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空間

信息技術空間

《信息技術空間》是楊劍所寫的一篇世界經濟專業的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信息技術空間
  • 作者:楊劍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權力、網路經濟特徵與財富分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楊劍著
導師
黃仁偉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經濟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技術經濟學 信息技術 權力 網路經濟
館藏號
F062.4
館藏目錄
2009\F062.4\12

中文摘要

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先前的技術發展相比有一個質的變化——它構建了自然形態上並不存在的空間。信息技術空間能部分地將人類的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吸納進來。 本論文與一些研究信息技術對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影響的著作不同,不是在田際政治和世界經濟傳統研究領域引入信息技術這個因素,而是將信息技術空間這個特殊的空間作為研究域。以信息技術空間的資源屬性和權力屬性為切入點,運用蘇珊·斯特蘭奇的結構性權力說以及福柯的空間與權力嵌入理論分析信息技術空間中權力結構,這些權力結構部分地決定著空間中行為體之間的關係,也決定著相關財富的流向。 論文在討論網路經濟特徵的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空間建造過程中權力結構的嵌入進行了理論分析,並對各種田際行為體在信息技術空間中多領域競爭進行具體分析。這些行為體包括國際組織、國家(技術核心國家、技術新興國家和技術邊緣國家)、國家集團、國際組織、企業(壟斷企業、技術後發企業)、網路社區(如開放原始碼運動)等。競爭的層面包括空間的競爭、管理權的競爭、平台的競爭、編碼的競爭和標準的競爭。論文重點分析結構性權力的形成和作用,研究信息技術空間中各類行為體的權力地位、影響力、壟斷和反壟斷的博弈以及財富流向。全文主要內容如下: 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國際間權力的運作和經濟往來,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獲取資源。資源被許多政治學者視作權力。信息技術空間的資源包括空間資源、時間資源、信息和知識資源、注意力資源、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市場資源等。 本論文在第三章討論了信息技術產業的經濟特徵。信息技術產業的經濟特徵是技術與市場結合後共同作用形成的技術經濟機制。本文重點梳理了信息技術產品的網路效應;系統和技術標準對產業和用戶的鎖定效應及轉換成本;技術標準與兼容問題;事實技術標準在拓展市場和獲得壟斷地位中的作用等。討論了鎖定效應引起的市場失靈,以及具有公共產品特徵的信息產品因為研發動力不足引起的市場失靈問題。 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資源重心出現轉移,信息技術開始成為重要資源。信息技術空間中資源控制邊界無法靠國界和軍事控制邊界來劃定,而技術的編碼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這樣一個邊界的角色。本文第四章借用了福柯的關於空間構建與權力嵌入的理論和蘇珊·斯特蘭奇的結構性權力說來分析信息技術空間中結構性權力關係的形成,並對各種行為體所受信息技術權力結構的規訓做了分析。 第五章討論的是美國數字邊疆戰略。重點分析了信息技術空間中影響美國獲取財富的權力結構,從企業和國家層面探究美國企業精英、技術精英和政治精英經略數字邊疆的方式和過程。通過對美國信息技術發展計畫的歷史追述,得出了一條美國政府建立信息技術空間的控制中心、拓展數字邊疆、建立信息技術空間的遊戲規則、最終幫助美國的企業獲取新空間新資源的能力的路線圖。美國的技術企業承擔著將全球財富向美國聚攏的任務。 美國在網際網路中的霸權成為它獲取新資源和擴大影響力的工具。在第六章本文分析了美國網路霸權的各種形態,分析了美國網路霸權的歷史由來和由技術決定的結構性權力。本章運用產權、公共選擇、相互依賴與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對目前全球網際網路管理的相關權力關係進行分析。因為擁有主要基礎設施的產權,美國成為網際網路核心管理者。一些網路化國家希望改革體制分享網際網路的管理權,網路邊緣國家則希望獲得援助跨越數字鴻溝。在網際網路資源結構和產權歸屬沒有大的變化的前提下,美國控制網際網路的局面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信息技術空間中存在著系統平台之間的競爭與兼容的對立統一。在第七章中論文選擇了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和美國的GPS系統之間的競爭為研究案例。首先分析了歐洲啟動伽利略計畫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動因,考察了美國GPS在壟斷狀態下技術創新動力的減退以及服務品質低劣的狀況;並在此基礎上研究挑戰者伽利略計畫和應戰者GPS之間博弈的各種選項。從信息技術特性和市場期待出發,考察了兩個平台之間從衝突到妥協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所帶來的社會福利。 軟體不僅僅在技術層面作為工具而存在,同時也在經濟、社會和政治層面掌控著信息技術空間的遊戲規則。有關軟體開發、傳播、增修的實際規則、公共政策和法律包含著權力、資源和財富分配的意涵。在第八章本論文從分析開放原始碼運動入手,考察編碼的管理與控制在軟體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權力角色,並考察該運動對財富分配和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對編碼產權化制度形成了巨大衝擊,在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免費軟體的同時促進了軟體業的競爭,對軟體壟斷企業構成了挑戰。它的存在促進了專有軟體的創新和逐漸開放,減緩了少數企業利用編碼控制知識資源瘋狂斂財的步伐,擴大了社會總體福利。它的產生和發展對於開發中國家加快數位化步伐,縮小數字鴻溝,共享信息技術成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技術標準意味著財富和國際權力,它不僅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而且是產業經營的高級形態。圍繞技術標準的國際競爭日益成為市場主體間的技術、經濟和政治的動態博弈。中國是一個信息技術新興國家。中國的技術標準戰略是一個決心掌握信息資源分配權的戰略,是一個從“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躍進的戰略。在第九章中,論文從編碼、標準與權力的關係入手,從微觀和巨觀兩個層面對技術標準競爭進行了分析,並探討中國技術標準戰略突破結構性權力限制的策略。巨大的產業規模、創新研發能力、龐大的市場以及國際間討價還價能力是制定並擁有技木標準的基本條件。中國技術標準戰略具備成功的基本條件並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市場和標準制定體系兩方面的權力結構限制。中國企業在國際技術標準體系中的地位只能通過符合權力結構的長期博弈逐漸得到改善。 信息技術空間是一個人類用技術平台建構的空間,它的出現引發了各種國際行為體之間圍繞資源和權力的競爭。這一空間中的結構性權力與信息技術知識相關,技術先行者在建構信息技術平台時已經將對自己有利的結構性權力嵌入,形成了信息技術空間的霸權和嚴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另一方面由於信息技術特有的網路特徵和平台兼容的需要,國際行為體之間在競爭的同時也存在著合作、妥協的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