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特羅伊卡”毒氣暗殺手槍

俄羅斯“特羅伊卡”毒氣暗殺手槍

俄羅斯“特羅伊卡”毒氣暗殺手槍是由上述雙管氰酸毒氣發射器改進而成的特種武器。“特羅伊卡(Troika)”不是制式名稱,而是俄語“TPoйka”的英語譯音,原意為“三駕馬車”。因為該槍可裝填3發氰酸毒氣彈,以3發連續發射,所以有了“特羅伊卡”的綽號。

簡介,氰酸毒氣發射器及其案例,原理,“特羅伊卡”毒氣暗殺手槍,

簡介

蘇聯在冷戰中不乏有利用秘密武器進行暗殺的案例。1960年代,西方從俄間諜手中沒收的武器中有幾支被稱為“特羅伊卡”的毒氣暗殺手槍,報紙上也曾登載這些槍的照片,但無實物展示,詳細結構也未公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武器終於不再神秘。本文就為您介紹“特羅伊卡”的演進、結構及相關案例。

氰酸毒氣發射器及其案例

氰酸系有毒物質,有固態、氣態和液態3種不同形態。二戰中,侵入蘇聯領土的德軍從俘虜的蘇聯秘密警察重要人員手中繳獲了裝填氰酸系固態毒藥的托卡列夫手槍彈。該彈命中有生目標後,即使不導致致命傷,也會使其中毒死亡。
二戰結束後,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冷戰開始,出現了許多犯罪行為不明顯的暗殺案例。博克丹·斯塔辛斯基所製造的暗殺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被蘇聯克格勃(KGB)招募潛入西德的特工斯塔辛斯基,使用氰酸毒氣發射器暗殺了1957年流亡在外的作家列夫·列貝特及1959年流亡的烏克蘭獨立活動家斯捷潘·邦代拉。當初,這兩人都被診斷為心臟病發作自然死亡。1961年,經受不住良心譴責的斯塔辛斯基向西德警察自首,警察根據其交代,從慕尼黑市內公園的水池裡撈出了雙管氰酸毒氣發射器。

原理

該發射器前端的玻璃管內裝有液態氰酸化合物,玻璃管後方有活塞。發射器的後端有兩個兼作拉機柄的擊針,其外側安裝按壓式扳機。拉擊針向後呈待擊狀態,按壓扳機,裝於擊針前方的空包彈即可擊發,活塞前進,使玻璃管破碎並向目標噴射氰酸化合物溶液。當向臉部發射時,破碎的玻璃管傷及皮膚,人即使沒有吸入毒氣,也會因體內中毒而死。這種發射器非槍械外形,可隱蔽攜帶。但缺點是難於瞄準,必須靠近目標發射,而且使用安全性差,暗殺者本人吸入氰酸毒氣的可能性極大。據斯塔辛斯基交代,執行暗殺前自己先服用了特殊藥劑,以防止氰酸毒氣中毒。

“特羅伊卡”毒氣暗殺手槍

與雙管氰酸毒氣發射器呈棒狀難握持相比,“特羅伊卡”為小型半自動手槍的形狀,操作方式與手槍一樣簡便。發射氰酸毒氣彈時,雙管氰酸毒氣發射器發射前必須拉擊針向後實現待擊,而“特羅伊卡”只要像半自動手槍那樣扣扳機就可3發連續發射。
套筒鎖定桿設在套筒左側後端,其外形很像手槍的手動保險,向下迴轉使套筒與套筒座開鎖,便可拉套筒向後,從套筒座上方開口處裝彈。
氰酸毒氣彈內的前方填充氰酸系化合物,後方裝有活塞、發射藥和電底火。電底火的電源為專用的圓筒狀電池,裝在握把內,打開握把蓋可更換電池。
“特羅伊卡”以電點火方式發射氰酸毒氣彈。扣扳機時,裝在套筒座內的迴轉開關旋轉,電流通過套筒座尾部前端的電極點燃電底火,隨後發射藥點燃,使毒氣彈內的活塞急速前進,彈頭粉碎,氰酸化合物從套筒座前端的孔噴出,其效果與上述雙管氰酸毒氣發射器一樣。但“特羅伊卡”為手槍型,裝有機械瞄具,可更準確地對目標進行瞄準射擊。
射擊時,操作者有吸入氰酸毒氣的危險性,而且槍使用後裝入槍盒之時,槍口部位和彈殼內殘留的氰酸化合物的揮發,也可能使操作者中毒,所以操作者必須先服用中和氰酸毒氣的特殊藥劑。
“特羅伊卡”是極特殊的武器,僅少量生產,用於極有限的場合。其大部分零部件採用手工製作和裝配。套筒與套筒座用鋼材切削加工製作。握把護板為鋁合金制,其內側面及凹槽採用切削加工製成。迴轉開關及接線由手工裝配而成。由於是秘密暗殺用的武器,所以“特羅伊卡”無產品名稱、廠家和生產序號等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