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

傳道授業

韓愈(768—824)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3),①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三十五歲,剛由洛陽閒居進入國子監,為四門學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正走出少數愛好者的範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他儼然成為這個運動的年輕的領袖。

他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容。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於唐德宗統治的後期,是有現實的社會條件的。它是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而這除軍閥、大地主外,正是當時廣大社會階層現實利益的要求。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

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了優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師說》正是這種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進步意義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韓愈不斷地同青年後學交往。給他們獎勵和指示,這是魏晉以後所沒有的現象,當然要引起人們的奇怪,以至紛紛議論和責難。一切向韓愈投書請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為韓門弟子,因而韓愈“好為人師”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道授業
  • 發 音:chuán dào shòu yè
  • 出 處:韓愈《師說
  • 近義詞傳經送寶
簡介,詳細,作者介紹,

簡介

詞 目 傳道授業
發 音 chuán dào shòu yè
釋 義 受:後來寫作“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詳細

韓愈《師說》之“傳道受業解惑”,是指教育的綜合的過程:傳道,授業,解惑,三個並列而行。
傳道釋義:傳授、教育道德觀念,即是我們時下所說“思想教育”,這個是基礎教育,德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不可成才。(把“道”理解為思想道德的道有失偏頗,應為《道德經》中所指的“道”的含義較為妥當,即事物的規律。)
授業釋義:傳授以學
解惑釋義:惑,是指困頓,迷惑,當人面臨未知事物之時,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為學生解開困頓、迷惑。
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生。

作者介紹

但韓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們怎樣誹謗,依然大膽地回答青年們的來信。他在《答胡生書》中說:“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於是。如生之徒,於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於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③他對那些惡意中傷的誹謗,表示憤慨,也為向他請教的青年擔憂。
《師說》的最後一段,聲明寫作的由來,說這是為了一個“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學習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實際上他是藉此對那些誹謗者來一個公開的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師說》不僅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更可貴的是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係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把師的神秘性、權威性、封建性大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係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