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

假道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倖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假道
  • 拼音:jiǎ dào
  • 釋義:經由;取道
  • 出處:《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
詞語信息,詳細解釋,假道伐虢,概述,原典,注釋,故事,

詞語信息

【詞目】假道
【示例】
1、清 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而與參(袁賦誠)再忽至,蓋由晉令(沁源縣)出刺新寧(新寧州),假道於錢塘之滸也。”
2、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眾頭目請道:‘此去攻明,必須經過某某部落,須先向假道方可。’”

詳細解釋

1、借路。
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 杜預 註:“自晉適虢,途出於虞,故借道。”
《左傳》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1)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3),寇不可翫(4)一之謂甚,其可再乎(5)?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6),其虞、虢之謂也。”
孟子·萬章上》:“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
戰國策》卷一:“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於韓,不假而惡於秦。”
南齊書·張欣泰傳》:“及虜引退,而洲上余兵萬人,求輸五百匹馬假道,慧景欲斷路攻之。”
唐 馬戴 《送呂郎中牧東海郡》:“假道經淮泗,檣烏集隼旟。”
新五代史·雜傳·趙匡凝》:“晉王李克用遣人以書幣假道於匡凝,以聘於楊行密,求歸儼等。”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七:“今晉將伐之,欲假道於魏,非敢為不利也。”
東周列國志》第六回:“右宰醜從其言,使人假道於戴。戴人疑其來襲己國,閉上城門,授兵。”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嚴仲子據山堅的偵察,秦國這次派遣使臣到韓國來的意思,一面是來報聘,一面是想假道。”
2、猶言藉助。
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義,以游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朱光潛 《詩論》第六章:“詩是直接打動情感的,不應假道於理智,它應該像音樂一樣,全以聲音感人,意義是無關緊要的成分。”
3、寬容誘導。
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馳,小事殆乎遂。”

假道伐虢

概述

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原典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1)。困,有言不信(2)。選自《三十六計·假道伐虢·第二十四》

注釋

(1)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藉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2)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於澤中的水,現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睏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睏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故事

蠢虞公貪財喪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