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用藥

個體化用藥

個體化用藥,就是藥物治療“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在充分考慮每個病人的遺傳因素(即藥物代謝基因類型)、性別、年齡、體重、生理病理特徵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藥物等綜合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經濟的藥物治療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體化用藥
  • 目的: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副作用
  • 起源時間:1998年
  • 推出公司:美國基因泰克公司
資料說明,定義,起源,詳情資料,產生藥效差異的原因,藥物不良反應的後果,如何個體化用藥,臨床診斷,藥物基因組學,

資料說明

定義

進行個體化用藥的目的是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減少醫療費用。讓患者花最短的時間、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起源

1998年美國基因泰克公司推出了治療乳腺癌的新藥“赫賽汀”(Herceptin),標誌著個體化用藥時代的來臨。這種藥物專門針對具有某種遺傳特徵的患者設計。

詳情資料

產生藥效差異的原因

藥物處置及效應是存在種族差異的,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同種族個體之間同樣存在差異,這種個體差異似乎比人群間的差異大得多,大量的生物醫學研究成果表明,絕大部分的藥物反應個體差異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說患者的藥物代謝基因類型決定著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研究發現,三百多種常見處方藥物(阿司匹林、安定、扶他林、芬必得、百憂解、咖啡因……)在人體內的代謝與若干個基因密切相關。

藥物不良反應的後果

基因不同,機體對特定藥物的代謝能力不同,從而直接關係到藥物療效和毒副作用的強弱——若藥物在體內代謝較慢,代謝產物不易排出體外,容易積聚而引起藥物性肝炎,嚴重者則引起藥物中毒;若藥物在體內代謝過快,就會導致常規劑量療效降低或者無效,延誤病情,但是盲目地增加劑量又容易導致用藥過量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或藥物中毒,據粗略估計,對於一種特定的藥物而言,只有三分之一的醫生處方真正是“對症下藥”;剩餘的三分之二,不是藥物無效,就是有毒副作用。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死亡患者中,三分之一是死於不合理用藥,而非死於自然疾病本身。
在我國,每年的住院病人約有5000多萬,其中至少250萬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有約20萬人因此而死亡。
在美國,每年有約10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120億美元。
藥物不良反應成為除了癌症、腦溢血和心臟病外的第四大死因,由此可見,安全用藥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醫療衛生問題。

如何個體化用藥

推進個體化差異化用藥理念,促進臨床安全、有效、經濟地用藥,主要是通過臨床診斷和藥物基因組學為依據進行個體化用藥的。

臨床診斷

善於觀察的醫生都會發現每個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顯著的差異性與許多因素有關,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藥物等都決定一種藥品能否奏效及有何副作用,他們會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自覺地通過調整用藥方式來應對這些差異性,這可以說是個體化用藥的雛形。

藥物基因組學

然而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和後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單純從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等角度出發進行所謂的“個體化用藥”已遠遠不夠。基因變異是出現任何表型變化的根本因素,遺傳因素是導致藥物反應個體化差異的源頭,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化用藥是利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基因晶片技術)對不同個體的藥物相關基因(藥物代謝酶、轉運體和受體基因)進行解讀,臨床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基因型資料實施給藥方案,並“量體裁衣”式地對病人合理用藥,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的毒副反應,同時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這就是基因導向的個體化用藥,它代表了藥物基因組學與臨床藥物治療的完美結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99 年4 月16 日,美國華爾街日報頭版的題為“開創個體化藥物治療新紀元——依據個體基因型確定藥物類別和藥物劑量”的報導,敏銳地向世界提出了基因導向性個體化藥物治療新時代的到來。2005 年3 月22 日,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頒布了面向藥廠的“藥物基因組學資料呈遞(Pharmacogenomic Data Submissions)指南。該指南旨在敦促藥廠在提交新藥申請時依據具體情況,必需或自願提供該藥物的藥物基因組學資料,其目的是推進更有效的新型“個體化用藥”進程,最終達到視“每個人的遺傳學狀況”而用藥,使患者在獲得最大藥物療效的同時,只面臨最小的藥物不良反應危險。FDA頒布的新指南無疑吹響了人類向“以藥物基因組學為基礎的個體化用藥”進軍的號角。
個體化用藥治療中國發展史,2001年研製成功國際上第一張針對具體疾病的“高血壓個體化用藥基因晶片”。2004年成立個體化用藥指導諮詢中心,2006年成立個體化治療遺傳分析中心,2010年成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檢驗所。“個體化用藥”醫學研究成果走出深閨,讓更多的病人達到合理用藥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