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蛋龍下目

偷蛋龍下目

偷蛋龍下目(Oviraptorosauria)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它們擁有喙狀嘴、羽毛,頭頂具有骨質冠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偷蛋龍下目
  • 拉丁學名:Oviraptorosauri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演化支虛骨龍類
  • 演化支手盜龍形類
  • 演化支手盜龍類
  • 演化支廓羽盜龍類
簡介,生理構造,古生物學,食性,繁衍,分類學,骨學,

簡介

偷蛋龍下目(Oviraptorosauria)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它們擁有喙狀嘴、羽毛,頭頂具有骨質冠飾。偷蛋龍下目包含偷蛋龍科、近頜龍科、尾羽龍科,以及數個不屬於以上科的物種,包括擬鳥龍、尾羽龍、以及原始祖鳥。它們的體型從小如火雞的尾羽龍,大至8公尺長、1.4公噸重的巨盜龍。如同其他手盜龍類,偷蛋龍下目接近鳥類的祖先,它們曾經被認為事實上代表者原始的無法飛行鳥類。目前最完整的偷蛋龍類化石,發現於亞洲;而北美洲的偷蛋龍類化石,則零缺較不完整。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偷蛋龍類是原始祖鳥切齒龍,也是體型最粗壯的偷蛋龍類。原始祖鳥、切齒龍的化石都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簧椎龍鞘虛骨龍的化石狀態破碎,有可能是偷蛋龍類的原始物種。近年在英格蘭的瓦德赫斯特粘土組(Wadhurst Clay Formation)地層發現的ㄧ節小型脊椎骨,擁有類似偷蛋龍類的特徵,而這地層的年代約1億4000萬年前。如果這化石屬於偷蛋龍類,將使偷蛋龍類的演化起源食代提早。

生理構造

偷蛋龍下目與其他手盜龍類的最不同處在於頭骨的形狀。它們具有短口鼻部,大型喙狀嘴,缺乏牙齒,使頭部看似鸚鵡。有些物種的頭頂具有骨質冠飾。下頜有大型洞孔。原始物種的前上頜骨具有少數牙齒,切齒龍的門牙大,形狀呈獠牙狀。尾巴短,基部寬。手臂與手部長,肩帶大,鳥喙骨縮小,有明顯的肌肉附著點,顯示手臂肌肉強壯。
天青石龍似尾羽龍的最後4節尾椎骨癒合,Halszka Osmolska等人主張這些骨頭形成尾綜骨,是尾部羽毛的附著處;但勞倫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在2002年提出這些骨頭與鳥類的尾綜骨並不相同。
偷蛋龍類的羽毛證據出現在數個物種上。少數原始的偷蛋龍類物種,例如尾羽龍,曾發現發展良好的羽毛痕跡,尤其是在前肢與尾巴上,顯示這些羽毛至少具有視覺展示物的功能。其次,至少有數個偷蛋龍類(天青石龍、似尾羽龍、葬火龍竊螺龍)曾發現一個尾綜骨,尾綜骨位於尾巴末端,現代鳥類的尾綜骨被用來支撐一叢羽毛。擬鳥龍曾經發現過羽莖瘤(Quill knobs),一種位在尺骨上的羽毛附著點。此外,許多的偷蛋龍科標本因為發現了類似現代鳥類的伏窩姿勢而著名。根據這些標本的手臂位置,如果它們沒有翼與覆蓋的羽毛的話,將不能覆蓋它們的蛋。

古生物學

食性

偷蛋龍下目的食性並未被完全了解。它們曾被認為是肉食性、草食性、以軟體動物為食、或者是以蛋為食;最後者不再被認為有效。
偷蛋龍下目
有些物種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證據來自於一個偷蛋龍的身體部位曾發現一個蜥蜴骨骸,以及在一個葬火龍蛋巢中發現兩個幼年傷齒龍科的頭顱骨。傾向草食性的證據,則是曾在尾羽龍身上發現胃石。同時也有它們的食物也包含軟體動物的意見。
這群動物起初被認為是偷蛋的動物,這是根據在蒙古發現的一個正位於原角龍蛋巢上的偷蛋龍。最近的研究顯示該只動物其實是位在自己的蛋巢之上。

繁衍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偷蛋龍類的蛋巢化石,並有數個孵蛋姿勢的偷蛋龍類化石,位在規則排列的蛋化石上方。這些蛋以兩顆相鄰方式排列,排列成一個圓形。一個發現於中國的偷蛋龍類標本,骨盆位置有兩顆未產下的蛋。這顯示偷蛋龍類是多次產下少量的蛋,而非單次產下大量的蛋,與現代鱷魚不同。科學家推測,偷蛋龍類可能一次產下兩顆蛋(或偶數蛋),因此才會產生兩顆相鄰方式排列的蛋龍類的蛋形狀為長橢圓形、一端尖、一端圓,而圓端朝向蛋巢的中心。科學家推測,蛋的形狀、排列顯示偷蛋龍類的產蛋方式與行為。
偷蛋龍下目
這兩顆位於產道的完整蛋,顯示偷蛋龍類的產蛋習性,介於現代鱷魚、鳥類之間。現代鱷魚具有兩個輸卵管,一次產下大量的蛋。而偷蛋龍類則是一次產下少量的蛋,較類似現代鳥類。

分類學

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2005年建立偷蛋龍形類(Oviraptoriformes),包含:恐龍之中,親緣關係接近偷蛋龍,而離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鐮刀龍超科通常也被認為屬於偷蛋龍形類。在2009年,L.E. Zanno等人則提出,鐮刀龍類不是偷蛋龍類的近親,而且更為原始。
偷蛋龍下目的內部分類仍有爭議。大部分研究將偷蛋龍類分為:近頜龍科、偷蛋龍科,而偷蛋龍科再分成:雌駝龍亞科、偷蛋龍亞科;雌駝龍亞科的體型較小、前肢較短、缺乏頭冠,偷蛋龍亞科的體型較大、前肢較長、具有頭冠。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不同結果,許多近頜龍科的物種,其實親緣關係較接近於有頭冠的偷蛋龍科。近頜龍本身被改歸類於偷蛋龍科的單足龍亞科,而近頜龍科不被認為是有效分類單元。
在2007年,愛倫·特納(Alan H. Turner)等人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提出偷蛋龍下目是手盜龍類的一個分支,不屬於鳥類。他們發現偷蛋龍下目是鐮刀龍超科的姊妹分類單元,兩者比任何近鳥類更為原始。
即使缺乏直接的羽毛證據,大部分偷蛋龍類因為類似鳥類,所以數個科學家認為它們是真正的鳥類,比始祖鳥更為衍化;馳龍科也有相同的情況。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先後在1998年與2002年寫過大量關於這假說可能性的研究,而Teresa Maryanska等人在2002年公布了一個學術性研究,詳述這個假說。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在他的廣泛層面分類書籍《Vertebrate Paleontology》(2004年)中,也將偷蛋龍類列為鳥綱的一個目。然而,許多研究者不同意這種分類方式,繼續將偷蛋龍下目列為手盜龍類之內,並比馳龍科較為原始。

骨學

偷蛋龍下目具有短喙、類似喙狀嘴的大型下頜骨頭、長的頂骨。最原始物種的前上頜骨具有4對牙齒,切齒龍的門牙大,形狀呈獠牙狀。較衍化物種的頜部沒有牙齒。較衍化物種的頭顱與脊椎的氣腔大。偷蛋龍類具有U形的厚叉骨,胸骨大,整體看來較總長為寬,與鳥類、馳龍科不同。手臂的長度約是後腿的一半,長度超過脊柱前段的1/2。它們的手掌長,上有三根手指,尾羽龍與雌駝龍的第三指縮小。它們具有5到8節薦椎。恥骨接近垂直。脛骨比股骨長15%到25%。尾巴短,尾椎的數量約24節,近側處很厚,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寬。坐骨具有明顯、三角形的坐骨突(Obturator process),這是個原始的特徵,並缺乏鳥類擁有的下月背突(Proximodorsal process)。肩帶原始。肩胛骨呈寬頻狀,末端擴大。鳥喙骨的形狀類似原始虛骨龍類,近側有上鳥喙骨神經孔(Supracoracoidal nerve foramen),以及中度的雙頭結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