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啟葆

俞啟葆

俞啟葆(1910—1975),農學家,棉花專家。早年潛心棉花黃苗、棕絮、捲縮葉等遺傳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對建設陝西省農業科研機構和隊伍,推動旱地植棉,開發新疆棉田;組織棉花黃、枯萎病和小麥條鏽病防治研究,發展西北地區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啟葆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生於江蘇省崑山縣一個農民家庭
  • 出生日期:1910年6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2日
  • 職業農學家,棉花專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 主要成就:推動旱地植棉,開發新疆棉田
    組織棉花黃、枯萎病病害防治研究
  • 性別:男
簡介,生平,研究成就,潛心棉花遺傳研究,深入棉區考察,傾注全部心血,簡歷,主要論著,

簡介

俞啟葆,字遂初,1910年6月14日生於江蘇崑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私塾,12歲考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商科。畢業後在上海三友實業社做過兩年多會計工作。1929年考入南通農學院附屬高中,一年後,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4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作助教,從事棉花遺傳育種研究。1937年底他隨校西遷重慶。這時他走出實驗室步入棉區,研究解決抗戰軍民衣被問題。1940年3月在馮澤芳舉薦下,被調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以督導員身份到陝西棉改所,指導涇陽地區棉花生產與科研工作。1945年初,他赴美康奈爾大學植物育種系及紐約市長內基研究所遺傳學部學習,考察1年。
1949年,俞啟葆被調華北農業部工作。幾個月後,重回西北,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等職。曾被選為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省科協副主席、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他曾多次出國訪問,1974年率中國農業考察團去美國考察。

生平

俞啟葆(1910~1975),字遂初。江蘇崑山人。1922年離家去上海,入中華職業學校商科,1925年畢業後,在上海三友實業社當職員;1929年考入南通農學院附設高中,1930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在中大農學院,他邊學習邊參加棉花育種的試驗研究,曾發表《中棉新品種》《中棉遺傳研究》和《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三篇論文,後兩篇還被英國的農業雜誌刊登、轉載。1934年畢業留校,被棉花專家馮肇傳教授選為助手,繼續從事棉花遺傳育種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又有兩篇論文被英國遺傳學雜誌刊登,在國內外頗有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忍著與親人失散的痛苦,毅然隨中大西遷重慶。1938年,隨著南京、濟南、開封、武漢的淪陷,中國的集中產棉區除陝西關中外,均被日軍占領。俞心繫抗日軍民的衣被急需,曾利用假期作了50天實地考察,寫出了擴大四川棉產區域的報告,遞交國民政府參考。
俞啟葆
1940年3月,經著名棉花專家馮澤芳舉薦,俞調入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接著,以棉花督導的身份被派駐陝西農業改進所。到陝西後,他一頭扎在涇陽農事試驗場,與工人、技術人員一起,開展棉花的研究與推廣工作。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培育出棉花抗蟲新品種雞腳德字棉,選育出棉花高產品種涇斯棉,還成功地進行了亞洲棉與陸地棉的種間雜交。這一時期,他還抽出時間,先後考察了隴東、陝南、鄂北、豫西南棉區,提出了許多發展棉花生產、提高皮棉產量的建議,對促進該地區的棉花生產起了一定作用。他的這些福澤後世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十分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取得的。那年月,重慶寄給他的薪俸雖然數目可觀,但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待收到時,也就夠每月買40來斤麵粉填飽肚子,衣著花銷再也無錢支付了。夏季棉田悶熱難耐,他把唯一的長褲剪成短褲;秋冬天氣寒冷,他在短褲外裹一件夾大衣,照舊在田間觀察、在室內試驗。有一年深秋,一個學校請他講課,他就是穿著這套大衣裹短褲的特殊服裝走上講台的。儘管生活如此困難,他還把陸續獲得的3000元獎金,接濟了連飯也吃不飽的窮苦人家。
1945年初,俞作為留美實習生前往美國,當他來到指定的學校時,發現導師的水平不如自己。許多學者因為早就從他的論文中知道他的學識和才華,都無意收他為徒。在這種情況下,他首先考察了美國的所有棉區,接著在康奈爾大學選讀了幾門課程,後來又在克乃其研究所遺傳學部住了三個月,寫了幾篇論文,滿打滿算在美國待了一年,便啟程回國了。
留美期間,已傳來抗日戰爭勝利的喜訊。俞急切地返回祖國,是想用自己的知識和在美國看到的現代文明為建設貧困落後的祖國效力。為此,他一踏入國門便奔走呼號,希望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儘快實行,並說服母親把自家的田地分給窮人;他馬不停蹄地去鄂、湘、贛、蘇、浙、冀、晉、豫各省棉區考察,力圖發展棉花生產,解決國人的穿衣問題。然而,他的興國富民夢想,很快就被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賣國和內戰政策粉碎了。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國統區一浪高過一浪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使他逐漸認清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真理。因此,南京解放前夕,當國民黨軍警欲挾持中央農業實驗所的高級知識分子去台灣時,他與同事相約:決不離開大陸,保護好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迎接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俞於1950年7月被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赴任路上,他由潼關下火車,徒步前往西安,沿途查看田間莊稼生長,與農民研討麥棉品種和耕作技術;思考著如何加強對西北13個農業試驗場的技術指導,到任不久就草擬成《關於西北各省農業試驗場的報告》。1952年,俞奉命籌建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後任所長、研究員。195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農業部赴蘇農業考察團,並任棉花組組長。1958年,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稱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俞任副院長,主持科研工作。中國共產黨重視科學實驗的各項政策,使他備受鼓舞,像一架開足馬力的機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在他的組織指導下,不僅找到了恢復陝西關中老棉區生產和開發河西走廊與新疆內陸棉區的途徑;而且組織區域性大協作,從育種和栽培等多方面入手,找到了小麥條鏽病和棉花黃枯萎病的綜合防治技術,為陝西、西北,乃至華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苦學力行、嚴謹治學的精神和只講奉獻、不思回報的道德情操,影響、教育了陝西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曾被選為中國農學會西安分會理事長、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還受聘擔任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農業組成員,是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長期奔波在農村,生活無定,加上過度勞累,俞的身體日漸衰弱,1975年初竟至進食不暢。夫人勸他去看病他不聽,只好求助組織;組織拿他也沒辦法,他日程表上的工作,依然每月每日都安排得滿滿的。7月參加省農村工作會議,已經咽不下飯,下肢浮腫,被送進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斷檢查,結果是胃癌晚期。訊息傳出,省委書記霍士廉等前往探望,指示醫院全力醫治,但為時已經太晚。俞絲毫沒有悲傷。他壓根沒有多想自己的病痛,而是考慮如何抓緊這屬於他自己已經不多的時間,處理他住院前還沒有處理完的工作。他同各研究所的45位科研人員談話,講述了他對今後工作的意見;他給十幾位在各地蹲點的科研人員寫信,對他們正在進行的課題提出建議,鼓勵他們勇於創新,早出成果;他還寫信給上海復旦大學的王鳴岐教授,懇請王幫助陝西農科院植病專家劉漢文搞好紅矮病的研究。病危時刻,他想到他對中國的棉花生產還有許多話要說,便召來長期跟隨他進行棉花研究的鄭劍芸和溫茂萱,口述論文,要她倆記錄整理。當這篇題為《論中國棉種改革——兼論今後我國棉花選種》的論文初稿完成時,他已經不能下床了。工作上的事全部安排完了,俞才想到自己的家事,那是1975年9月12日清晨,他以微弱的聲音向夫人和兒子、兒媳說:“我過世後,不要向組織提什麼要求。”當天晚上便與世長辭。

研究成就

潛心棉花遺傳研究

俞啟葆在大學讀書期間就開始了棉花遺傳研究。他對馮肇傳老師收集保存的棉花品種進行了為時3年的精心觀察,發現了江蘇南通劉海沙棉種具有新的突變性狀,並寫了《中棉新品種》一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那時,他重點研究棉花心色、瓣色、葉式、蜜腺、花邊色的遺傳及性狀相關。1934年與奚元齡合作在中央大學《農學叢刊》上發表了《中棉遺傳研究》。同年又在同一刊物上發表了《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這兩篇文章均被英國《植物育種文摘》雜誌收入發表。
他在中央大學當助教期間,曾對孝感棉進行仔細觀察,發現有黃苗及捲縮葉的現象,隨即抓住這兩個形態生理性狀進行了認真研究。結果證明,黃苗與其對應性狀系一對簡單基因支配,定名為CaCa,該基因與支配花青素的基因有連鎖關係。捲縮葉與黃綠苗分別受一隱性基因控制。黃綠苗與花瓣色澤、捲縮葉、黃綠苗花青素、葉裂深度等均為獨立遺傳。他的研究論文《中棉黃苗致死及其連鎖性狀之遺傳研究》和《中棉之捲縮葉與黃綠苗兩突變及其連鎖性狀之遺傳研究》先後發表在《科學》雜誌,同時刊登在英國的《遺傳學雜誌》(Journal of Genetics)上。這些發現糾正了當時國內外對這些性狀遺傳的不夠妥當的論述。因為在此之前英國頗有名氣的棉作專家哈奇森(Hutchinson)曾對西印度棉之棕絮與雞腳葉的控制基因定為連鎖關係,並以此推斷捲縮葉與棕絮也呈連鎖遺傳。究竟誰是誰非,一時難以定論。後來另一英國棉花學者漢蘭德(Harland)與俞啟葆經多次書信討論,最後還是贊同俞的觀點。
30年代初,國外學者認為控制棉花花青素變化的基因有6個,而我國學者的研究只有5個,且其遺傳表達與國外的描述有所不同。俞啟葆根據自己大量試驗的資料和國外學者進行了反覆研討後,於1940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亞洲棉中花青素多對性新系之研究》一文,闡明多對性無心繫與國外的多對性有心繫可以平行存在。
俞啟葆在棉花新品種選育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他不但自己育成一個優良新品種“雞腳德字棉”,還指導有關科技人員選育出高產品種“涇斯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時,仍然十分重視棉花抗枯萎病和黃萎病的育種工作。在50—60年代,陝西關中一帶是我國棉花枯、黃萎病的重病區,造成棉株成片死亡。在俞啟葆倡導下,陝西分院的科技人員與外省、市科研單位一起開展了協作研究,先後培育出包括榮獲國家發明獎“陝1155”良種在內的10多個抗病品種,控制清除枯萎病危害,防止了黃萎病的發展,為國家挽回10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

深入棉區考察

深入產區考察生產,親自掌握第一手資料,是科技人員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前提。俞啟葆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懷著為“解決抗戰軍民衣被問題”的強烈願望,利用教學之暇,費時50多天,行程4000餘里,考察了四川境內嘉陵江、涪江、沱江流域的植棉情況,寫了兩萬多字的考察報告。四川農業改進所陳讓卿同志在此報告印發的後記中寫道:“報告對於四川棉區之集中情況,棉農技術之優點劣點、避免天然災害及推廣棉產辦法,擴育棉產區域等均有獨到見解,頗可供政府之採納及農學家、企業家之研究。”此後,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還陸續考察了陝西、甘肅、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新疆等棉區,並且一一撰寫了考察報告,提出了對各地區發展棉花生產的寶貴建議,也發表了不少頗有見地的報告文章,見諸報刊,影響較大的有:《論平津保一帶的棉種》、《陝西關中旱地發展棉田的意見》、《木棉觀感》、《關於提高我國棉花生產和加強棉花科學工作若干問題的建議》等。
俞啟葆還十分重視國外棉花生產與科研現狀和發展趨勢,早在1945年初,他借赴美學習之便,對美國各主要棉區的生產和科研情況進行歷時3個月的考察,並以《美國棉區一角之鳥瞰》一文,發表在《農業推廣通訊》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考察過埃及、敘利亞、蘇聯等國家的棉花生產與科研工作,並通過著文、作報告或向領導部門匯報,使大家了解到國外最新棉業動態。
俞啟葆非常關注棉作生產的發展。由於他的業務基礎好,見多識廣,生產經驗豐富,在就地進行技術指導時,往往能針對癥結所在提出對應措施。50年代中後期,陝西的棉花多種植在灌區,但因土地面積小,難以進行合理輪作倒茬,致使蟲害日益嚴重,產量逐年下降,俞啟葆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提出“陝西關中旱地發展棉田的意見”,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採納。在此後的20—30年中,旱地植棉面積迅速擴大,每年約占棉田面積的一半,為陝西省棉花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3年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擬在石河子開發畝產籽棉100斤豐產方2萬畝,為論證其可行性,邀請俞啟葆會商。俞啟葆對新疆情況比較熟悉,他以科學家的高度責任心,歷數石河子氣候、土壤、降水、灌溉等條件,結合棉花生長發育對外界條件的要求,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分析,發表十分肯定的意見,致使兵團領導心悅誠服地下定決心,很快把這個大面積植棉計畫付諸實施。

傾注全部心血

俞啟葆才華出眾,早在青年時代就已在作物科學領域中嶄露頭角。進入中年時期,又以沉著穩重見稱,大有長者之風,同事們就給他冠以“俞聖人”、“俞夫子”的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在長期擔任農業科研單位的領導職務中,更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把全部心力傾注在科研管理工作上。
50年代中後期,陝西關中和華北平原由於小麥條鏽病大流行,使當時普遍種植的“碧螞1號”和“6028”等品種,先後喪失了抗銹能力。他立即組織省內外有關科研單位開展協作研究,明確了小麥良種喪失抗銹性的原因在於條鏽菌的生理小種發生了變化。於是,他一方面加強生理小種動態監測和品種抗銹性鑑定,一方面大力開展抗銹育種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培育出一批新的抗銹品種投入生產,使得關中這個條鏽病常發區在將近20年的時間內基本上控制了條鏽病的流行,實現了小麥產量的穩定增長。此外,他還抓住吸漿蟲危害小麥,彬縣梨不結實、旱地棉花豐產穩產、綠肥種植、鹽土改良等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協同攻關,收到了很好成效。
俞啟葆十分重視農業科研單位的基本建設。建國初期,西北各省(自治區)的科研單位很少,僅有13個條件極差的農業試驗場,科技人員亦十分缺乏,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面對這種現狀,他積極協助政府部門,對農業科研機構的設定和合理布局,做出規劃安排。同時四處增調科技人才,使陝西省在不太久的時期內相繼成立了地區一級的農科所,陝西省農科院也與西北各省(自治區)農科院一樣在西北農科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為使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多出快出成果,俞啟葆除了儘量調動老一輩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外,還特別下功夫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青年科技幹部。凡是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他都要親自找他們談話,反覆強調要:“先作通家,再當專家”,並以自己切身的體會指出:“只靠每天8小時上班的時間學習和工作,當不了專家”。科技人員欽佩他的學識和思想境界,都願意向他請教,他也推心置腹地談出自己的見解。他處理日常工作、業務工作更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凡是大家送來的科研計畫、總結以及論文著作,總是從命題看到結語,除在大的方面提出些意見之外,連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有時發現文中數據可能有問題,他就不厭其煩地親自進行復算。由於他這樣身體力行、持之以恆地抓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因此今天的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已是人才輩出,成果纍纍。俞啟葆長期以來由於操勞過度,身患絕症,醫治無效,於1975年秋過早地與世長辭了。然而,他多年倡導的“密切結合生產實際,深入現場,建立基地的多層次相配合的研究方法”,正越來越為廣大科技人員所接受,成為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的“傳家寶”。

簡歷

1910年6月14日 生於江蘇省崑山縣
1930—1934年 先後畢業於南通農學院附屬高中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34—1940年 任中央大學助教。
1940—1949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技正。其間於1945年初赴美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市克乃其研究所學習、考察1年余。
1949—1958年 先後任華北農業部、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當選為陝西省第二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1958—1974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陝西省科協副主席、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75年9月12日 逝世於西安。

主要論著

1 俞啟葆.中棉新品種.科學,1932,17(4):677—682.
2 俞啟葆.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農學叢刊》,1934,1(2):109—134.(此文摘要刊於英國Plant Breeding Abstracts Vol.7:412).
3 俞啟葆.中棉遺傳研究(與奚元齡合著).國立中央大學《農學叢刊》,1934,1(2):135—168,(此文摘要刊於英國Plant Breeding Abstracts Vol.7:411—412).
4 俞啟葆.摘果對於棉作脫落之影響及其在育種上之套用.國立中央《農學叢刊》,1935,3(1):21—46.
5 俞啟葆.光照期之長短對於棉作花期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棉作研究室報告之一(單行本),1936.8.
6 俞啟葆.棉花自然雜交研究方法之討論(與謝璉造合著).中華農學會報,1937,(160):11—20.(此摘要刊於英國Plant Breeding Abstracts VoL.8:158)
7 俞啟葆.中棉之黃苗致死及其鏈鎖性狀之遺傳研究.科學,1938,22(11.12):193—506.
8 俞啟葆.中棉之捲縮葉與黃綠苗兩突變及其鏈鎖性狀之遺傳研究.科學,1939,23(7—8):375—390.
9 俞啟葆.亞洲棉中花青素多對性新系之研究.科學,1940,24(5):366—378.
10 俞啟葆.考察四川植棉事業報告.建設通訊(四川),7(21):1—18.
11 俞啟葆.美棉葉型之研究與套用(與張德遜.朱紹堯合著).農報,1942,10(1—9):5—28.
12 俞啟葆.河西植棉之考察.新西北,1940,3(1):8—25.
13 俞啟葆.中國棉種之調查研究成果述略.農報,1941,6(10—12):715.
14 俞啟葆.隴南植棉之考察.農業推廣通訊,1942,4(10):45.
15 俞啟葆.關中植棉之考察.農業推廣通訊,1942.4(10):49.
16 俞啟葆.木棉觀感.農業推廣通訊,1945,7(9).
17 俞啟葆.美國棉區一角之鳥瞰.農業推廣通訊,1946,8(4):21—25.
18 俞啟葆.江南、荊州、豫北、關中、晉南棉區觀感.中棉訊,1947,(1):7.
19 俞啟葆.陝棉的盛衰與前途.中國棉訊,1947,(11):118.
20 俞啟葆.從事實而引起的聯想.中國棉訊,1948,(1):20.
21 俞啟葆.西南棉區之棉種.中國棉訊,1948,(19):312.
22 俞啟葆.重遊荊沙.中國棉訊,1948,(20):328.
23 俞啟葆.論平津保一帶的棉種.中國棉訊,1948,(22):375.
24 俞啟葆.俞啟葆論馮澤芳與木棉.中國棉訊,1948,(9):161.
25 俞啟葆.改進棉產的苦悶.中國棉訊,1949,(1):13.
26 俞啟葆.介紹關中小麥品種穩定的經驗.西北農林,1950,(2):47.
27 俞啟葆.對於陝西農業上幾個具體問題的意見.西北農林,1950,(3):32.
28 俞啟葆.漢中盆地考察農藝初步報告.西北農林,1950,(4—5):23.
29 俞啟葆.解放後科學技術對陝西農業增產的貢獻和展望.西北農林,1950,(12):19.
30 俞啟葆.對陝西省1959年植棉技術措施的初步意見.陝西省農業科技,1950,(8):9—13.
31 俞啟葆.從我國農業特點談談科學研究的民眾路線.陝西農業科學,1959,(創刊號):4.
32 俞啟葆.關中次要棉區的技術改造給農業科學研究的教訓.陝西農業科學,1959,(6):223—226.
33 俞啟葆.論關中的輪作倒茬.陝西農業,1961,(3):5—9.
34 俞啟葆.對農業科學工作者和民眾結合進行研究的一些體會.紅旗,1963,(12):31—38.
35 俞啟葆.從棉花抗枯黃萎病特性鑑定的協作來看農作物品種資源工作的開展.陝西農業科技,1976,(2):11—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