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乾巴

傣族乾巴

乾巴一詞源於雲南方言,意思為牛肉干,雲南乾巴分回族牛乾巴、藏族牛乾巴和傣族牛乾巴。傣族牛乾巴是在鮮牛肉上抹了罌粟籽和鹽醃製後,烤熟而製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族乾巴
  • 外文名:The dai sod
  • 簡介:乾巴就是牛肉干,雲南牛乾巴
  • 火燒乾巴:他們在牛肉上果了罌粟籽,再醃製
  • 材料:用氂牛肉或犏牛肉割成塊狀加鹽
主要特點,火燒乾巴,

主要特點

雲南的回族自古以來就有餵菜牛醃製牛乾巴飲食傳統。用於醃製乾巴的牛,要事先專門飼養半年左右,使其膘足體壯。一般在農曆使、十月、臘月宰臘牛醃乾巴,備一年之需。在回族村莊,宰牛一般在清晨,宰臘牛季節整個村莊就像過節一樣。牛必須經過阿訇宰,稱牛肉為“牛菜”。剝牛者,訓練有素,如庖丁解牛把一頭牛按肌群下為24“個”(12對)菜,滇南的回族稱之為大團肉、小團肉、彎肉、背脊、內脊、肋條、胸子、外板、肩肉等。把“牛菜”一個個掛在壁牆、屋檐上吹去水氣,當天晚上就醃製。醃時把一個個“牛菜”放在竹簸箕里加鹽揉搓、揉透,先揉肉厚的,後揉薄的。每100公斤牛菜用食鹽3—5公斤。用瓦缸醃製。按肉厚薄先後放進瓦缸里,然後用木蓋和麻布袋把缸口密封。醃製15—20天后,取出晾曬。晴天早上曬出,下午收回,並按肉的薄厚,展平堆放。在簸箕或大木桌上,薄肉在下厚肉在上,層層壓平。30天左右,晾曬過程就完成了,便可掛入屋內備食。晾曬期間要隨時檢查是否有蒼蠅產卵,一旦發現要及時用竹片清除,以保證乾巴的質量。
藏族用氂牛肉或犏牛肉割成塊狀加鹽,花椒等配料,醃製成氂牛乾巴。滇西北藏區氣候寒冷,一年四季都可以醃製氂牛乾巴。
傣族地區終年炎熱,他們把牛肉割成長條而醃製成乾巴,這樣容易風乾。傣族還有醃製酸牛肉的習俗。
各族牛乾巴的吃法也有不同。回族牛乾巴主要有切薄炸香脆和切厚煎軟兩種吃法,後這更具有回族口味。切乾巴講究刀法,須橫絲而切,這樣切能薄能厚,邊於咀嚼。傣族乾巴一般是先用碳火烘烤,用木棍敲碎,用手按直絲扯為細條,再用油煎炸而吃,或直接加佐料製成涼拌乾巴絲。藏族氂牛乾巴,切成片炸吃,其味香脆麻辣,別有風味。

火燒乾巴

傣族的乾巴做法很不一樣,很好吃,他們在牛肉上果了罌粟籽,再醃製之後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