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性骨髓炎


定義
傷寒菌性骨髓炎是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所致的骨感染,為嚴重傷寒或副傷寒病後的併發症。
基本概述
傷寒菌性骨髓炎是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所致的骨感染,為嚴重傷寒或副傷寒病後的併發症。其發病率約為傷寒病人的0.8%。大都發生於傷寒病痊癒後數周或數月,也有在病後1.5-2年,甚至數年才發現骨感染,。在患鐮狀細胞性貧血的病中較為常見。
腸寒傷的後期或恢復期,體溫又上升,長管狀骨、骨盆、肋骨、脊柱有時會發生單發或多發的傷寒性骨髓炎。患病骨因為是傷寒性侵潤,能夠看到有錆色的膿的膿腫。根據病史中有腸傷寒的歷史,有特殊的膿,證明是傷寒菌,widal反應診斷比較容易。有時也被誤診為化膿性骨髓炎或骨結核。預後良好。四肢傷寒性骨病灶通過手術開窗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根據情況持續沖洗,傷寒性脊椎炎和脊椎結核同樣經過純粹的保守治療,大約1年能夠治癒。
病理
傷寒性骨髓炎在軟組織內的病變為傷寒性肉芽組織,主要表現為大量單核巨細胞、漿細胞和大量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巨噬細胞有吞噬淋巴細胞的現象。骨組織的病變為部分呈陷窩性吸收和死骨形成,骨髓腔有代償性增生,可見大量巨噬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部分骨膜增生和少量新骨形成。脊椎病變常先累及椎間盤,繼之相應的椎體出現骨膜反應和低毒性感染的慢性炎症表現,椎體破壞後椎間隙變窄,很少有大量椎旁膿腫形成。長骨病變常累及骨幹或乾骺端,出現明顯的骨膜反應及骨質破壞。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男性,常在傷寒病或其它腸道疾病的恢復期,或在痊癒後緩慢地或突然地發生。全身症狀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相似,如發熱、寒戰、脈速、全身不適,甚至可有虛脫和神志不清等。白細胞計數一般不增多,但如有化膿性細菌混合感染時,可達10×109/L以上,可是症狀不如化膿性骨髓炎劇烈,急性症狀常可自行消退,轉為慢性。有時急性期全身症狀不明顯,起病緩慢,僅局部有壓痛,肌肉痙攣。若病變在腰椎,可有放射性疼痛,多向前達腹部;脊柱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則減輕或消失。
診斷
從臨床與X線片表現,本病是一種毒性較低、症狀較輕的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所以與其它細菌所致的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難以鑑別。診斷主要依據為傷寒或副傷寒病史,血液或膿液培養和血清凝集反應。肥達(Widal)試驗在起病2周內常為陰性,但在後期,可轉變為陽性,且效價逐漸增高。有肯定的診斷意義。
肋骨受累時,應與肋骨結核或肋軟骨炎作鑑別;脊椎受累時,應與脊椎結核作鑑別;長管骨受累時,應與惡性腫瘤作鑑別。與其它細菌所致的骨髓炎的鑑別主要依靠血培養,穿刺膿液培養來明確診斷。
治療
用氯黴素治療傷寒菌性骨髓炎有良好療效。土黴素、四環素、金黴素或大劑量氨苄青黴素等也有一定療效。脊椎發生病變時,可睡硬板床制動,結合套用抗生素。
病人的一般情況較差,需經常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多次輸鮮血,靜脈補給高營養液以加強機體低抗力。對有膿腫或竇道者,應作切開引流,病灶清除,徹底清除壞死組織、膿液,刮除竇道瘢痕組織,然後縫合傷口,用連續吸引和抗生素持續沖洗療法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