚反射說、代謝產物堆積說、理化學現象說、電氣說、細菌傳染說等,討論了發熱的類型及生理病理反應、發汗的機轉和意義,以及頭痛、嘔吐、便秘、下利、鼓脹(痞)、循環障礙(厥)等主證的類型及病理。下篇類聚傷寒方,歸納與徐靈胎《傷寒論類方》相似,每方必對藥品詳加考證,首列《神農本草經》,次為歷代考證,日本漢醫諸家論說亦採錄之,並有藥物成分、藥理作用及藥用,均為西醫學說。
關於《傷寒論》一書的性質,閻氏主多種熱性病說。他認為:“《傷寒論》中之傷寒,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傷寒,包括多數熱性病而言,狹義的傷寒,則猶俗所謂傷風耳。”因而他認為王吉民、伍連德著的《中國古代醫學史》譯《傷寒論》為Esseg on Typhoid(論腸傷寒),是不貼切的。同時,他反對將“寒”字認作氣溫變化,認為“凡為病因之要素,皆在其中也”。所以,閻氏在《傷寒論評釋》中主要討論熱性病的諸多問題。
《傷寒論評釋》中最精彩的,可以說是閻氏對《傷寒論》陰陽的分析論述。其觀點有二:(一)《傷寒論》的陰陽與玄學的陰陽有別。他說:“《傷寒論》中之陰陽,非形上學的陰陽,不過為概念的陰陽而已,”“若以西醫之名詞注釋,則病之屬於進行者為陽,屬於退行性者為陰;機能亢進者為陽,機能衰減者為陰”,“乃定治療方針之陰陽”,明確指出《傷寒論》陰陽在診斷治療上的重要意義。他認為,金元之醫受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的影響,以玄學之陰陽解說醫學之陰陽,“故與實際治療上相背而馳”。他又說:“一般誤解的玄學的,遂謂其為荒誕無理者,非矣!”批評了當時醫學界普遍否定中醫陰陽學說的不良傾向。(二)《傷寒論》的陰陽與《素問·熱論》陰陽同其名而異其實。他說:“《素問·熱論》以病勢出於表者為陽,病勢內結者為陰”,陰陽的含義固定,故與“定治療方針”的《傷寒論》陰陽不能相混。以上的認識,均與日本漢醫的基本思想接近。
對六經實質的看法,閻氏認為是“陰陽病證中,於善惡緩急上,揣其病位所在依賴相從,各分三種,以為用藥治療之大綱,此六經病之所由分也”。六經既是病變部位的分類,也離不開陰陽的分證,是指導診斷治療的大綱。此說不錯,但《傷寒論評釋》將太陽病釋為“多數急性熱病之總稱”;陽明病為腸胃病,“特偏重於腸管”;太陰病“為陽明病之反對者,主言胃腸虛弱、腹滿而吐、自利益甚”;少陰病“近於太陰病,又兼以循環障礙(心病);”厥陰病更進之,“其文中多言生死”。如此認識,似乎有失偏頗。
儘管閻氏在以西醫學說解釋《傷寒論》中有可商之處,但《傷寒論評釋》所體現的實證主義與創新精神,是值得重視的。他說:“研究《傷寒論》者,不必論王叔和所撰次者,是否仲景之舊觀,林億所校刊者,是否叔和之舊觀也。至若書中詞意,時有可疑,亦不必質言何者的仲景文,何者為叔和摻入,何者為後人霑益,蓋皆無確證故之也”。他還說:“自金以來,解《傷寒論》者多矣,然多課於玄談,妄假運氣,日人多解《傷寒論》較為審慎,不拘故常,方求理效,尚近仲景意焉”。他還主張接受新的理論,改變《傷寒論》研究以註疏考訂為主的傳統方式,指出:“今日科學不斷發展,若仍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則必真髓難宣,驗理未得。”

影響評價

本書以科學的態度,認真研究中醫,特別注重吸取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的科學成分,對於以後中西醫學的相互交流與結合,起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