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發分枝桿菌

偶發分枝桿菌

該細菌為條件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進入人體後如抵抗力較差或易感體質者則可導致發病。其特點為普通抗菌素無效,易反覆破潰,病程較長。

特徵,培養,病理學特點,感染與致病機理,流行病學,臨床特點,最新研究,

特徵

一般表現為傷口就不癒合,通過真菌等一般檢測不能發現致病因素,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易反覆破潰,病程較長。

培養

一般檢測不出,需具有相對完善的科研機構的實驗室才能培養出。
可用細菌鑑定儀器及試劑盒:Hemoline雙相血培養瓶,細菌生化鑑定卡(ATB和API)和藥敏卡(Rapid ATB STAPH和ATB G-)進行檢測。將感染部位滲出液標本接種Hemoline雙相血培養瓶和改良羅氏結核菌培養基,同時接種麥康凱、SS、普通營養瓊脂和血瓊脂平板等,置28℃需氧培養。所有分離出的菌株接種API、ATB生化鑑定卡作出初步鑑定,對符合分枝桿菌屬的菌株再按上述文獻中有關分枝桿菌分類方法作進一步的生物學及生化特性鑑定。對確定為偶發分枝桿菌的菌株再接種上述藥敏試驗卡,37℃孵育36~48 h後用ATB鑑定儀或手工判讀藥敏結果,同時有部分藥物用藥敏紙片擴散法作對照檢測。

病理學特點

根據我國福建省(1998年)一例群發性研究的結果來看,59例報導中取39份活檢標本,組織學主要呈現三種形式:①瀰漫性炎症或膿腫伴肉芽腫25份(64.1%),與臨床病程的膿腫形成期基本對應,部分與慢性遷延期相對應; ②局限性肉芽腫伴大量纖維組織增生10份(25.6%),大多與臨床分期的硬結期相對應。此兩種改變均伴有一定數量的巨細胞;③非特異性炎症4例 (10.3%)。顯微鏡下常見的改變有:①結節性或瀰漫性肉芽腫性真皮或皮下組織炎,皮下組織中見大量的炎細胞浸潤;②隧道或竇道形成,內含膿性或出血壞死性物質;③混合性病變。膿腫及其周圍上皮樣細胞及郎罕氏細胞浸潤,但均未見典型的結核性肉芽腫。與結核性肉芽腫不同的是,本病肉芽腫中的巨細胞數量少,體積相對較小,核的數目亦少。肉芽腫周圍可見大量的炎細胞浸潤,其中以淋巴細胞占優勢,其次為一定數量的組織細胞、漿細胞等;④壞死區、小膿腫及其肉芽腫樣小結節的周圍,通常可見大量的空泡細胞,甚至形成空泡細胞條帶或環狀結構,即使在局限性肉芽腫病灶中,這種結構也是常見的;⑤非特異性炎症浸潤;⑥繼發性改變。包括出血、巨噬細胞吞噬含鐵血黃素,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及少量微血栓等;⑦2例合併隱球菌感染。

感染與致病機理

通過傷口傳染,因本病菌具有變異性,一般抗生素不能治療。

流行病學

由於本病菌在自然界存在,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會發生群發,因此具有流行病學的特徵。

臨床特點

根據我國福建省(1998年)一例群發性研究的結果來看,59例報導中,表皮可見的病灶共39處,除1處在手臂外,其餘均位於臀部。30例為單側,3例為雙側,1例有雙臀部及臂部3處病灶。大部分病例局部有輕微紅熱痛,但均不突出,多數病例無明顯的全身症狀 。腫脹、皮下硬結或膿腫形成為主要表現,腫脹範圍在3~15cm 不等,有波動形成膿腫者,範圍3~7 cm。穿刺抽液多為暗紅色、鐵鏽色,少數為乳白色。有的膿腫自發破潰,清創效果不佳;若膿腫早期切開放置引流者多形成竇道,竇道可深達3~5cm。根據病程特點大致可分為硬結期、膿腫形成期及慢性遷延期。

最新研究

據最新研究,本病菌應該和抗生素的濫用有關聯關係,特別是本病菌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因此,會產生變種。
1998年報導的福建省病例,根據現有的研究,應該是違規使用注射器造成的。
2010年4月,媒體報導了河北省保定市一例偶發病例,但是根據報導的情況來看,不能排除醫療操作中的違規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