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話

信宜話

信宜話是粵語的一個支系方言,屬粵語高陽片。譜系樹: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粵語語支。

信宜話起源古中原雅言,源源不斷北來的中原古漢語與當地古南越語融合後,續步形成了今天的信宜話,信宜話在唐宋時代基本成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宜話
  • 分片粵語-高陽片
  • 起源:古代北方雅言
  • 形成:中原古漢語與古南越語融合
  • 基本成形:唐宋時代
  • 相關文獻:《後漢書·南蠻傳》
  • 使用人數:超過90萬
簡述,地域,音系,輔音,韻母,音調,範例,

簡述

信宜話既吸收了中原古漢語的單音單字及組詞語法順序,又保留了大量古百越話詞語及語法順序,以音譯的信宜話為例:『匿儂去噓置嗲(這孩子去哪裡了?);講嘢又矛聽(說又不聽);不通學人揩身矛閂門(學人洗澡又不關門);捰只水桶去魅水(拿了個水桶去潛水);一或匿儂去跳磡頭嗲(你這傢伙去跳懸崖了)』裡邊就帶了許多漢字或粵語音標沒法表達的詞語。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槃瓠的子女)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信宜話古百越話遺風尤存,多帶“噓”“哩”。
南宋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對古嶺南語言多有描述:
風土門·074 方言:『方言,古人有之......至城郭居民,語乃平易,自福建、湖湘,皆不及也。其間所言,意義頗善,有非中州所可及也。早曰朝時,晚曰晡時,以竹器盛飯如篋曰簞,以瓦瓶盛水曰罌,相交曰契交,自稱曰寒賤,長於我稱之曰老兄,少於我稱之曰老弟,丈人行呼其少曰老侄,呼至少者曰孫,泛呼孩提曰細子,謂慵惰為不事產業,謂人仇記曰彼期待我,力作而手倦曰指窮,貧困無力曰力匱,令人先行曰行前,水落曰水尾殺,泊舟曰埋船頭,離岸曰反船頭,舟行曰船在水皮上,大腳脛犬曰大蟲腳。若此之類,亦云雅矣。余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址語,字字有異,唯“花”字不須譯。又謂“北”為“朔”。因並志之。』
又如:
風土門·075 俗字:『廣西俗字甚多。如:□,音矮,言矮則不長也;□,音穩,言大坐則穩也;奀,音倦,言瘦弱也;□,音終,言死也;□,音臘,言不能舉足也;仦,音嫋,言小兒也;□,徒架切,言姊也;閂,音,言門橫關也;□,音磡,言岩崖也;氽,音泅,言人在水上也;□,音魅,言沒人在水下也;□,音胡,言多髭;□,東敢切,言以石擊水之聲也。大理國間有文書至南邊,猶用此“國”字。國,武后所作“國”字也。』
信宜地處粵西,宋朝曾被廣南西路領轄,方言及俗字至今運用,如:“簞”“罌”“契”“寒賤”“老兄、老哥”“老弟”“老侄”“孫”“細仔”“懶惰”“行前”“落水”“水皮”“矮”“奀”“臘穩”“仦”“姐”“閂”“磡頭”“魅水”“鬍鬚”“唪聲”等等,均與《嶺外代答》所描述相同。信宜話至少在宋朝已成熟穩定下來,流傳至今。信宜話因地處山區,發展相對封閉,明、清時期移民湧入多為貴子、平塘、懷鄉、錢排、合水、新堡、思賀一帶新圖地區,盛行羅旁話與客家話,山區阻隔,對信宜話衝擊不大,信宜話沒有什麼變化,因而鄉言土語,俚音十足。

地域

古漢語是信宜話的基礎,粵西桂東粵語與信宜話口音比較相似。
信宜話屬粵語高陽片,有23個聲母(含零聲母)、59個韻母和9個聲調。分布在黃華江西側東鎮、鎮隆、水口、丁堡、北界、高坡、池垌、金垌、硃砂、安莪10鎮,原徑口鎮大部,旺沙、懷鄉、白石、大成4鎮的黃華江以西地區和以東的少量地區,貴子、茶山、洪冠3鎮部分地區,使用人口90多萬,占70%。
信宜縣在廣東省西部,南面是高州,信宜話有許多地方和高州話相似。
信宜話和廣州話有許多共同點。就聲調而言,信宜話和廣州話一樣,單字調分九類,入聲也有[p t k]收尾,音值也比較短促。信宜話收聲多“噓、哩、咧、嗲、囉、噶、吶”音。

音系

輔音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邊擦音
鼻音
通音
邊通音
不送氣音
送氣音
不送氣音
送氣音
雙唇音
p
m
w
唇齒音
f
齦音
t
ts
tsʰ
s
ɬ
n
l
齦後/硬齶音
ȵ
硬齶音
j
軟齶音
扁唇
k
ŋ
圓唇
kʷʰ
聲門音
ʔ
h

聲母及例字
p 波 布
pʰ 坡 普
m 魔 武
f 科 夫
w 和 韋
t 多 大
tʰ 拖 太
n 挪 內
l 羅 來
ɬ 鎖 心
ts 資 中
tsʰ 持 從
ȵ 疑 日
s 詩 實
j 也 音
k 歌 雞
kʰ 戈 溪
ŋ 我 凝
h 可 興
ʔ 歐 鴨
kʷ 果 軍
kʷʰ 跨 轟
Ø 啊 唉
(零聲母)

韻母

9個韻腹:
韻腹
/aː/
/ɐ/
/æ/
/ɛː/; /e/
/iː/; /ɪ/
/ɔː/; /o/
/œ/
/ɵ/
/uː/; /ʊ/
/yː/
8個韻尾:
韻尾
/-i̯/; /-y̯/
/-u̯/
/-n/
/-m/
/-ŋ/
/-p̚/
/-t̚/
/-k̚/
韻母:
主元音
/aː/
/æ/ *
/ɛː/
/iː/
/ɔː/
/œː/
/uː/
/yː/
i
/aːi̯/
/ɐi̯/
/ei̯/
/ɔːi̯/
/ɵy̯/
/uːi̯/
u
/aːu̯/
/ɐu̯/
/ɛːu̯/
/iːu̯/
/ou̯/
鼻音
n
/m
/ŋ
/aːn/
/ɐn/
/ɛn/*
/iːn/
/ɔːn/
/ɵn/ **
/uːn/
/yːn/
/aːm/
/ɐm/
/ɛːm/
/iːm/
/ɔm/ *
/m/
唔(自成音節)
/aːŋ/
/ɐŋ/
/ɛːŋ/
/ɪŋ/ **
/ɔːŋ/
/œːŋ/
/eŋ/ *
/ʊŋ/
/ŋ/
吳(自成音節)
入聲
-p
/-t
/-k
/aːp̚/
/ɐp̚ /
/ɛːp̚ /
/iːp̚ /
p̚/ *
鴿
/aːt̚/
/ɐt̚/
t̚/ *
/iːt̚/
/ot̚/
/ɵt̚/
/uːt̚/
/yːt̚/
/aːk̚/
/ɐk̚/
/ɛːk̚/
/ɪk̚/
/ɔːk̚/
/œːk̚/ **
/ʊk̚/
註:*粗體為粵語信宜話特有,**斜體為粵語廣州音。

音調

信宜話為粵語的一分支,音調與廣州話相同,也有九聲六調。九聲六調即九種發聲、六種聲調。簡單理解:首先一種聲調對應一種發聲,六種聲調對應六種發聲,剩下三種發聲就是入聲。
廣州話拼音的調號,按照“粵語正音字典”用的是徹底的調類符號。因為廣州話有九聲:1、陰平 2、陰上 3、陰去 4、陽平 5、陽上 6、陽去 7、陰入 8、中入 9、陽入。饒秉才的《廣州音字典》符號1~6是調類符號,7~9是把入聲三個調按照其音值分別用1、3、6表示(九聲六調)。
實際上陰入、中入、陽入聲調的音高,與陰平、陰去、陽去是一樣的,不過是用-p、-t、-k韻尾的入聲字用以區分。由於聲調的定義,是包括抑揚性(即實際音高)和頓挫性。而入聲韻尾-p、-t、-k正是影響了其頓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的六個數字標示六個聲調,也有人認為不能簡單稱作只有六個聲調,或說是九個聲調,或者更進一步說是“九聲六調”。
六個聲調調值的代表字為:周(zau)、口(hau)、店(dim)、河(ho)、姆(mu)、渡(du)。
把聲調形象化地繪成一個表,使人較容易了解這六個聲調的區別:
聲調
調類
陰平
(高平)
陰上
(高上)
陰去
(高去)
陽平
(低平)
陽上
(低上)
陽去
(低去)
陰入
(高陰入)
中入
(低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1(7)
3(8)
6(9)
調值
53(高降)/
55(高平)
35
33
21(低降)/
11(低平)
13
22
5
3
2
拼音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k1
ɬik3
sik6
音標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iː˨]
[sɪk̚˥]
[ɬɪk̚˧]
[sɪk̚˨]
例字
不過信宜話有許多實詞要變音。廣州話雖有變音現象,但遠遠不如信宜話那么普遍、有規律性。
信宜話的名詞有“大稱”和“小稱”之區分,動詞有“長時體”和“短時體”之區分,形容詞有“輕”和“重”之區分,其“稱”、“體”和“級”通過“變音”、“重疊”、“綴加”來表示。
其中“變音”是將該音節的聲調念成特高而上場,具體是:調頭是本調的調頭,調尾特高,比五度標調法的最高調值還要高(標為X)。同時,所有單韻母和入聲韻母都變為相對應的鼻音韻母,而複韻母(雙元音、鼻音)則不變。例如“山/san/”,調值為53表示“大山”,調值為5X則表示“小山包”。又如“圓/yn/”,本調是23;如果重疊成“圓圓/ynyn/”,且後一個音節調值巒為2X,便表示“有點兒圓”或“不太圓”。

範例

近音
國語析意
近音
國語析意
挽、摩
溪、溝
地方
躲藏
人(小輩及平輩)
那裡
這些、拿
沒有
蹲坐
踮、提
扳開、爬上
看護、一起
hɔn
背、拿東西
正好
小聲說話
生氣
懷恨在心了
雌性
hɔng
小型雌性動物
口(量詞)
毆打
dɛng
瞄準扔出
beng
靠著,如棒出那邊
稀泥
觸、碰,抬起
欺負
害怕
挑逗,北部部分地區也把玩說成“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