倴盞

倴盞(?~1238),元代初年名將,《元史》中有傳。倴盞出身於蒙古許兀慎氏,博爾忽(成吉思汗母親的養子,當時號稱“四傑”之一)的侄孫。曾經擔任過成吉思汗的宿衛,任伙兒赤。元兵占領金中都(今北京)後,他被任命為燕南大斷事官

基本介紹

  • 本名:倴盞
  • 所處時代:元代
  • 去世時間:1238
  • 主要成就:圍困金哀宗
  • 官職:燕南大斷事官
  • 身份:成吉思汗母親的養子
在此期間,他活動於華北地區,曾在此地鎮守,鑿挖“通津河”(即今河北省灤南縣倴城鎮北之“北河”),修築土城,用於屯糧積草。土城高18.5~20.5米,城牆底寬20.6~25.8米,全城占地12萬平方米,城牆用黃土夯成,內外無磚石,實體堅固。
“共遵明禁”一碑的碑文記載:“此處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內,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塢,設重兵防守,蓋一時重鎮也。厥後,民居漸南,距古城半里許,即今所謂倴城者。夫其名為城也,其沿古城舊址而名之歟”。由此可知,古城就是倴城,居民曾在城內居住。後來人口繁衍,逐漸南移,城之名帶到新的居住地帶,原城便稱古城了。
之後,倴盞又隨元太宗征戰南北,曾經下河東各州,率軍破潼關,取陝州、洛陽,圍困河中府,戰功顯赫。1232年,攻汴京(今河南開封),又統領各路兵馬圍困金哀宗,直至金朝滅亡。金朝滅亡後,朝廷命他撫鎮中原,1238年,他率軍攻打壽州(今安徽鳳台)時死於軍中。後來,據有關人士研究,倴城因倴盞在此屯糧積草而得名,此說證據不足,尚有可疑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