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塘鎮

倘塘鎮

倘塘鎮位於雲南省宣威市北部雲貴兩省結合處,距宣威市區43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彝、苗、壯5個民族,總人口75745人。是原紅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的出生地。倘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今有古驛道400餘米。洪武十六年,倘塘為後所屯鋪堡,後設驛丞署;雍正五年倘塘始設可巡檢衙署;民國二年,改設倘可縣佐署,一九九八年撤舊制建倘塘鎮。倘塘是外省入滇的重要門戶。總面積390.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115 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倘塘鎮
  • 外文名稱:Tangt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倘塘、得宜、法宏村委會舊堡村
  • 政府駐地:倘塘村
  • 電話區號:0874
  • 郵政區碼:655418
  • 地理位置:雲南省東北部
  • 面積:390.71平方公里
  • 人口:92545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巡檢衙署
  • 機場:無
  • 火車站:無
  • 車牌代碼:雲·D
  • 名人周建屏
資料,鄉鎮概況,歷史沿革,基礎設施,特色產品,資源環境,科教文衛,基礎組織,

資料

全鎮轄18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彝、苗、壯5個民族,總人口75745人。是原紅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的出生地。倘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今有古驛道400餘米。明洪武十六年,倘塘為後所屯鋪堡,後設驛丞署;清雍正五年倘塘始設可巡檢衙署;民國二年,改設倘可縣佐署,一九九八年撤舊制建倘塘鎮。倘塘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門戶。三岔、發賽等鄉村公路通達宣威分水嶺,連線326國道。二可線南通宣威北達曲靖、昆明,北連貴州威寧、昭通和瀘州等地。

鄉鎮概況

倘塘鎮直屬曲靖宣威市,地處宣威北部邊境,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城43公里,市鎮公路為二級油路,交通便利,全鎮有公路412公里。東連樂豐,南臨來賓,西接龍潭得祿,北鄰楊柳與貴州威寧隔河相望。全鎮轄倘塘、得宜、法宏村委會、舊堡等18個村委會、167個村民小組、251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回、彝、苗、仲五種民族,現有農戶19324戶,鄉村人口77094,其中農業人口76335人,勞動力42238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1069人。全鎮國土面積38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氣溫14.4℃,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菸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16.5548萬畝,其中水田8328畝、旱地157220畝,人均耕地2.318畝;林地面積30.1790萬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814畝,草地面積4026畝,荒山荒地面積4.25萬畝。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勞務為主,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
倘塘鎮倘塘鎮

歷史沿革

倘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倘塘為後軍屯鋪堡,後設驛丞署。清世祖順世八年(公元1651年),倘塘改歸霑益州管轄。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革除土知州,設宣威州,倘塘始設倘可巡檢衙署。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6年),倘塘為汛所在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宣威州改設宣威縣,倘塘改設倘可縣佐署(倘可巡檢衙署建築今仍完好保存在倘塘政府院內)。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倘塘為宣威四鎮之一。解放後,倘塘先後設區、公社建制。1988年,倘塘撤舊制設鎮。
倘塘鎮倘塘鎮
倘塘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的出生地。古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今存400餘米。1994年全鎮有文化經營戶10戶。1996年松林村的“萬人坑”、“人頭樹”等遺蹟列為宣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文化站達雲南省二級規劃達標站。1997年倘塘被評為曲靖地區社會文化先進鄉鎮。2002年周建屏將軍故居被列為曲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倘可巡檢衙署升級為曲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設施

2006年,全鎮農戶已通電,電網改造率51%,全鎮公路412公里,通公路的自然村167個,硬化主幹道自然村4個。通自來水農戶6935戶,飲用井水農戶10828戶,隨著基本菸農田工程的穩步推進,全鎮水利化程度33%。全鎮建成移動機站7個,聯通機站1個,電信機站2個,信號覆蓋率98%。安裝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7879戶,安裝有線電視農戶5268戶,擁有電視機農戶11127戶。全鎮有廣電站1個,可視頻道33個,文化站1個,藏書800餘冊。倘塘集鎮面積0.9平方公里,有農貿市場,客運站等,功能齊備,集鎮人口近萬人。全鎮貿易市場5個。全鎮居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
1994年投資60餘萬元建成鎮政府運動場。1995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倘塘民樂大橋。1999年~2000年投資500餘萬元硬化集鎮街道3.36千米,安裝路燈40盞。2005年投資110萬元對大街截彎改直,投資130萬元硬化建屏路中段,投資130萬元新建農貿市場。2007年投資569.2萬元的政府機關辦公大樓投入使用;投資300餘萬元的鎮二中校舍完善工程掃尾,同年投資900餘萬元的鎮一中改造工程順利完工。

特色產品

倘塘名特產品豐富,有“黃豆腐之鄉”的美譽。方寸大小的倘塘黃豆腐以“雲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栓著賣”的獨特煮掛方式和風味名揚四海,在昆交會上創下日銷售8噸的記錄,被日本友人譽為“中華一絕”。其特點是質地細膩、味道鮮嫩,切片、切絲、煎炒或涼拌等各有風味。 松林葵花子,產於滇東北高寒冷涼腹地的松林民族村,葵花植根於酸性土壤,施農家肥,生長周期長,光照充沛,具有籽粒飽滿、顆圓、色澤豐潤、內實殼薄之優點。口磕不傷齒齦,食之油潤細膩,香甜滿盈,餘味雋永,是典型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黃豆腐黃豆腐
倘塘是烏蒙山南段的一個小鎮,以出產黃豆腐聞名。就像金華火腿、天津烤鴨一樣,倘塘黃豆腐把地名和特產連在一起稱呼。而這裡突出的是一個“黃”字,我們素常見到的大多是白豆腐,這種豆腐卻是黃色,方方兩寸。看之,嬌嫩欲滴,食慾大增;食之,滋嫩可口,滿口留香.
中國豆腐文化的始祖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這個聰明的王侯看來是要被蒼生永恆地記在心間了,因為人們抬起飯碗來,豆腐都是飯桌上不可缺少而普通不過的菜餚。兩千多年的傳播發展,豆腐早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上各種膚色,各種人種餐桌上的佳味美食了。和中國豆製品豆腐相媲美的是“日本豆腐”,“日本豆腐”採用雞蛋及天然陸地植物精提有效成份,加入其它一些食用輔料,經科學配方而成。可誰都知道,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這個島國,有著多少和中國血肉相連、撲朔難解的文化和科學。  和日本豆腐的淵源一樣,倘塘豆腐也是在民族遷徙中來到倘塘的。倘塘由漢、回、彝、苗等幾個民族交叉雜居而成,漢族主要在明朝的洪武年間遷徙而來,把豆腐技術帶來後,迅速傳遍開來,走進家家戶戶。
倘塘銅具工藝,倘塘民間藝人銅鋁器製作工藝,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有精深的傳統藝術積澱。產品有鍋、盆、勺、壺等十餘個品種,成品造型獨特、手工精細、品質優良、美觀耐用。

資源環境

倘塘鎮倘塘鎮
倘塘鎮自然資源以煤炭為主,已探明煤炭儲量4.8億噸,占宣威煤儲量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於三岔、茂宗、舊堡、啟龍一帶,煤層厚達1.5米。銅、鐵、高嶺土、石灰石、黃砂均有一定藏量,北盤江馬擺河段水能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3.7%。 倘塘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4.8億噸,境內鐵、銅、高嶺土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級具開發潛力,北盤江流 經發宏、松林的馬擺河段,水能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倘塘經濟持續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素有煤炭大鎮、宣威重鎮的美譽。1997年,倘塘躍入“雲南省百強鄉鎮”行列;200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2183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1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26元。倘塘黃豆腐發展成為“公司+農戶+市場”的新興產業。教育事業碩果纍纍,中考成績連續十年位居宣威市中考前列。跨入新世紀,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倘塘人民,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鎮,滇東北重鎮,歷史文化名鎮”三大目標,本著“東南片區產煤,西北片區強煙,集鎮片區做強,做大黃豆腐產業,河谷種蔬菜,山區興薯畜”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按照“穩糧強煙重煤畜,建鎮修路活流通,保護生態興水利,圍繞市場創特色,科教興鎮促發展”的經濟發展思路,緊鑼密鼓實施“通達工程,綠色工程,光明工程,灌飲工程,傳媒工程”等五大工程,夯實發展基礎致力促進倘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致力實現大鎮向強鎮轉變。

科教文衛

全鎮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國中生4397人,完小18所,在校小學生11819人,教學點83個;遠程教育收視點20個,全鎮在職教師61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8.2%,國小畢業率99%,國中畢業率96%。1996年以來,全鎮中考上線率穩居宣威前列。
全鎮2003年全部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衛生院1個,醫務人員21人,病床24張,村級衛生所17個,鄉村醫生59人,能開展中藥、針灸、理療、牽引等醫療保健工作。2006年全鎮職工醫療互助69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7791人,參合率達88.81%
全鎮有文化活動室21個,圖書室2個,文娛室1個,極大豐富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基礎組織

有31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8個,非公企業黨支部4個,全鎮黨員1347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122人,多次被曲靖、宣威市評為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全鎮有團委1個,團支部21個,團員17360名;婦聯1個、殘聯1個,各種群團組織活動蓬勃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