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量

信息過量

TMI(信息過量)是Too Much Information的縮寫,指在網路化資訊時代下,個體和系統接受到超過自身能接受、處理限度的大量社會信息,無法有效將其整合、組織及內化為自己所需的信息,以致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及人際關係等產生負面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過量
  • 外文名:Too Much Information
  • 縮寫:TMI
  • 人物:Ann  Blair
概述,產生原因,表現及影響,解決辦法,

概述

也許在這個網路化資訊時代人們抱怨最多的就是信息過多以至於讓人無法監控和消化。但是,這種被信息淹沒的感受並不僅僅起始於網路和移動革命。歷史學家Ann Blair發現,早在1550年時就有不少學者埋怨“有太多混亂且有害的書籍”。然而,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術的簡稱)帶來的最為獨特的改變並非只是巨大數量的信息,更是連線人和信息並將信息供應給人的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這些以未被料想到的速度迅速增長的信息滲透進了網路化個體的生活當中,使人感到很難應對且充滿壓力。正如參與網路化生活的一位朋友所說:“在網路上搜尋信息是非常乏味、耗時而且不怎么容易成功的。你花數個小時試圖去尋找一個愚蠢的事實但那兒卻擺著成千上萬的讓你無法篩選的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過量不僅是客觀世界的一種物質條件,更是個人的思想狀態和行為方式。它不是任何單一技術或設備產生的結果,也不是機械設計中自然湧現的,而是隨著人與工具關係的發展而派生出來的。

產生原因

(一)客觀原因
(1)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和總量擴張:表現為信息資源的開發範圍擴大,物質信息採集從巨觀(天體、宇宙)向微觀(粒子、基因)縱深發展,經濟、社會信息隨著經濟活動加劇得到空前的開發,信息資源總量呈爆炸式增長。20世紀60年代信息總量約72億字元,80年代信息總量約500萬億字元,1995年的知識總量是1985年的2400倍。人類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期約每10年增加一倍,每3年增加一倍。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約四五百萬篇,出版科技期刊約為5萬種,報紙6萬種。世界上每天的出版量業已達到1000本之多。
由電話、電腦、電視等組成的各種類型的新信息系統也向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意義更為廣泛的多媒體信息。RudolfHanka及Karel Fuka亦發現,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量每33年擴增一倍,而該結果與J. Wyatt的研究相符,其認為醫學信息量每19年增加一倍。此外,Peter Lyman及Hal Varian在2000年10月的報告指出,世界上一年的印刷資料、影片、光碟資料及磁帶內容之生產量,大約需要15億gigabytes的儲存空間,而這相當於每個人需要250 megabytes的信息量。
(2)信息的重複性:紙本資源為了維持信息新穎性及正確性,要不定期的進行修訂,但內容與舊版的重複度較高。同樣,電子資源因具備容易編輯、複製及傳播等特性,使得同一份信息可以多種不同方式傳播,造成包括內容重複、觀點重複等狀況,使人可能在短時間內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檢索到相同的信息。這種現象增加了信息接收的頻次,會影響到工作品質及效率。
(3)信息技術的發展:由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廣泛套用,使得信息生產、傳播、加工、處理、存儲的方式方法產生了根本性變化,由此造成了信息密集化、多樣化、高速化傳播,使得人們所處的信息環境日趨稠密。比如現代社會人們常用的通訊、網路等信息獲取工具,雖然為人們提供了快速及便利的信息渠道,但同時也造成了信息過量的後果。
(4)信息傳播中存在缺陷或障礙:在信息的交流、處理、使用過程中,人們常常有意或無意地歪曲信息、製造或傳播垃圾信息,使信息傳播中出現人為的或技術上的噪音。從而加劇了信息泛濫。一般而言,信息傳播的缺陷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傳遞工具方面的缺陷: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大多是藉助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在表達方面很可能存在語義不清、措辭不當等方面的信息交流的障礙。還存在著信息傳遞工具在加工、傳播信息過程中因技術不穩定、不完善問題而造成的信息混亂無序。②組織結構上的缺陷:如果組織層次過多,機構過於龐大,信息經過層層傳遞必然要遇到障礙,甚至造成曲解、衰竭、變異和紊亂。③信息傳播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狀態的缺陷: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因個人見解、立場、態度的差異,人們在傳遞信息時會出現各種不同“噪音”。
在網際網路時代,這種信息傳播中的缺陷和障礙最有力而常見的體現就是搜尋引擎的局限性。
(二)主觀原因
(1)對於信息科技的過度依賴和崇拜:Hensiak指出,信息過量產生之因除了新信息科技的發展外,另一因素為人們對於新信息科技的崇拜,使得人們相信信息越多越好,忽視信息品質。學者Postman即將該現象稱為“科技壟斷”(Technopoly)。因此,人們應該改變對於信息的態度,以品質為重而非以量取勝。
信息過量
(2)信息強迫與缺乏信息處理能力: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在蒐集處理信息時,個體會強迫自己去了解全面的信息,產生害怕信息被遺漏的心理現象,使信息選擇面臨壓力和困難。因此個體應當學會了解自身信息需求,做好優先順序排列。Wurman認為,現代人在蒐集信息時很少深思應該閱讀及不需閱讀哪些信息,並耗費許多記憶空間於無用信息的吸收。Schneider指出信息交流的數量和交流過程的中斷都可能導致信息過載,其中信息交流的中斷可能影響信息處理過程的效率。
(3)職業與工作性質:研究表明,信息過量的現象與職業性質或工作環境密不可分。從過程的觀點來看,信息過載可能同工作過程中諸多變數相關。Casey的研究認為信息過載決定於工作任務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任務的複雜性。Kiley指出,工作團隊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特徵影響信息過載的發生,因為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會提高人們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則會導致處理信息時發生困難。

表現及影響

(1)決策及工作效率低下:Wheelwright(1995)等人認為,信息過載會影響交換和處理信息的速度和個人工作的專心程度,因此可能會對個人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據數據統計,在全球信息系統中,信息垃圾比例不低於 50%,有的學科領域甚至占到 80%,人們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從海量信息中才能找到合適的信息,因此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由於大眾傳媒創造出的信息再生機制大大超出人們所可以吸收的能力,使得人們感到“數據窒息”(datacide),造成工作中嚴重的選擇負擔,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另外,人們很容易受到不同圖片、文字、聲音或畫面以及其他各式社交通訊工具的吸引,轉而關注其他東西,忘記自己查找的目標,迷失在海量信息之中,造成了注意力的極大浪費,以及對工作的專注及持久程度的大幅下降。
(2)生理及心理問題:Francis Heylighen認為,信息過載對於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漸增之壓力,且伴隨該壓力而來的是產生心理、生理及社會之問題。
Wurman(1989)提出了“信息焦慮”的概念,信息焦慮是數據和知識之間的黑洞,是由人們所理解的信息與他們認為應該理解的信息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造成的;當信息沒能把人們想要或者需要了解的內容告訴他們時,人們就會產生信息焦慮。不確定性和不明確性是造成信息焦慮的根本原因。資訊時代的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的,然而人類的思維模式尚未較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因而會導致“信息焦慮症”。
(3)對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信息過量同樣會對人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造成社會組成成員的疏離、愛心與同情心的減小、自我教育能力的降低等問題。
信息過量
心理曠工現象:面對過度的刺激,重要的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之間的界限很容易消失。社會和個人都會發展出一些心理機制,以保護自己的靈魂不受信息過載的影響。這種機制既有保護作用,同時也有一定危害。面臨著處理過多數據的壓力,個人可能會採取“心理曠工”(psychological absenteeism)的方法,以躲避責任和決策,將其靈魂與現實隔離,追求各種感官的滿足來替代理解,正如眼睛的瞳孔因為強光而縮小一樣,心靈的感受器也因為過多的信息而縮小。
刻意求簡現象:這是一種刻意追求簡化的傾向,是由於數據太多而不得不丟棄一部分。在大眾傳媒中,這種簡化可以緩和受折磨的大腦的緊張程度,比如在電視節目中儘量少地報導國際新聞,將其內容減少成為標題新聞。

解決辦法

(1)建立和完善信息政策法規
儲節旺和郭春俠認為,我國相繼頒布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際網路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關於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決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信息資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規範和引導作用。但我國信息行業對信息的組織和標引缺乏統一的規範,形成大量的重複信息;信息發布的隨意性和管理力度和監督機制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虛假信息、污穢信息,以及網上信息質量良莠不齊。
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國家信息政策法規,加強信息行業對信息的組織和標引進行規範,對信息準入和上載信息進行規範,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達到有效的資源管理;建立與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信息執法和監督機制,從而增強信息的安全性和確定性,保障信息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2)提高科學技術手段
用信息構建來組織信息, 塑造網路信息環境:信息過量產生的主要原因為信息缺乏有效的組織,用戶無法理解所要的信息,所以從用戶角度出發,構建信息空間的“信息構建”成為網路時代的呼喚。
美國建築師沃爾曼在1976年提出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概念,即通過合理地組織、標識信息並構建信息環境,以改善信息瀏覽及信息檢索的過程與效果的科學和藝術。20世紀90年代中期,信息構建設計引入網站開發過程,向人們提供網站環境信息和目標信息線索,使用戶在頭腦中建立一種有關信息空間位置的、認知層面的心智模型, 幫助用戶明確正在瀏覽的信息環境。信息構建使信息組織與信息服務由面向組織內部轉為面向用戶,構建起了直接向用戶展示和表達信息內容的透明的信息生態環境, 成為克服信息過載的選擇。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 從信息組織角度克服信息過載, 建立一個清晰的、易於理解的信息結構, 為用戶提供一個可理解、易獲取的信息空間環境, 以有效地幫助人們實現其信息需求。
採用信息過濾, 減輕認知負擔:為了幫助用戶查找真正需要的信息, 標記與禁止和用戶毫不相關的信息, 已成為避免信息過載的重要途徑。
信息過濾就是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 運用一定的標準和工具, 從動態的信息流中抽取出符用戶個性化需求, 為用戶提供相關信息子集的技術。根據用戶信息需求的變化提供長期的信息服務, 節約用戶獲取信息的時間, 剔除用戶不需要的信息, 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減輕用戶的認知負擔, 從而克服網路信息用戶所面臨的信息過量。信息過濾的主要流程是識別用戶信息需求、建立用戶需求模型, 構建文本向量空間模型, 進行用戶模板與文本的匹配和信息推送, 再利用反饋機制,不斷改進需求模型, 改善信息過濾效果。只是現有的信息過濾系統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詞語而非概念的基礎上,系統對於用戶需求的表達以及信息的匹配和推送都是基於詞語的外在形式而非它們所表達的概念, 所以常常推送給用戶無關的信息, 產生新的信息過載, 要在語義層次上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信息匹配和推送, 提高信息過濾效率, 仍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運用智慧型代理,提供網路信息檢索服務:智慧型代理通過感知、學習、推理及行動,在基於知識庫的訓練後模仿人類社會的行為,自動檢索大量數據,探尋事件模式,提供簡單易懂的分析信息,提高個人和系統的工作效率,並能推測出用戶的意圖, 自主制訂、調整和執行工作計畫,成為解決信息過載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用戶表達出自己的信息需求後,界面代理經過初步分析生成描述子,通過通信協作代理,傳遞給描述模式代理,根據用戶信息庫中用戶特定的需求和近一段時間內的愛好興趣為標準來篩選信息,生成描述語言,再由規則套用庫和規則生成代理生成一定的搜尋規則或套用 (包括搜尋範圍限定、搜尋主題詞、搜尋引擎的選定以及信息過濾規則等),傳遞給搜尋代理。搜尋代理進行信息搜尋過濾後傳遞給用戶信息庫,再經過知識庫的推理機制推斷用戶的潛在需求,作為用戶需求歷史記錄下來,由檔案管理代理進行分類,查準率排序,相關率排序。最後將內容傳遞給界面代理,生成瀏覽頁面, 呈現在用戶面前。監督代理還根據一定規則實時動態地跟蹤信息資料庫中歷史記錄在Internet網路上的變化,一旦知識發現代理收集到相關內容和更新內容,監督代理就通知規則套用庫生成新的檢索規則或套用,並通知和提醒用戶有新的信息內容。整個檢索完成後允許用戶對結果進行滿意度和相關度的評價並反饋給知識庫,它通過學習了解用戶的行為、愛好、興趣,推理出用戶以後的潛在需求,同時還可以根據用戶的評價和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動態地關注用戶所需信息的變化,實時地把最新信息推送給用戶,完善用戶所需信息相關度的匹配規則,為用戶的信息檢索提供可靠的保障。
(3)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分清主次:像麥肯錫這樣的管理顧問公司在訓練他們的職員時使用二八定理:80%的效果由20%導致,因此關注這20%。在一個公司里,80%的利潤由20%的客戶帶來。從那裡取得最佳信息,不要在那些只能影響20%的80%上消耗太多。如果你把焦點集中在正確的20%目標上。
信息過量
制定目標:定下幾個本周內你想完成的簡明目標。也許是3到5個。寫下來並且每天複習。為什麼這很重要呢?因為通過寫下這些簡明的目標你可以制定自己過濾信息的視角,並且對你真正關心的信息優先化。你可以設定自己的議程,而不是受電視主播的擺布來決定你需要什麼信息。你不需要,確實不需要知道(除非你在“人物”工作)Paris Hilton這個禮拜在做什麼。
將信息建立聯繫:你無法處理或是記得數百萬的破碎的,隨機的事實。試著把新信息和先前的聯繫起來。相對於迷失在信息海洋中,畫一張概念圖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極其有效得構建起知識結構。下面就是一個創建一個概念圖的樣例。
精簡信息:人類是信息的消費者,但是每個人能消費的信息是有限的。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精簡信息的吸收需要努力。記住,信息並不等同於知識。把不重要的事實減到最少,才能給重要的信息留下認知的空間。
停止無用習慣:如果你是寫部落格,又喜歡檢查網站統計。想想每小時檢查下網站統計對你真有幫助么?剛開始我每天看看,後來每周看看,雖然我讓它每周發一封統計郵件到信箱,但是我基本都沒看,因為我發現這些統計信息對我沒有用處。同樣的,類似的無用習慣完全可以減少或放棄。
分類整理信息流:你可能關注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如學習方面、科技方面、個人提升方面等等。千萬不要把每個主題的信息混在一起接受,把你的信息流分類到各個主題之中,你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率地獲取某個主題的信息,而且主題之間內容的相互聯通也能使你加快信息的吸收。
個性化信息定製:只訂閱或閱讀與自己相關的內容,其它的內容不要強迫自己去深入了解,為自己定製個性化的信息獲取渠道。
分級閱讀:優先閱讀重要的信息源,其它的可看可不看。
冥想:冥想能幫助我們極大地遠離信息過量。最好在每天上床之前進行一次冥想,儘管它只有5分鐘,但用冥想,可以停止那些進行我們大腦嘈雜的聲音,幫助進入我們極度需要的睡眠。
注意休息和運動:科學家坎托建議,遠離電腦,溜達一圈,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可能的話,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儘量放鬆一下。坎托說:“雖然這很難,我建議,你儘量去稍微嘗試一下,看一看效果如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