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寺(中國常州修善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修善寺位於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馬鞍橋村,始建於隋煬帝時期(569年-61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常州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修善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北宋景祐年間(1034年-1038年),由丁寶臣、丁宗臣兄弟進行大規模重建,明洪武元年,再次按皇宮樣式翻新重建,規模達到最大,總計5048間房屋。寺院太平天國運動中幾乎化為灰燼,後又由民間籌資重建。1942年辦馬鞍橋國小,1947年辦修善寺初級中學,後改名為馬鞍橋初級中學,目前僅剩十餘間平房,其中兩間念佛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修善寺
  • 外文名稱:Shuzenji
  • 地理位置:中國常州
  • 氣候類型:溫暖
文物介紹,歷史沿革,宗教價值,文化價值,

文物介紹

修善寺位於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馬鞍橋村,始建於隋煬帝時期(569年-61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常州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修善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北宋景祐年間(1034年-1038年),由丁寶臣、丁宗臣兄弟進行大規模重建,明洪武元年,再次按皇宮樣式翻新重建,規模達到最大,總計5048間房屋。寺院太平天國運動中幾乎化為灰燼,後又由民間籌資重建。1942年辦馬鞍橋國小,1947年辦修善寺初級中學,後改名為馬鞍橋初級中學,目前僅剩十餘間平房,其中兩間念佛堂。

歷史沿革

千年古剎修善寺是國內唯一一座以“修善”命名的寺廟,在修善寺周圍,星河密布,由點及面,在水的簇擁下,修善寺獨立而建,獨具特色,獨具匠心,獨具意味。前觀古運河,後瞭長江,水因修善寺而美,修善寺因水而生,缺一不可,永不分割。“得水勢而立天下”,修善寺擁有“水”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放眼九洲,再無其他地方有此特點和風水位置。而在當代,江蘇常州的兩條主幹道龍江路與長江路,橫越修善寺兩側,滬寧高速、京滬高鐵、常州機場遙相呼應,城市快速公交和其他公交支線觸手可及,公路、鐵路、航空一概不缺,修善寺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據任繼愈的《中國佛教史》記載,早在隋文帝時期,佛教就樹立了皇權至上的觀念,忠實地執行“為國行道”,於是,隋文帝在京城興建了具有“國寺”性質的大興善寺,到了隋煬帝時期,智顏最早提出了“修善”學說,提到了眾生與佛既同具染淨二性,又同具善惡二性。隋煬帝就以“修善”的思想來控制客群,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於是,修善寺就在這種背景下正式建立,顧光照撰《重建丁氏宗譜序》載“修善寺為常州古寺之一,建於隋代,今遺址尚存”。
在唐代,作為常州丁氏的始祖的丁矩,生於唐大中十三年(859),50歲後棄官遊學江南,因喜常州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修善寺長巷裡(據《常州毗陵丁氏宗譜》),可知在唐大中時期,修善寺已成為一方地域的標誌,可見當時的繁華和高知名度。
又據《常州毗陵丁氏族譜》12卷,丁矩第七世孫丁宗臣、丁寶臣在仁宗景祐元年 (1034)同榜高中進士。兩人為表對母親的養育之恩,將修善寺擴建為史上最大規模,房屋數達到5048間,由於是仿建明朝宮殿所造,至今仍留存的圓柱直徑達1米,這在寺廟建造史上是獨一無二。
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雲遊江南,也在修善寺留下了足跡,在今修善寺內仍有石碑為證,依稀可見當年修善寺的輝煌和崇高榮耀。
又到清光緒年間,修善寺成為常州北部最重要的佛教文化活動聚集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紛至沓來,修善寺名噪一時,造福八方百姓。
據當地百姓描述,修善寺毀於太平天國運動,大雄寶殿等建築均被燒毀,寺廟內的和尚將珍貴文物扔於井內或埋於地下,其他房屋都在戰亂中遭到嚴重損壞,於是修善寺進入了歷史長河中最低潮階段,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宗教價值

1、修善寺與隋煬帝思想。
隋朝的統一,給全國各族人民帶來了相對和平、穩定的生活,一時出現了“戶口滋盛,倉庫盈積”的昇平景象。但戰爭遺留下來的和新產生的社會問題,依舊很多。隋王朝為解決這些問題,鞏固自己的統治,方法之一是提倡佛教,把佛教作為重要的工具。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楊堅即位,詔令在全國範圍恢復佛教,“聽任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隋煬帝楊廣在隋平陳時,親制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對佛教取保護姿態。591年,晉王楊廣招請天台宗智顏來揚州,智顏授楊廣“總持菩薩”(意謂功德圓滿的菩薩)法號,楊廣則賜智顏“智者”大師稱號。智顏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晚期提出的“性具實相”說。慧思曾說,“如來之藏,俱時具有染淨二性”,智顏繼承了這一思想,並發展成性具善惡之說,“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就是說,眾生與佛既同具染淨二性,又同具善惡二性。一闡提人雖斷“修善”,但仍具“性善”;佛雖斷“修惡”,但本具“性惡”。楊雄,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提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這一人性論,給一切人以成聖賢的充分權利和機會。對此,智顏特別加以發揮:“人心復何空?為善則善識,為惡則惡識,不為善惡則無記識。此三識何容頓同水火?只背善為惡,背惡為善,背善惡為無識,只是一人三心耳。”這一理論更徹底地抹煞了道德的社會根源,使之變成純粹個人的思想問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修善寺自然而然產生並興盛起來。
2、修善寺的佛學解釋。
《增一阿含經》、《北本涅盤經》、《智度論》、《法華經》、《釋氏要覽》等都曾雲,“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總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廣海,攝盡於此一偈。大小乘八萬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修善寺倡導信眾一言一行必契於理,依觀心念勤修善業,正與之契合。
《百論》卷上《舍罪福品》雲:“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何等為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軟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法,是名善法?……若行者不止惡不能修善。”此中,修善是指修習十善等諸善,亦即佛教通戒。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解釋“修善”,云:“斷惡行善也。又對於性善之稱,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實大乘之通談也”。凡事有因才有果,善因要靠自己去努力開創,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好的果報。心存慈悲、平等、恭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以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這都是結善緣。發心修善,廣結善緣,善因、善緣具足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很圓滿。明白這些道理並且身體力行,定能成就種種善法功德。
3、修善寺的宗教地位。
一千多年來,修善寺形成了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宗教文化。有過輝煌也有過衰敗,有過遼闊的版圖,亦有過凋敝的房屋,但它在全國佛教界的地位始終不可撼動。今天的修善寺無論是大圓柱、大本鐘,紀事石碑,牌坊、石井、護城河還是它一直提倡的“諸善奉行”觀念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名為“修善寺”的寺廟全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日本伊豆的修善寺,一個就是中國常州的修善寺,就此意義來說,常州修善寺是國內唯一。
中國的修善寺和日本的修善寺不僅同名、同處一個時代而且民間故事也都是源於孝道,如果不是巧合,兩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繫。日本修善寺鎮位於伊豆半島的中央部,由弘法大師空海於平安初期大同二年(公元807年)設立的這座古剎,在鎌倉初期才由桂谷山寺更名為修善寺,是大師年輕時修行的寺院,弘法大師空海(公元774—835)是真言宗的開山祖師,作為代表日本文化的先驅者也享有崇高的聲譽。寺院在空海大師及其弟子樹立宗風后,近一千二百多年來,由名宗派承接管理,最初歸屬真言宗派下,至鐮昌時代轉為臨濟宗,之後則為曹洞宗至今,歷史相當悠久。修善寺山門前有條貫穿村莊的獨鈷溫泉,是伊豆最初也是最古老的溫泉,至今仍不斷湧出泉水,並且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高僧弘法大師在此地因感動孝子不辭勞苦地照顧病弱母親,就以枯杖在桂川上擊出泉眼,流出來的溫泉水治好了孝子母親,此泉眼即是今日修善寺的獨鈷湯溫泉池。弘法大師在日本延曆二十三年(804)五月十二日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團出發,歷經艱險,於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達長安。但是也無法考證他與常州修善寺存在著某種關聯,寺記憶體放的歷史文物也只能證明它的歷史悠久,並沒有其他可靠的信息資源可以共享,寺內流傳的故事也是傳說,而沒有歷史典籍記載,真實歷史有待進一步的論證。
4、修善寺的文化考證。
水化身形於大地,融生命於萬物。修善寺四面環水,寺院建築在水流的映襯下,顯示出了長久的活力,莊嚴而不呆板,凝重而又富於色彩。“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最接近於“道”。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修善的人也應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水在佛教僧侶修行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佛教徒的洗浴,在佛教中有著特殊的規定。“僧者,淨也。”(《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佛教徒不僅要洗去自己身體上的污垢,重要的是惟有淨心,才可心中無垢,得淨法門。《維摩經》言:“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因此,沐浴在佛教的發源地古印度是很重要的宗教活動,而且也是相當普遍的。唐代高僧義淨西行求法時,就描述了當時僧人沐浴的情景:“時人皆以穿池為福……每至晨時,寺嗚健稚令僧徒洗浴人皆自持浴裙,或千或百俱出寺外,散向諸池各為澡浴。”(《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三)沐浴不僅僅是洗淨身體污垢,而且可以消除疾病災禍,獲得無量福報。
“水”體現了“善”之高尚,“善”更體現“水”之靈動,佛教中的“修善”正貼合水這一物質所體現出來的品質,佛文化中的不與萬物爭利,而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修善寺離不開水的襯托,涵養和升華。

文化價值

1、民間文學傳說。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以口頭傳播、便於識記、代代相傳為主要特徵的民間傳說,同樣是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精神產物,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客觀現實的反映。修善寺的民間傳說和修善寺深厚的文化底蘊息息相關,有利於我們深刻理解修善寺的文化內涵。
有關修善寺的民間傳說眾多,現在比較完整的主要有丁氏兄弟與“修善寺”,白太官大破修善寺等,版本較多,經整理並綜合分析,最終形成了兩則較完整的民間故事。
丁氏兄弟與“修善寺”。傳說,在元末明初,小新橋有個很大的村落叫長巷村,村上有戶姓丁的人家,兄弟二人先後都高中狀元,做了大官。丁氏兄弟的母親想進京看皇宮,丁氏兄弟於是就在鄉里建造一座宮殿,式樣完全模仿皇宮。仿造的皇宮尚未竣工,朝廷里有個奸臣讒言丁氏兄弟明造皇宮,暗結私黨,圖謀不軌,朱元璋派舅舅家在長巷村的劉伯溫去調查。到了常州,劉伯溫果然看到一處巍峨的連片建築,不覺大吃一驚,經過調查,劉伯溫知其原委,給丁氏兄弟出了個主意,把仿建的宮殿作為寺廟,才了結了這樁險乎惹出了人命的官司。這就是丁氏兄弟重建修善寺的來歷。修善寺離長巷不遠,劉伯溫騎馬到舅舅家去時,在村口一座石橋下馬,把馬拴在一個石樁上,此後,大家就叫這座橋成為“馬鞍橋”。
白太官大破修善寺。話說白太官的師兄臥雲禪師在常州修善寺,利用百姓對菩薩的迷信,藉口菩薩裝金,向大家募捐,一個月就收到募捐白銀20萬兩,他用募捐得來的巨款中飽私囊,包養十個小情婦,號稱“龍城十美”,肆意作惡。白太官好意相勸,竟反遭打傷,白忍無可忍,星夜趕往河南嵩山少林寺,要面見師父,揭露此事。哪知臥雲惡人先告狀,急派信徒橫棍僧先行上山,誣告白太官在常州為惡多端,太空師父聽信讒言,待白太官上得山後反將其捆綁,要活活燒死使其不得善終,以表懲戒,佛門謂之“謝荷花”。白太官苦訴無門,只得忍痛哀告師兄們在自己死後儘可能照顧好老母及妻兒,此刻蒼鷹為之哀鳴駿馬為之長嘶,眼看一場冤案將如鐵板釘釘。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少林寺主持太空的師父太虛長老如從天而降趕回寺中,糾正這樁瞬間幾乎無可挽回的冤案。太空師父在事實面前醒悟,決心捉拿惡僧臥雲以正佛法。這會兒疲累至極的白太官的淚水無聲地流下,少林寺弟子們一陣歡呼,猶如山洪暴發,這聲音直衝天際化作正義之劍,直刺向一切邪惡者的胸膛。
2、雙桂坊——常州士人文化。丁氏族堂名“雙桂”,源於丁矩第七世孫丁宗臣、丁寶臣在仁宗景祐元年(1034)同榜高中進士。出身於修善寺長巷的丁氏兄弟寓居於郡城“來賢坊”,因兩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宮折桂”之意,所以賢坊更名為雙桂坊,即今城區雙桂坊地名之由來。彼時,丁氏兄弟與同朝為官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大臣交誼很深,多有詩文酬答,丁宗臣之子丁騭(官太常博士)之女,嫁給蘇軾侄孫蘇彭,丁騭有《得甥酬蘇東坡》詩。因此丁寶臣(終官尚書)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去世後,歐陽修為他撰寫了墓表、祭文,王安石為他撰寫了墓志銘。常州籍人士由歐陽修、王安石撰寫墓表、祭文的,恐再無他人。
雙桂坊為常州第一街,它東至打索巷,西至南大街,雖僅長300多米,卻古蹟眾多,運載了常州深厚的士人文化。這裡原有常州人的始祖季札的專祠——嘉賢祠,又稱季子祠,原人民公園內的群藝館即是殿宇故址。正覺寺是常州一處重要地名,據康熙《常州府志》載,正覺寺建於唐開元年間,唐朝大夫李遵舍宅為寺。正覺寺西還有一座陳公祠,是明嘉靖年間為紀念明初因平定越南內亂而陣亡的兵部尚書陳洽而建,陳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總纂陳濟的弟弟。與季子祠相連的還有延陵書院。
3、丁矩、蔣煦、劉伯溫——常州名人文化。與修善寺相關的名人較多,丁矩“遂卜居於依仁東鄉修善寺長巷裡”;蔣煦“自無錫遷自常州青山門外修善寺南孟家村”;劉伯溫外婆老家位於長巷,“馬鞍橋”的民間故事家喻戶曉。名人文化是歷史累積的結晶,是一個地方獨具特色的深厚傳承,是眾多偉人先哲為現實人們留下的軟黃金,是旅遊中彌足珍貴的資源,具有超越教科書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對傳承文化、宣傳教育、發展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讓名人文化走進修善寺,就是通過名人文化的不斷滲透,讓百姓“來到”名人身邊,“走進”名人的心靈,觸摸名人的成長脈搏,從而將其內化為每個奮鬥者的自勵、每個有為者的自警,增強自豪感,激發人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投身家鄉建設、祖國建設的熱情。與常州市名人研究會聯繫,挖掘修善寺名人文化資料,打造修善寺名人文化之旅。
4、丁、蔣氏家族——常州姓氏文化。丁姓是常州歷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國時就有丁姓居住,一世祖丁矩居於依仁東鄉修善寺長巷裡,即今新北區小新橋鎮馬鞍村長巷。據常州現存的最早的宗譜之一《毗陵丁氏宗譜》(雙桂堂藏版)記載,該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889—904)官司農,由濟陽(今屬山東)始遷常州,據顧光照撰《重建丁氏宗譜序》中說,“唐代元度公遊學江南,羨本邑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長巷裡,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餘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聞人。其間若宗臣、寶臣,若騭者,其政績行誼,先後為廬陵(歐陽修)、眉山(蘇軾)諸名公所交薦,載在府縣誌明徵焉。”經查,丁矩生於唐大中十三年(859),50歲後棄官遊學江南,卒於天成二年(927),壽69歲,開山葬於丁墅橋南側(今屬小新橋鎮史墅村)。常州歷史上丁姓名人幾乎都出自該族。居於常州城鄉丁氏,十分重視纂修譜牒,千餘年來從未間斷,因此得以尋查丁氏後人世系演變及遷居概貌。歷史上常州丁姓,名人不斷:宋代丁寶臣(1010—1067),與兄宗臣同登進士,俱有文名,擔任過多處地方官,累官秘閣校理,在任除弊興利,極有賢譽,宋帝“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與歐陽修交往甚密,結為摯友;丁騭,字公點,宗臣之子,嘉進士,權奸李定欲寵為其屬,以疾力辭。後蘇軾、曾鞏、孔文仲等大臣相交推薦,司馬光為相時,贊曰“真自重士”,官太常博士、處州知府、右正言等,對經學甚有研究,尤長於《易》、《春秋》,為文自成一家。丁逢,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授國子監書庫官,累遷知安豐、盱眙二軍,皆有政績,改授川秦茶馬司,凡供賬公費悉屏去,人服其廉。丁履恆(1770—1832),道光時官肥城知縣,研經世之略,與農桑、水利、錢法、鹽政、兵制皆有論說。工詞曲,詩文亦名盛於時,與同里李兆洛、陸繼恪、張琦等同名於世。著述有《毛詩名物志》等數十種。丁嘉葆(1820—1848),道光進士,奉道光帝詔見,命在上書房授鹹豐讀書。後任日講起居官、侍讀學士。他好學,尤嗜金石文字,詩承家學,著有《澄園日記》等多種。丁甘仁(1865—1926),孟河人,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孟河丁氏世代業醫,初從胞兄松溪習醫,後與兄並投名家馬文植為師,擅長內、外、喉三科。他熱心中醫事業,民國初年與友人創辦中醫專門學校、南北中醫院等,桃李滿天下,並捐資興辦義學、養老院等社會事業,孫中山贈其“博施眾濟”金字匾額。曾任江蘇中醫學會副會長,著有《丁甘仁醫案》等數十種專著。常州現代丁姓人士,多科技界、醫藥界、文史界英才:丁文進,城區人,國家檔案局司長;丁光迪,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老中醫;丁皓江,浙江大學固體力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固體力學家。
馬鞍村蔣家塘為常州蔣氏可查到的發源地之一。《毗陵蔣氏宗譜》26卷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徑堂藏版另有一支“毗陵牛塘三徑堂蔣氏”,世居武進牛塘上田(今青雲村),世稱“上田蔣家”,為常州城南望族。該族始祖蔣澄,至北宋時有第九十世孫蔣子奇,子奇配常州雙桂坊秘閣丁寶臣公女,生三子,三子益祖,於宋政和元年(1111),自西湖墅遷蔣舍(今宜興宜豐),他的後裔中,有蔣伯瑞,於明初遷居常州城南牛塘上田,是為遷常始祖,至今已有600餘年,紹源居青山門外修善寺為此族蔣氏後世遷居地之一。
常州蔣氏,歷史久遠,古今名人輩出:蔣紹謹,明武進人,萬曆舉人,官國學助教,後官刑曹,出為漢陽太守,有古循吏之風。蔣炳,字晴涯,清陽湖人,雍正舉人,授軍機中書舍人,為官肅廉,諳達事務,多所成就。蔣驥,清郡城人,發憤注《楚辭》,為世所重,《四庫全書》收之。蔣君稼,城區人,與梅蘭芳、王瑤卿結為師兄弟,並稱京劇票界“四大名旦”。現代常州蔣姓人士多書畫、文史、科技、軍事界英才:蔣風白,武進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著名國畫家;蔣華棠,嘉澤人,海軍工程學院院長,少將軍銜;蔣尚信,武進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教授,著名化工合成專家;蔣蔭安,禮河人,《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蔣如柏,溧陽人,白求恩醫科大學著名教授;蔣維崧,常州人,山東大學著名教授,著名書法家;蔣浩泉,新閘人,著名武術家、拳擊家,曾被譽為“中國拳王”;蔣亦元,城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農機專家;蔣吟秋,厚餘人,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主任,著名動力學家。
5、白太官大破修善寺。從“包龍圖怒鍘陳世美”的民間傳說,到“秋菊打官司”的現代故事,從“鐵肩擔道義”的傳統精神,到“天地有正氣”的人間公理,千百年來,樸實、善良的人們都在執著地追求著人間的公平和正義。白太官者,清初八俠之一,自幼輟學後習武,練得身好功夫,愛打抱不平為人伸張正義,博得鄉里邑人的一致好評,逐而聲名遠播江湖皆曉。白太官大破修善寺這一折評話似在演繹一段伸張正義、鞭笞邪惡的民間故事,傳統的時代背景、情節人物及敘事語言中折射出某些現實意義,體現著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能給人以當代啟示。募捐以驅邪、樂善好施,這既是佛門習俗,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它與我們民族的善良本性一脈相傳。然而善良到天真、老實乃至迷信盲從的地步,又不啻是無用的別名。則易為邪惡所欺騙和利用。該折評話中臥雲禪師即利用這種善良願望化緣以中飽私囊,而現實生活中募捐款、救濟款被貪官不法者侵吞、揮霍以化為已有的案例亦時有發生,這能不叫人產生聯想,以至義憤填膺。隨著曲折緊張的情節推進,客群的心始終被揪得很緊。如果說,戲曲是在現身中說法,則評話是在說法中現身。在尖銳的衝突中自泰官的正直、善良和無私;太空師父的輕信、簡單與魯莽都栩栩如生。而臥雲禪師及其信徒橫棍僧的醜惡、陰險則更令人髮指!在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正義最終得到了昭雪和伸張,而邪惡者則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