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鏢

信鏢

八百里快騎日夜兼程送信的故事,我們從電影、電視、評書、小說里屢見不鮮,騎著快馬的信差,快馬加鞭,每到一個驛站就翻身下馬,立即換乘守候在官道驛站的驛官備好的馬匹,而剛換下的馬匹不是累得氣喘吁吁,就是倒地而亡,這就是鏢局的信鏢鏢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鏢
  • 行業:送信
  • 年代:明朝初期
  • 別稱:梭子、毛腳、跳辮、馬彪等
簡介,發展,

簡介

信鏢是明朝初期至清朝末期那些時代的一種不入流的職業,簡單點說就是“非官方”的民間組織,專門傳遞緊急書信的。各地叫法不同,南方通常稱呼他們為“梭子”“毛腳”,北方除了叫“信鏢”,也有“馬彪”“跳辮”的叫法。古時候通訊極不發達,中國面積廣大,所以傳個書信什麼的極為費時費力,通常書信往來一年半載的,信傳到了,人都死了。各地官府倒是設有通郵的驛站,但除了官家快馬加急,尋常的書信往來也是極慢,家書抵萬金的說法,倒也十足的貼切。
所以“信鏢”這個行當便順應而生,專門為出得起錢的人家傳遞書信,本來看上去也無可厚非,算是個靠腳力吃飯的營生。但在清末民初,天下大亂,各地戰火紛紛,匪患猖獗,通郵極難,傳個書信和過一趟鬼門關一般險惡,於是這“跑信鏢”的漸漸隨時而變,越來越象“游匪”,除了不占山為王外,行為舉止和土匪也差別不大。這些人嘴上說傳書信仍算是主要的營生,其實也可以收買他們流串千里殺人越貨,他們在城鎮村集中還算老實,一旦出了城鎮,在荒郊野外,什麼壞事都乾的出來。
“信鏢”這個行當一度十分發達,但最後發展為惡霸幫會,危害四方,成為被打擊的對象。由於不允許“信鏢”進出城鎮取信傳信,也就斷了這門行當的主脈,一九四幾年的時候,全國的“信鏢”幫會逐漸消失殆盡,剩下的“跑信鏢”的人轉行,不是當了土匪強盜就是改邪歸正去了。慢慢的時光流逝,也就沒有多少人記得“信鏢”“梭子”“跳辮”這些名詞和這種行當了。

發展

到了明末清初,隨著鏢局的產生,普通老百姓親人之間的通信成為一種可能。朝廷、將軍總督、都統、巡撫發信件照舊使用驛站的八百里快騎,就像楊貴妃愛吃荔枝,從廣州往長安用八百里快騎送荔枝一樣,累死多少馬,花多少銀子不關她事,只要能達到目的就成,反正花的銀子都是國庫里的。而富賈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卻找到了一條省錢省心的郵路,那就是鏢局。根據路途的遠近,花上一二兩銀子,讓鏢局帶捎,既便宜又保險,就能實現和家人親人的互通信件,達到交流的效果。
當然,信鏢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也很好地為鏢局自身起到了一定的通信作用。大型鏢局的鏢路遍布大半箇中國,在郵政電信沒有創辦之前,不只是商人、老百姓,就連鏢局的總號、分號和外櫃之間的聯繫,也全靠走鏢時帶信。但是一旦遇到十萬火急的事情,他們不可能像現在打個電話,搞個特快專遞,或者直接坐飛機前往,這是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的事情。
為了解決緊急的通信聯絡,許多的大中型鏢局開始動腦子馴養鏢鴿。鏢鴿也是信鴿,但是由於是鏢局馴養的,所以普遍被人們稱做鏢鴿。鏢局的鏢師出發時都會帶上鏢鴿,平安到達後就會放飛回來報平安,在鏢路上出了意外,也會放出鏢鴿進行聯絡請求救援。王公貴族,富賈商人看到鏢局的鏢鴿如此神奇,一邊競相購買,一邊利用它們千里傳書。普通老百姓自然沒有閒錢和雅興飼養,依然依靠鏢局捎帶或者通過鏢局的鏢鴿傳書。
進入20世紀以後,清政府的新政實施以後,郵政興辦起來,信鏢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