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祥保

倪祥保

倪祥保,男,1953年4月出生,江蘇常熟人,蘇州大學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戲劇與影視學科帶頭人,鳳凰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多個國家級學術組織的理事和省級的常務理事,擔任過國家社科藝術基金評審委員,多次擔任國家社科、教育部項目的網評專家、結項審核專家,參加並擔任中國電影金雞獎國際影展評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倪祥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常熟
  • 出生日期:1953.4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蘇州大學
個人簡介,研究方向,主講課程,學術研究,出版著作,主持科研項目,獲獎情況,主要學術活動,論文目錄,國際交流,

個人簡介

1973年1月高中畢業,同年9月-1978年3月,在常熟辛莊鄉擔任辛莊中學民辦教師、團支部書記,辛莊鄉團委副書記,辛莊鄉土記者,辛莊廣播放大站站長。
1978年3月-1982年1月,江蘇師範學院(現為蘇州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3年9月-1995年10月,東南大學與江蘇省高校工委聯合舉辦的碩士研究生班結業,2005年3月-2006年9月,復旦大學醫院院長EMBA班結業。
倪祥保
1982年1月大學畢業留校後,在蘇州大學先後擔任過:中文系和人事處秘書,法學院黨委(總支)副書記,數學科學學院黨委(總支)書記,機關黨委(總支)書記,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等職。
2001年晉升為文學教授,2006年起擔任戲劇影視方向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第一,影視藝術,側重紀錄片第二,中國美學,側重園林藝術第三,吳文化,側重蘇州文化

主講課程

蘇州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總共擔任過《影視藝術基礎》、《影視藝術學》、《影視美學思潮》、《藝術傳播學》、《影視評論寫作》、《紀錄片研究》、《蘇州園林藝術》、《〈詩經〉選講》、《大學語文》等9門課的主講教師。
倪祥保
倪祥保

學術研究

承擔國家、省部級學術研究項目3個,市廳級及其他項目多個,2次獲省部級政府獎勵,多次獲全國有關專業學會、市級獎勵;獨立撰寫或主編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8部,發表各類專業學術論文120多篇;多次參加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並作大會發言或擔任會議主持人、點評嘉賓,2011年10月在蘇州大學主持“中國21世紀紀錄片發展高峰論壇”,2013年10月在蘇州大學主持“華語電影文化影響力研究國際論壇”。
倪祥保

出版著作

(除註明者外均為獨力完成)
1.《影視藝術鑑賞基礎》,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20萬字。
2.《美育概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27萬字。
3.《影視藝術概論》,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獨力完成20萬字。
4.《大學生與現代社會》,高教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獨力完成5萬字。
5.《當代影視學》,三聯出版社,2006年12月,33萬字,第一,獨力完成18萬字。
6.《廣播影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35萬字,第一,獨力完成20萬字。
7.《紀錄片專題片概論》,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獨力完成12萬字。
8.《影視藝術基礎》,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獨立完成18萬字。
9.《紀錄片內涵、方法與形態》,蘇大出版社,2012年5月,主編,獨立完成2萬字。
10.《電影藝術通論》,編委,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獨力完成5萬字。
11.《電視學導論》,編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獨力完成1萬字。
12.《大學語文》(影視文學部分執筆者,約3萬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13.2009年9月,《紀錄片專題片概論》,蘇州大學出版社,第一作者。
14.2011年11月,第一作者。《中外電影經典分類研究手冊》,蘇州大學出版社,
15.2014年,第一作者。《“雙湖映像”(2007-2013影視評論文集)》,蘇州大學出版社,
16.2014年,第一作者。《紀錄片:觀念、手法與形態》,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年,第一作者。

主持科研項目

1.2001年,紀錄片影像語言研究,省教委社科項目
2.2001年,高水平醫學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教育部高教學會
3.2004年,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的比較、發展研究,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
4.2006年,崑曲探源影像紀錄,蘇州市軟科學研究項目
5.2007年,蘇州高新區大學生村官影像紀錄研究,蘇州市社科聯
6.2010年,影視專業人才實踐培養研究,蘇州福納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7.2010年,國家社科藝術學基金一般項目
8.2011年,江蘇高校優勢學科資助項目——影視藝術方向主持人
6.2010-2013,國家社科藝術基金,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紀錄片內涵發展與創作手法、作品形態互動發展研究》
7. 2014——,國家社科藝術基金,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當代中國影視創作與提升世界影響力研究》

獲獎情況

1.1999年獲蘇州大學“陸氏科研獎”(《影視藝術鑑賞基礎》等)
2.2001年獲“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美育概論》)
3.2002年7月獲蘇州大學“利蘇獎教金”
4.2004年6月獲“蘇州市優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影視藝術概論》)
5.2004年6月獲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創作新論》)
6.2004年10月《影像記錄的泛化與紀錄片的“終結”》獲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7.2006年5月獲全國“春來沙家浜”散文大獎賽三等獎(《蘆盪隨想》)
8.2006年6月獲全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藝術研究所、文匯報聯合主辦)“百年經典銀幕形象徵文”三等獎(《感受生命本身》——評費穆先生《小城之春》中周玉紋的扮演者韋偉)
9.2008年9月,《廣播影視學》獲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優秀教材獎
10.2010年獲蘇州大學“利蘇獎教金”
11.2010年,《紀錄片專題片概論》獲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優秀學術著作獎

主要學術活動

1.2001年5月出席江蘇省大學生電影周(蘇南片)開幕式並作專題講座;
倪祥保
2.2002年6月在上海復旦大學參加“中國電視紀錄片論壇(南方分會)”,作專題發言;
3.2002年9月,在蘇州市會議中心參加電視系列片《蘇州水》座談會,作書面發言;
4.2002年11月,應澳大利亞駐上海領事館之邀出席“澳大利亞紀錄影片展”開幕式;
5.2002年12月,在蘇州飯店參加江蘇省“吳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作論文交流和大會發言;
6.2003年12月出席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音像資料數位化與紀錄片創作學術交流會”;
7.2004年6月2日至4日參加由上海大學、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等主辦的“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的國際研討會並作書面論文《論民族電影的國際化》和大會同一內容交流發言;
8.2004年10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大學參加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並擔任大會主持人之一,作關於中國第六代電影研究的大會發言;
從此以後,擔任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並每年都參加該學會的學術年會,或作大會發言,或擔任主持、點評嘉賓;
9.2006年6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大學參加《歷史與前瞻:連線中國與好萊塢的影像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專題發言;
10.2007年4月,擔任省委宣傳部等組織的“蘇州福納文人電視劇研討會”點評佳賓;
11.2007年9月24日,在浙江省電視文藝片研討會進行大會發言,題目是《劉郎與“蘇州系列”電視片》;
12.2010年11月27日,在復旦大學參加“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擔任“方法的焦慮:當代中國紀錄片的困頓與出路”專場評論人,見2010年11月24日《文匯報》第三版;
13.2011年10月,主持“中國21世紀紀錄片發展高峰論壇”;
14.2013年3月16日,在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做“由《公民凱恩》看蒙太奇與形象思維”開放性學術講座;
15.從2009年起,擔任國家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蘇州市文化產業扶持資金項目評審專家,每年都參加相關評審;
16. 2013年8月23日上午在上海戲劇學院召開的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學會年會作題為《論華語電影文化價值影響力》主題報告;
出席“長三角高校影視戲劇學會”成立大會出席“長三角高校影視戲劇學會”成立大會
在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學會年會上作主題報告在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學會年會上作主題報告

論文目錄

電影電視藝術方面(除註明第一作者外均為獨力完成,下同從略)
1.《電影預敘法之我見》,1989年第5期《電影藝術》;
2.《談談電影中的‘門景畫面’》,1989年第5期《劇影月報》;
3.《試論電影異感》,1993第2期《蘇州大學學報》;
4.《論現代西方影視片對整合中西法律文化的啟迪》,1995年第1期,《蘇州大學學報》;
5.《論電影藝術的非語言溝通》,1997年第3期《鹽城師院學報》;
6.《也論紀錄電影的起源》,1999年第3期《電影藝術》;
7.《電視劇的藝術性與商業價值》,2000年第9期《中國電視》;
8.《紀錄片發展與欄目化》,2002.8.29《社會科學報》;
9.《紀錄片創作新論》,2002年第8期《中國電視》;
10.《紀錄片真實及其象限閾》,2003年第4期《中國電視》;
11.《電視劇藝術與園林藝術比較研究二題》,2004年第1期《中國電視》;
12.《影像記錄的泛化與紀錄片的“終結”》,2004年,《現代傳播》第1期;
13.《電視片〈蘇州水〉生態意識發微》,2004年,《中國電視》第10期;
14.《為廣播影視學立名》,2004年《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
15.《電影的歷史與未來》,2005.4.20《文匯報》;
16.《論民族電影的國際化》,2005年第2期《電影藝術》;
17.《電影敘事美學分析》,2005年第2期《蘇州大學學報》;
18.《論新時期電視紀錄片的美學進展》,2005年第6期《中國電視》,第一;
20.《人民性的彰顯和延續》,2005年第9期《中國電視》;
21.《應該努力為紀錄片定義》,2006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被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11期全文複印轉載;
22.《哲思與文心的具象》,2006.5.19《光明日報·文藝版》;
23.《紀錄片與“真實再現”及其他》,2006年第7期《中國電視》;
24.《古琴與琴鄉的意象之美》,2006年第11期《中國電視》;
25.《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邊界及其漂移》2007年第3期《中國電視》;
26.《試論中國卡通片的崛起之路》2006年第5期《中國電視》;
27.《古典現代,美美與共》2007年第7期《中國電視》;
28.《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紀錄片?》,2007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29.《中國三維動畫:難以承受的色彩之重》,2008年第1期《中國電視》;
30.《朱開山性格的中國特色及其演繹》,2008年第4 期《中國電視》;
31.《她就像生活中的藝術與宗教》,2008年第8 期《中國電視》;
32.《解讀遺產的價值》,2008.7.3《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
33.《以節日的名義詩歌》,2008年第11期《中國電視》;
34.《〈走西口〉:血淚詠唱的歲月章回》,2009年第4期《中國電視》;
35.《行進中的思想中國》,2009年第5期《中國電視》;
36.《“形似”更須“神似”》,2009年第2期《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37.《鄉愁的延續》,2009年第7期《中國電視》,第一;
38.《〈梅蘭芳〉與〈玫瑰人生〉研究三題》,2009年第5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39.《可寄至味於淡泊——中日電視劇比較》,2009年第6期《蘇州大學學報》;
40. 《略論“新虛構”紀錄片》,2009年第6期《電影藝術》;
41.《〈西藏一年〉:沉靜的紀實與思考》,2009年第11期《中國電視》,第一;
42.《地方台電視劇製作探析》,2009年第12期《中國電視》,第一;
43.《論觀察性紀錄片的當代發展》,2010年第1期《現代傳播》;
44.《電視劇不宜過於麻辣雷人》,2010年第3期《中國電視》;
45.《我們怎樣減少被“阿凡達”》,2010年第4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46.《應該怎樣來定義“賀歲片”》,2010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47.《〈奠基者〉:祖國高於一切的人生讚歌》,2010年第9期《中國電視》;
48.《怎樣減少“被阿凡達”》,2010.4.29《中國社會科學報·評論》;
49.《略論劇本與角色、演員及觀眾》,2010年第10期《中國電視》,第一;
50.《案例教學:電影作品與電影方式》,2010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年會論文;
51.《電影的時尚與高尚》,2010年第6期《電影藝術》;
52.《〈等著我〉:人間真情的藝術傳誦》,2011年第1期《中國電視》;
53.《中國武俠片的當代思考》,2011年第第1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54.《紀錄片理念與解說方式》,2011年第3期《中國電視》,第一;
55.《亦真亦幻的〈春光燦爛豬九妹〉》,2011年第6期《中國電視》,第一;
56.《理念與方法殊途同歸的維爾托夫和麗芬斯塔爾》,2011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57.《〈國門英雄〉:責任心的頌歌》,2012年第1期《中國電視》;
58.《范小天神幻電視劇特色研究》,2012年第6期《中國電視》,第一;
59.《論紀錄片觀念、手法與形態的互動演進》,2012年第4期《現代傳播》;
60.《微電影命名之弊及商榷》,《電影藝術》2012年第5期;
61.《湖南衛視自製劇發展成因簡析》,2012年第11期《中國電視》,第一;
62.《〈舌尖上的中國〉與〈麵條之路〉比較研究》,2013年第1 期《中國電視》,第一作者;
63.《第六代導演與宋詩及其他》,2013年第3期《電影新作》;
64.《論“中片”作為本土票房基本主體》,2013年第4期《電影藝術》;
古代文學與古代漢語方面
1.《先秦漢語系詞識小》,1983年3期《蘇州大學學報》(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異乎三子者之撰’集訟拾得》,1984年第3期《學術研究》;
3.《‘無施勞’訓解尋證》,1984年第3期《語言文學》;
4.《試釋‘含蓄’與‘委曲’》,1985年第3期《語言文學》;
5.《‘路不周以左轉兮’解》,1985年第3期《江漢論壇》;
6.《‘左右毛之’解》,1986年第4期《學術研究》;
7.《‘思無邪’是孔子對〈詩經〉表現的古典文化精神的推崇》,1986年第7期《文史知識》;
8.《〈曹劌論戰〉識微》,1986年第5期《中學語文教學》;
9.《‘伊余來暨’解》,1987年第1期《社會科學輯刊》;
10.《‘露申’新解》,1987年第2期《江漢論壇》(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11.《‘折枝’新解》,1987年第9期《文史知識》;
12.《詩經應分“三體”還是“四體”?》,入選《中國文化之迷》第三輯,學林出版社,1987;
13.《〈詩·大雅·綿〉考辯》,《文學評論》(叢刊)第31期,1989年8月
14.《讀〈詩〉月知》,1989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15.《‘狂且’釋》,1989年第1期《學術研究》;
16.《“思無邪”的義蘊是什麼?》,入選《千古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7.《詩經》賞析9篇,入選《中國詩詞曲藝術美學大百科》,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18.《〈葛屨〉是一首愛情詩》,1997年第2期《蘇州大學學報》;
19.《〈燕歌行〉的斷句分解及其他》,1998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20.《‘仁’義新探》,1999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21.《〈詩·王風·丘中有麻〉新解》,2000年第1期《鹽城師院學學報》;
22.《日日新,又日新》,2000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
23.《略論王安石的佛詩》,2000年第5期《文學遺產》;
24.《“三句體”溯源》,2000年第6期《江海學刊》;
25.《蘇州方言與〈詩經〉新解》,朱棟霖主編《蘇州文藝評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26.《從“思有邪”到“思有情”》, 2012.5.4《中國社會科學報》A-08版;
27.《“比”、“興”皆源於“賦”》, 2012.9.28《中國社會科學報》B-04版;
28.《“無友不如己者”集訟拾得》,2010.9.16《中國社會科學報·爭鳴》;
29.《“匕”並非“專指女人”——與流沙河先生商榷》,2013年5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爭鳴》;
美學與園林藝術方面11篇
1.《試論蘇州三大名園的立意與置景》,1985年第4期《蘇州大學學報》(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論中國人原初美意識的起源》,2005年第2期《文藝研究》;
3.《蘇州歷史文化藝術的生態學研究》,《中國美學研究》第一緝,三聯出版社,2006年5月;
4.《蘇州園林:中隱思想的物質承載》,2008年第2期《藍天園林》;
5.《滄浪亭的命名與特色》,2008年第6期《蘇州雜誌》;
6.《中國古代園林發生學研究》,2009年第6期《中國園林》(被《中國裝飾2009年年鑑》作為年度優秀學術論文全文刊用);
7.《“退思園”造園意象內蘊淺析》,2011年第5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8.《從甲骨文“美”看中國人原初美意識》2010年第6期《社會科學戰線》;
9.《秦淮桃花今猶香艷——〈1699"桃花扇〉散評》,《中國崑曲論壇2009》,古吳軒出版社,2010年3月;
10.《中隱思想與蘇州園林》,2013年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報》B04版;
11.《蘇州園林:多元融溶的和諧之美》,2013年第2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其他方面21篇
1.《試論行政效率測評》,1995年第4期《行政與法制》;
2.《獲安逸於求人》,1997年第10期《社科信息》;
3.《對祖國的愛可以矯正一切》,1997年第4期《江蘇統戰》;
4.《試論科學技術與文化糟粕》,1998年第3期《吳中學刊》;
5.略論公有民辦的高等教育》,1999年第5期《江蘇高教》,第一作者;
6.《中西文化比較與理解現代科學》,2003年第1期《蘇州大學學報》;
7.《不妨保留‘學術腐敗’這個詞》,2003.4.24《社會科學報》;
8.《人文與現代化》,2004年第15卷第6期《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9.《循證醫學教育與臨床醫療教學的互動相長》,2004年第15卷《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10.《人文與創建基本現代化醫院》,2005年第3期《中國醫院》;
11.《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思考三題》,2005年1月號《中國教育教學雜誌》;
12.《質疑“樹挪死,人挪活”》,2005.3.10《健康報》;
13.《“十一五”規劃與戰略管理》,2005年第《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14.《感悟護理》,2005.5.10《健康報》;
15.《論書脊厚薄與學術進步科學出版觀》,2005年8月《中國出版》;
16.《“械能養醫”嗎》,2006.8.17《南方周末》第19版;
17.《大學附屬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中若干問題研究》,2006年2月《中國醫院管理》;
18.《龍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2007.8.30《社會科學報》;
19.《蘇州文藝的電視傳播》,朱棟霖主編《蘇州文藝評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學術刊物如何改變“批評缺失”》,2009.11.19《中國社會科學報·期刊》;
21.《典雅的炫耀:〈讀書〉非相關插圖》,2010.1.19《中國社會科學報·期刊》;

國際交流

多次參加在國內舉行的國際會議,主辦過一次國際學術論壇。2014年6月,帶來本學科部分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電影學師生拍攝了10部紀錄片,很好地完成了外國青年看中國(蘇州)影像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