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耕作

土壤耕作的作業項目很多,水田與旱田不同,各地區也有很大差別。但是,基本的作業項目包括耕、耙、耱、耪、耮、中耕和鎮壓等。耕作方法是否合理與土壤類型、作物種類、環境條件直接相關。

傳統的耕作方法(conventional tillage)傳統耕作法可用機械、畜力或人力進行土壤耕作,創造有一定深度的疏鬆的耕層,並與耙、壓、耱等表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協調耕層(有時包括底土)三相比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耕作
  • 外文名:Traditional farming
  • 釋義:機械、畜力或人力進行土壤耕作
  • 方式:耕、耙、耱、耪、耮、中耕和鎮壓
  • 影響因素:土壤類型、作物種類、環境條件
  • 不利之處:不利於保墒、造成風蝕等
簡介,分類,犁耕,耙地,中耕,鎮壓,不利之處,

簡介

土壤耕作的作業項目很多,水田與旱田不同,各地區也有很大差別。但是,基本的作業項目包括耕、耙、耱、耪、耮、中耕和鎮壓等。耕作方法是否合理與土壤類型、作物種類、環境條件直接相關。
傳統的耕作方法(conventional tillage)傳統耕作法可用機械、畜力或人力進行土壤耕作,創造有一定深度的疏鬆的耕層,並與耙、壓、耱等表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協調耕層(有時包括底土)三相比的關係。

分類

犁耕

犁耕是用犁具將土壤翻轉或進行深鬆土的作業,是大多數耕作的首要作業。耕翻後使土壤變松,提高了土壤的通氣、透水、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動和吸收水肥的範圍。有利於翻壓在土壤中的作物殘茬、雜草和有機肥的腐爛分解,起到除草肥田、改善土壤養分狀況的作用。還可以結合進行化肥深施、土壤消毒等作業。
秋耕一般宜早、宜深,以利蓄水保墒和下茬種植。冬耕曬垡,通過凍融交替,促進土壤風化。春耕宜早宜淺,緊接著耙、耱、鎮壓作業,減少漏風跑墒。

耙地

翻耕後的土壤往往出現土坷垃(砂土例外),地面不平,容易跑墒,所以緊跟著要進行耙、耱和鎮壓等整地作業。耙地的作用就在於破碎表土的土塊,平整地面,破除板結,疏鬆表土,防止水分蒸發,創造上虛下實的孔隙分布狀況。耱地又稱耮地、蓋地,它通過耱擦地面使表土細碎,平整(並有輕壓作用),很快形成很薄的疏鬆散碎的乾土層,起著覆蓋保墒作用。耙地還有混勻土壤促使土肥相融的作用。耙地可以耙碎坷垃,有利於保墒,據觀測,耙地後除最表層土壤含水量稍低外,整個土體含水量都有所增加。

中耕

中耕是指作物生長期間疏鬆表土的作業,其作用主要是破除板結,増加水的人滲率,改善土壤通氣性,清除雜草,調節土溫和減少蒸發等雨季臨近時進行中耕,使土壤疏鬆,活土層增厚,能顯著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作物生育期間進行中耕,可以清除雜草、疏鬆土壤,切斷與下層土壤毛管的聯繫,減少蒸發,以利保墒,故有鋤頭底下有水的說法。如有些地區在玉米定苗後(苗高33cm左右)雨季臨近時進行深刨(深20~30cm),使土壤疏鬆,活土層增厚,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深刨地土壤含水量比未深刨的多1%~2%。中耕鬆土除破除表土板結外,也改善了土壤通氣狀況和溫度狀況。據測定,深刨地較一般地表層0~20cm土溫早晨低1℃,中午高1℃,晚上高0.61℃,日平均土溫稍有提高,晝夜溫差加大,故又有鋤頭底下有火之稱。也有農諺說早中耕,地發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抗澇又抗早。所以在雨(灌溉)後應適時進行中耕鬆土,破除表土板結可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小麥地耬麥鋤劃,玉米、穀子地中耕耪地都有利於土壤通氣、保墒、調溫和養分轉化,從而對控制作物蹲苗、紮根、壯稈、防倒伏、增重等都有良好作用。

鎮壓

鎮壓可壓碎壓實表層土壤,增加毛管作用,具有保持土表濕潤的作用。進行鎮壓的時間可在播種前或播種後。當土壤過於疏鬆或有坷垃架空而作物種子較小時,宜進行播前鎮壓,既能保證播種均勻,又利於破土出苗。種子較大而出苗較易的作物,實行播後鎮壓,可使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有利於種子吸水發芽。此外,鎮壓必須在地面較乾燥時(比適耕時的含水量稍低)進行,否則會使土壤板結。
鎮壓可以壓碎坷垃,壓緊表土,壓平地面,減少大孔隙,防止漏風跑墒又可以接通毛管,起到提墒作用。同時,鎮壓還可以提高土壤的導熱性。一般除播前整地進行鎮壓外,各種作物播種後也都要進行適當鎮壓,使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以利於種子吸水發芽。鎮壓要看土壤質地和墒慨例如砂性土墒情差宜多壓、重壓,以利於提墒保墒黏性土墒足時不宜鎮壓,以免土壤壓緊板結。冬麥地冬前和早春鎮壓可以壓碎坷垃,壓緊裂縫,防止跑墒,減少凍害。

不利之處

傳統翻耕也有不利的方面:一、翻耕使濕土裸露,加快了土壤水分的散失,不利於保墒,尤其在春旱情況下。二、翻耕加速土壤有機質的氧化分解,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三、翻耕需要較大動力投人,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四、長期翻耕容易形成犁底層,造成土壤緊實,影響土壤的通透性等。五、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翻耕後的田地土壤裸露,容易造成土壤風蝕,導致土壤肥力退化,形成沙塵暴,破壞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