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莓子

倒莓子

倒莓子,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腺花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 var. adenochlamys (Focke)Migo的枝葉或根。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河南、湖南、四川。具有理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氣滯胸悶,月經不調,跌打腫痛,癰腫瘡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倒莓子
  • 別稱:紅梅梢
  • :植物界
  • :種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懸鉤子屬
  • :腺花茅莓
  • 分布區域: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河南、湖南、四川
  • 採收時間:夏、秋季割取莖葉,秋、冬季挖根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枝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

理氣活血,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氣滯胸悶,月經不調,跌打腫痛,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治月經趕前錯後:紅梅梢30g。泡酒服。
2、治跌打腫痛:紅梅梢15-30g。水煎服。
3、治惡瘡:鮮紅梅梢葉適量。搗爛外敷。(1-3方出自《甘肅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割取莖葉,秋、冬季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枝呈弓形彎曲,被柔毛和稀疏鉤狀皮刺;小葉3枚,在新枝上偶有5枚,菱狀圓形或倒卵形,長2.5-6厘米,寬2-6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邊緣有不整齊粗鋸齒或缺刻狀粗重鋸齒,常具淺裂片;葉柄長2.5-5厘米,頂生小葉柄長1-2厘米,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葉線形,長約5-7毫米,具柔毛。傘房花序頂生或腋生,稀頂生花序成短總狀,具花數朵至多朵,被柔毛和細刺;花梗長0.5-1.5厘米,具柔毛和稀疏小皮刺;苞片線形,有柔毛;花直徑約1厘米;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萼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有時條裂,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瓣卵圓形或長圓形,粉紅至紫紅色,基部具爪;雄蕊花絲白色,稍短於花瓣;子房具柔毛。果實卵球形,直徑1-1.5厘米,紅色,無毛或具稀疏柔毛;核有淺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700m向陽山坡或林下。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河南、湖南、四川。

相關論述

《甘肅中草藥手冊》:“調氣和血,解毒。主治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心胸氣脹,吐血,癰腫瘡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