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後赤壁賦圖

《傅抱石後赤壁賦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傅抱石的作品。

《傅抱石後赤壁賦圖》的尺寸為:33.5×39cm。畫作上的鈐印為:“傅抱石、抱石父、一九六零”。作者落下的款識是:“茂元同志屬畫即乞指正,一九六零年五月中浣,傅抱石寫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抱石後赤壁賦圖
  • 作者:傅抱石 
  • 尺寸: 33.5×39cm 
  • 鈐印: “傅抱石、抱石父、一九六零”
作品欣賞,作品賞析,創作背景,畫家簡介,

作品欣賞

赤壁,乃中國古代戰爭中頗具經典意義的場所。自東坡前後《赤壁賦》始,赤壁乃成中國文學裡的經典意象,千百年來令人們讚嘆欣賞不已。蘇東坡所寫的後赤壁賦,以其文辭的多彩與情感的激昂,表達自己壯志未酬而又開朗豁達的複雜情感。《後赤壁賦圖》是傅抱石代表作品之中的典型,曾多次嘗試此題材。此圖作於1960年,正是他兩萬三千里寫生之年,也是其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之年,其以繪畫語言再現東坡文學名篇《後赤壁賦》。此圖中,蘇東坡與其友三人提籃論道,畫家對蘇東坡等人物的神態作了精心描寫,每個人物的性格、情緒皆躍然紙上,生動異常。尤其是位於中間的蘇東坡表情深沉嚴峻,顯示他之所思。並非耳邊所聽之風聲、水聲,而是在發思古之幽情“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文如其人,畫亦如其人。傅抱石用筆描繪的蘇東坡應是在其人格、性情及思想上能引起其共鳴的。人物背景則是斷崖赤壁,取斜勢的山石造成奇崛而驚險的視覺效果,似乎立刻要傾倒下來,充分展現出於磅礴大氣中見精微,於蓬勃生機中見率真的高妙境界。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正是如此。以其驚濤一樣的筆墨,營造一種駭浪一樣的氣勢,又以四兩的力度,化解千鈞的重量,這正是傅抱石此幅的要義所在。此幅則融其山水畫與人物畫長處於一爐,可謂典型的“大塊文章”。

作品賞析

畫面中有兩處懸崖峭壁,較遠的一處主要以大面積墨色渲染而成,層次分明;近處懸崖陡壁除了有墨色的渲染更是用了他最喜愛的劈頭蓋面般的獨特皴法“斫筆皴”;江面以留白的形式和岸邊率性的平塗渲染也沒有絲毫的突兀;蘇軾等三個人物面部細節勾勒細膩清楚,神態自然;衣服線條靈活生動,袖袍與帽帶隨風鼓動,將峽谷中那冬天大風的勁感也表達的恰到好處;近景用簡潔幹練的中鋒勾勒出粗細交叉的禿枝杈,正是詩中情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後赤壁圖後赤壁圖

創作背景

“金剛坡下山齋”其實並非一個真那么愜意的有詩情的地方,只是一個小院子的二間廂房。屋檐低矮,沒有窗戶,僅有一張小方桌,就並了餐桌、書桌與畫案的多種功能。傅抱石曾寫道:“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剛坡麓的一個極小的舊院子裡,原來是做門房的,用稀疏竹籬隔作兩間,每間不過方丈大,高的丈又四尺,全靠幾塊亮瓦透進點微弱的光線進來,寫一封信,已夠不便,那(哪)里能作畫?不得已,只有當吃完早飯之後,把僅有的一張方木桌,抬靠大門放著,利用門外來的光作畫,畫後又抬回原處吃飯,或作別用。”限於避難時期艱苦的歷史條件,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作小幅,而這幅作品達到8.4平尺,可稱得上是金剛坡時期罕見的力作。
整風運動以後,藝術的工具性作用逐漸凸顯,傳統中國畫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無論題材和繪畫語言上,都脫離了文人畫的傳統,走向了相對寫實的中西融合之路。傅抱石也被迫逐漸改變繪畫方式,五十年代末的現實壓力愈大,他的讓自己回歸古人的心就越切。他在古代他所喜歡的藝術樣式中去尋求借鑑,有一種越古越地道的追求。借上古衣冠人物,表達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攝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詩情與畫意相結合,為金剛坡時期“構寫前人的詩詞,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的典型代表。
1959年傅抱石先生和關山月先生共同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合作繪製出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嬌》。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傅抱石先生看到這張舊作,想起抗戰時期,自己因戰亂不得已搬到祖國後方,金剛坡時期生存的苦難,有刻苦的堅持,有生命的奮進,也有與巴蜀的靈山秀水相逢,迸發出新的生命熱情;而1959年時,又是一片新光景,傅抱石正是將自己新的感悟,新的生活,融入這幅《後赤壁圖》中,興“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之嘆。

畫家簡介

傅抱石(1904年-1965年),祖籍江西新余,是我國20世紀傑出的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青少年時代的傅抱石家境極為貧寒,父親去世得又早,傅抱石靠自學獲得了大量知識,尤其是關於中國繪畫史與篆刻史的知識。二十餘歲就撰寫了《國畫源流述概》(22歲)、《摹印學》(23歲)、《中國繪畫變遷史綱》(26歲)之類具有深厚學術修養的專業論著。  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鴻先生的幫助下得到了赴日本留學的機會。1935年,傅抱石在老師金原省吾及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幫助下,在東京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取得了很大成功。  同年,傅抱石因母親病故,由日本返回中國,並應徐悲鴻先生之邀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爆發後,傅抱石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在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授課,同時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傅抱石在重慶待了8年,在這期間,傅氏在授課及抗日宣傳之餘,仍繼續進行他的美術史論研究(尤其是對石濤的研究)。此外,在篆刻及繪畫創作方面也在全力進行實踐。8年之中,曾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多次舉辦畫展,展出作品以其全新的畫風與獨特的個性,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讚譽。  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任院長。同年傅抱石率江蘇國畫寫生團,歷經六省一市,共二萬三千里,結束後在北京舉行《山河新貌》寫生畫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後,傅氏又進行了東北寫生、浙江寫生、江西寫生、湖南寫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訪問東歐(捷克、羅馬尼亞)期間所作的大量寫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且具有創新意義的國畫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逝世,終年61歲。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傅抱石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業績:他留下了數千枚印章和數千幅繪畫作品,還有二百多萬字的學術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