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悟道

修身養性,感悟人生。只有修身養性,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諦。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修身悟道是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感悟世情,認知社會,以最終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升華,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正所謂民亭悟句“修身悟道鑒華糟,前承後照;著書立言當休閒,頤養天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修身悟道
  • 含義:修身養性,感悟人生
  • 修身:修養身心,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 悟道:領悟佛理
  • 目的:達到精神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華
基本概念,儒家修身悟道,道家修身悟道,佛家修身悟道,武林派修身悟道,

基本概念

古人對明理、明見、養道、養德、養性、養氣、見益、篤學、律己等修身的要素都有過論述。其所探討者非僅修身勵志,兼可養性悟道。因此,砥礪修持,理想執著,於超凡脫俗的境界中,莫起欣厭取捨,一日靈光乍現,悟道即在剎那之間。
所謂“修身”就是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中國古代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準,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
所謂“悟道”一則是領悟佛理。唐代詩人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之一:“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談經者,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者,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二則是象《紅樓夢》第一二〇回所描述的悟道:“後來待二奶奶更生厭煩,在別的姊妹跟前,也是沒有一點情意,這就是悟道的樣子”。
道為何物,古書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它不是一般的道,既不是道理、道德,也不是味道、道路;它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正如有的大師所講,如果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來,它就不叫道了,它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讓你時時去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讓你時時感覺,它既博大精深,又撲朔迷離。

儒家修身悟道

1、儒家修身悟道的功夫在於養心,以守靜的心齋、坐忘為代表。孔子的弟子顏回問他什麼是心齋,孔子回答:“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神),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可見孔子的心齋就是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長,耳之不聞,唯心能覺,進而神氣合一,進入清靜純一的境界。孔子還認為,心齋之類的功法是修身的關鍵,這類功法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戶而知天下,還能使人長壽。基於這種認識,孔子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史記·孔子家史》載,孔子63歲時,曾兩度被魯國驅逐。到了宋國,司馬桓砍倒大樹威脅他;到衛國又被錯抓進監獄;在陳蔡之間被楚軍團團圍困“七日不火食”,餓得他那些弟子爬不起來,而孔予卻安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2、儒家另一位大師孟軻繼承了孔子守靜的理論,同時又提出內觀養心養氣的功法。孟軻把這種功法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氣。求放心就是把為外物迷惑的心收拾起來,養夜氣是把人的午夜至平旦尚未與外界事物接交能量時的清明之氣存養起來,孟軻認為這是保養真氣的有效方法。第二階段是思誠和養浩然之氣。思誠就是悟道,至於養浩然之氣,即一種“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上》)的宇宙元氣。
3、荀子修身悟道。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4、古人為學三境: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古代修身箴言:涵心養性,中醫起行。動靜相生,張弛有度。泛愛萬物,寬容有節。淡泊名利,心寬體胖。恪守原則,文人風骨。鍛造思謹言慎行。調息凝神,感動些微。心存美好,親近自然。人格獨立,思想自由。舉止得體,內涵豐富。開朗豁達,反身而誠。情形自控,果敢執行。隨遇而安,生命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快樂、清醒、自然、果敢、正義,勇敢做自己。
5、相關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6、修身訓條:付出未必期待回報。人至清則無徒。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輔萬物自然而無為。優秀是一種習慣。養浩然之氣。善待自己,自愛才能被愛,活著就是最大的意義。君子和而不同,善於隱藏目的和方向。自我本我超我,心情表情容貌。被動的愛我不屑施與。沒有對抗就沒有傷害。萬物相關,本能系統。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7、文心子著有文藝理論作品《香居問道》又名《香居彈詞》。
(1)文心子第一文學思想:文求我道。
(2)今之為詩詞者皆欲學李杜,須不知李杜作古人矣。古人作詩之法具在,然造藝豈能相傳乎?既皆不傳,所學皆古人之糟粕耳。
(3)胸懷丘壑,行文灑脫;胸懷兼愛,字字悲憫;大德行廣,天下文章。
(4)做人之德在乎修身養性,格物致知;做文之法,在於謀定而後動,意在筆先。
(5)不論作文或做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作何歌詠。故曰:作文之前先做人,心正而後成詩名。
(6)欲作詩文者吾謂之曰:“君能得一山水而忘憂乎?君答曰:“可”。怡情山水者,何愁文才不佳。既能融入物中,怡然忘我,自得其樂。樂在其中,樂在人和,佳作自得。
(7)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類時間的積累和感情的沉澱。好的詩詞文章也是如此,沒有時間的積累就沒有歷史的厚重底蘊,沒有感情的沉澱就沒有文學之三昧。
(8)詩人不死,世界不哀。
(9)世界之初,為誰所造。承席前人,皆被其縛也。自然開宗立派,亦未嘗不可。何必在乎他論。古往以來,真正成就文宗大家開宗立派者,皆獨樹一幟也。步他人後塵,猶若食先人之雞肋耳。
(10)事間萬物,當以人之修煉為最高。吾嘗推崇“愛心、童心、悲憫之心、感恩之心”,故又稱“四心說”。吾之為人做事亦求盡善盡美。故作詩文亦是如此。吾《四心說》詩曰:“詩有愛心冬暖人,童心最珍見行文。常謂悲憫志博大,此生不忘常感恩。”請諸君子是以為驗。而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道家修身悟道

《老子》第一章中: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中: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老子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中:
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佛家修身悟道

佛家主張凡事都要順其自然,隨緣方安,一切都不可勉強,有詩為證: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難。
退一步,自是安穩。忍一句,自是平安。
讓他三分,何等自在。忍耐一刻,何等清閒。
清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曾說是非。
有人問我紅塵事,擺手搖頭總不知。
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恃富欺貧之人,不可近也。
反面無情之人,不可交也。
不知進退之人,不可說也。
說誑擎騙之人,不可信也。
輕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也。
酒後無德之人,不可請也。
時運未至之人,不可欺也。
不識高低之人,不可睬也。
來歷不明之人,不可留也。
“說我、羞我、辱我、罵我、毀我、欺我、笑我、量我、我將何處也。我只好容他、避他、怕他、憑他、隨他、盡他、由他、任他、待過幾年再看也。”

武林派修身悟道

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淨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淨無為的武德。此外更有禪修悟道的法門了,練氣行功《少林洗髓易筋經》就是少林派的內功大法。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其它武術也大抵如此,技擊只是武術的一種方式,人們學習研究武術,更應該深刻領悟其中內涵。李連杰主演的《精武英雄》中有一句台詞,武術看重的不只是把人擊倒,而更注重的是修身悟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