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窮接代

日前,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而表示不願生育下一代的帖子,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內各大網路論壇。比如《我不想給月薪2500元的窮老公生孩子》、《已經生了“窮三代”的“窮二代”,你們對得起你們的孩子嗎?》等等。他們的態度在生活條件相似的年輕人中間引起了共鳴,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窮接代
  • 背負:物質和精神方面雙重壓力
  • 網路爭論:“貧二代”(窮二代)的標準
  • 現實處境:“房奴”“車奴”“孩奴”
事件背景,“窮二代”背負了物質和精神方面雙重壓力,網路爭論,焦點話題,現實處境,“房奴”“車奴”“孩奴”,心理困境,貧富矛盾,解決方案,減輕貧窮焦慮,實現社會公平,

事件背景

“窮二代”背負了物質和精神方面雙重壓力

要討論“窮二代不願生窮三代”的話題,首先要搞清楚“窮二代”的概念。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第一代富人,那一代富人雖然有了錢,但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他們的孩子從父輩手裡接過“財富衣缽”之後,變成了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富二代”。“窮二代”是相對於“富二代”的叫法,是指在中國改革開放環境下社會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社會分層,在改革開放中的普通工人、農民以及未能享受政策帶來財富的人依然貧窮,將這類人稱之為“窮一代”,而他們的子女由於基礎環境差,同時得到教育少仍然未能擺脫貧窮,稱之為“窮二代”。

網路爭論

不久之前,與“富二代”概念相對的博文《“貧二代”(窮二代)的標準》在網上一經發布,就受到網友關注。包括“別人說:家裡錢不是問題;你說:問題是家裡沒錢;寒暑假,經常需要到田裡收莊稼或在城裡打工掙學費;有當城管的衝動,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經常有扼住命運喉嚨的衝動,但每次喉嚨都被命運扼住;如果讀過《紅樓夢》,最受觸動的應該是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等18條標準。該博文作者石述思是北京某媒體工作者。石述思對窮二代的定義是:那些在改革開放中沒有致富的產業工人或者農民,他們的子女如今有很多仍屬於弱勢群體,他們廣泛地存在於城市和農村之中,被稱為是“窮二代”。“富二代”和“窮二代”的稱謂只不過是富有和貧窮被世襲的代名詞。伴隨著民間財富的高速增長,“窮二代”背負了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太多壓力,即便辛苦讀到大學畢業,在就業、創業時也會有很多有形和無形的困難,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焦點話題

現實處境

生存壓力之下,有多少錢才敢生孩子?
一家機構的調查發現,儘管絕大多數年輕人有生育計畫,但經濟基礎和住房也是他們非常看重的生育前提。年輕夫婦月均收入達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8078元;武漢、哈爾濱、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會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5169元;縣城地區則是4454元。調查表明,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現實因素的制約。未生育受訪者的計畫生育年齡,明顯晚於預期中最佳生育年齡,為27.4歲,大概晚了2.1年。而這種情況在城市比較明顯。

“房奴”“車奴”“孩奴”

年輕人中比較流行又備受爭議的想法是,已是“房奴”加“車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就成了“孩奴”,“豈不一輩子活在‘奴隸社會’?從“房奴”、“車奴”、“孩奴”的熱詞相繼獲得年輕人的共鳴來看,或許有人會說,“不願生育‘窮三代’”暴露出一些年輕人抗壓心理太差,對生活和社會的預期過於悲觀,但也反映出他們對生活的新追求已經與父輩不同。
“窮二代”拒生“窮三代”的觀點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並迅速分裂為兩大陣營。支持者認為,與其繼續“傳窮接代”,還不如別讓孩子出來受這個苦。有網友說,“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責任,若是沒相應的經濟能力,還是不要隨便製造責任。”與此同時,反對者也不少。這部分網友表示,做父母的沒有權力不讓孩子出世,因為孩子畢竟是維繫家庭幸福的紐帶,也是社會的希望所在。國內某知名入口網站的一項投票調查,有45%的網路投票者表示,不生育“窮三代”的說法“沒錯,是生存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心理困境

只能接受“貧窮循環理論”的魔咒嗎?
不少80後都表示,自己的父輩當年物質生活要比我們現在貧乏得多,但是他們幾乎從來沒有想過不生孩子的問題。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反而出現了這樣的話題?為什麼“窮二代”會沒有信心,認為生孩子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以及自己的孩子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有專家在談及年輕人生育觀時認為,個人的生活觀念在變化,年輕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水漲船高,他們不願意因為多一個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另外,社會的生存壓力過大、生育成本過高也確實降低了年輕夫婦生孩子的意願。
很多人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後發出感慨:“窮二代”沒有富裕的成長環境,甚至學費都要依靠貸款、假期打工來繳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讓很多窮二代求學、求職路異常艱難。此外,收入不穩定、沒有醫保是“窮二代”的父母們面對的最大問題,而作為子女的他們在不斷奮鬥和出人頭地的旅途中,還有家庭重擔要一肩扛起。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有心規劃,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無財可理”的尷尬現實卻讓人無奈。難道說,省吃儉用是“窮二代”唯一的出路?難道“窮二代”、“窮三代”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貧窮循環理論”的魔咒嗎?
除了物質方面的困境,“窮二代”及其子女的心理問題也受到關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曾經提出了著名的“貧困文化”的惡性循環理論。他認為,長期處於貧困的人們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屈從感、不願為未來做計畫、不能控制欲望的滿足和對權威的懷疑。

貧富矛盾

“富二代”與“窮二代”似乎越走越遠
曬富、飆車撞人,少數“富二代”的行為引起社會公憤,某地花錢為他們開培訓班的做法更是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很多文章在估量中國社會由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矛盾,基本觀點是認為中國社會的財富高度集中,窮人太窮太多,並且對少數富人和大批窮人在同一個社會裡能否長期地和諧相處表示憂慮。階層的差距產生生活的隔離和心理的不平衡以及情緒的對立,以至形成了一個世人深信不疑的說法:“仇富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可能還存在一種“仇窮心理”。於是,每當有某種極端事件出現,人們就歸結到這種社會心理。事實似乎也確實如此,現在“富二代”似乎更願意在“富二代”的圈子裡待,“富二代”與“窮二代”似乎越走越遠。
有的分析人士指出,富二代們利用父輩遺留下來的政治、經濟優勢,正逐步形成一個龐大的網路,逐漸堵塞窮人向上走的道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背後,是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分配不均衡,富二代們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在學成之時更可以利用手中充足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一步登天。就算不能,也足夠其消耗許久。而窮二代先天性就難以接受到優質的教育,即使接受到優質的教育,出來之時,由於政治、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均,造成其起點低,少有人能通過不懈的奮鬥達到富二代們所處的起點,更別說超越了。這就造成整個平民階級上升渠道的堵塞。所以,要經得起長期艱苦歷練,“窮二代”才有希望走出世襲貧困,正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令人欣慰的是,整個社會也越來越多聚焦低收入人群的保障。

解決方案

減輕貧窮焦慮

專家表示,如今絕大多數公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資訊高度發達,社會心理也比較浮躁和功利,與身邊的富裕人群相比,條件一般的青年人在富人生活方式的壓力下很容易產生羨慕和自卑感,乃至不想生“窮三代”。這種貧窮感,其實應該叫作“相對貧窮”。此外,中國區域發展不夠平衡,大城市經濟發達、資源集中,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都湧向了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的壓力陡然增大,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而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青年,生活相對愜意。“不願生育‘窮三代’”的聲音,從一個方面表明,減少貧窮的代際傳遞,是當今社會不得不重視的問題。緩減中低收入者的“貧窮焦慮症”和世襲貧困的陰影,將是一個長期的社會課題。

實現社會公平

有媒體提出,我們的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應當儘可能地減少貧困的代際傳遞,儘可能地暢通社會各階層流動的渠道,讓更多的貧困家庭通過努力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而這有賴於更為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包括二次分配機制),更為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以及更多更公平的個人發展機會。社會應強調貧富階層之間的溝通與相互理解,貧富不是孩子所能選擇的,但追求富裕生活是應該鼓勵和支持的。現在最首要的問題是消除歧視和不公正,使“第二代窮人”感到公正是可以追求的,感到生活有奔頭,感到他們有希望擺脫貧困。長久以來,以城市為主的“富二代”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窮二代”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對“窮二代”進行教育投資,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投資“富二代”只是投資一棵苗子,而投資“窮二代”則是投資很多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