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再希

傅再希(1899—1984)原名晉賢。江西臨川上頓渡人,長住撫州市城區興魯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再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84
  • 性別:男
背景介紹,成長經歷,工作研究,

背景介紹

歷任撫州鎮聯合中醫院副院長,臨川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撫州市第一、二屆政協副主席,撫州市一至三屆人大代表,江西省一至三屆人大代表,江西省一至五屆政協委員。1959年調江西中醫學院,任副教授、教授、主任醫師、基礎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和全國中醫學會理事、江西著名中醫、贛東四大名醫之一。著有《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農村常見病中醫簡易療法》,1960年先後出席全省和全國兩級文教衛生群英大會,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民國時期民間有“臨川傅再希、李渡趙亦藩”的說法,他們為撫河流域的兩大名醫。趙亦藩是指宋太宗三十一世孫、清誥授奉直大夫趙如棻之子,祖籍江西豐城市白土鎮,師從清代名醫周佐臣先生,深得其衣缽真傳。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名將陸軍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十九師師長唐伯寅都曾數次派遣隨從接他到駐地出診。病癒後贈送牌匾、錦旗等以表謝忱。而傅再希先生則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薰陶,古文根底深厚。

成長經歷

傅再希出生於1899年6月,1916年畢業於省立臨川第七中學。因家貧無力升學,遂隨本縣名醫李圃孫先生學醫。滿師之後,懸壺濟世。又三年,名聞鄉里。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堂弟傅烈影響下,1926年年投身北伐,轉戰蘇浙。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派遣回到臨川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8年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被迫潛隱福建,與黨失去聯繫,化名行醫,5年後回臨川繼續行醫,成為一方名醫。
解放後,先生與李元馨先生回響黨關於“組織起來”的號召,在撫州城創辦區境第一所“臨川縣撫州鎮大眾中醫聯合診所”。1958年任撫州鎮聯合中醫院(現今撫州中醫院前身)副院長,並當選為江西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第四、五屆政協委員。1959年後,先生執教於江西中醫學院,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多次被評為學院和南昌市先進工作者。

工作研究

傅再希天資聰敏,嗜書成癖,上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經典著作,下至歷代醫家主要著作靡不貫通,且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尤擅於文獻考據,被譽為江西中醫界的“活字典”。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發表了《應該認清幾種傳染病都是從外洋輸入的》論文,論證了鼠疫、血吸蟲、梅毒等七種傳染病的來源;1961年完成了中國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下達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課題,撰寫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專著,對這一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東方文化精髓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書中不但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發展、基本規律、學說流派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套用等作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而且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揭示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內涵。其《我對五運六氣的看法》、《本草品匯精要的評價問題》、《祖國醫學中“神”的初步探討》、《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的作者問題》皆發前人之所未發;《進一步探索血吸蟲病的來源》、《論日本血吸蟲病不是古代的蠱》、《李時珍以後傑出的本草家----趙學敏》等論文都受到中醫界的重視,還著有《農村常見病中醫簡易療法》等。為表彰其對祖國醫學所作出的貢獻,1959年國家衛生部授予他“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金質獎章和獎狀,並於1960年先後出席省和全國兩級文教衛生群英大會,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傅再希行醫60餘載,方圓數百里莫不知其名;踵門求醫者,不問貧富貴賤,一視同仁,故戶外之履常滿,治人無數。他博採眾家之長,靈活運用於臨床實踐,精於內、婦、兒諸科,尤以治療疑難雜症見長,對肝膽、哮喘、麻疹、先兆流產、不孕等病證的治療均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成熟經驗,享有盛譽。其治病不拘經方、時方,但求“方必切病,藥必對症”。其用藥有兩大特點:一是偏重於養陰,認為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甚合我國南方人體質的一般情況;二是在組方遣藥時強調要選擇專長特效的藥物,例如同是風證,破傷風的專長特效藥物為防風、南星,而子癇的專長特效藥物為荊芥,等等。先生認為,不懂得藥物的專長特效而談辨證,療效未必就高;而脫離辨證,單純對症用藥則必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療效亦差,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方能出奇制勝。欲達到此境界,《本草綱目》為醫者必讀之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