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西庚

侯西庚,字瑞卿,嘉義六腳莊溪墘厝人,鹹豐八年(1859)生。性慷慨,為鄉人所重。經營糖廍,薄有資產。光緒乙未(1895)日軍犯台,曾自購器械,訓練莊民,游擊日軍。嗣義軍戰敗,知無可為,乃散部曲,棄家產,潛渡廈門。越數年,台灣局勢稍定,乃復返故里,而日人忌之,以憲警時加搜擾,其糖廍亦為日人「明治製糖」所並,遂於1904年鬱郁以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西庚
  • 出生日期:1858 
  • 逝世日期: 1904
  • 籍貫:嘉義縣六腳鄉溪墘厝
抗日英雄侯西庚,詳細資訊,

抗日英雄侯西庚

侯西庚(1858—1904)字瑞卿,嘉義縣六腳鄉溪墘厝人。

詳細資訊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各地抗日義軍風起雲湧,當時年方三十八歲的侯西庚以經營糖為業,不願為異族統治,乃散盡家財購買武器,號召壯丁加以訓練,鎮守東石、布袋兩港口,以備驅逐日軍。
十月十日上午六時,日艦駛進布袋嘴,因水位低淺,大船不能進岸,日軍便在距離陸地三海里處下碇。當時的總兵譚少宗坐鎮鹽水港街,昏庸無能,不僅不置重兵防守沿岸,且無炮台拱衛海口,於是日軍無所顧忌,強行登入。侯西庚聞訊,急督所部義民據守布袋內田莊西端,以刀槍鳥銃阻擊日軍前進,但因裝備懸殊,義民支持不住而節節敗退。十一日,日軍全部登入成功,直驅南下,集中火力攻擊鹽水港街,守軍敗退,鹽水港遂被日軍所陷,侯西庚退據東石
十二日下午四時,駐紮布袋嘴的日軍瀧本聯隊長,命令里松大尉率領一中隊向東石進擊。十三日上午九時,日軍耀武揚威地進入東石莊內。侯西庚早已得報,實時分散埋伏,並令一部分的莊民於胸前懸掛一片“大日本順民”的木板詐降,以減低日軍的戒心。里松大尉果然以為莊民盡皆懾服,遂命部屬卸下武裝,暫事休息。
那知休息時,忽聞四面鑼鼓齊鳴,義民如潮,由西、東、南三方向東石奔殺而來,把日軍圍困在中央,一齊開槍射擊。西方海面另有三隻木船載運義民陸續登岸,日軍一時驚惶失措,里松大尉急令一分隊向前阻止義民登入,自率殘部退至東石北端,以堆積如山的蚵殼作掩蔽,開炮迎擊義民。
因日軍武器新穎,義民即血肉橫飛,死傷遍野。義民的武器只是老舊的鳥銃或鐮刀、鋤頭,唯有近身搏鬥才能致勝,所以義民奮勇向前,一波倒下,隨即一波湧上,越戰越多。日軍不敵,陷於苦戰,自上午十時戰至下午五時,未有稍歇,戰況慘烈。此役即是抗日史上著名的“蚵殼城之戰”。
下午時分,日軍的槍彈及糧食殆盡,里松大尉急令一軍曹帶領四位兵卒逃往西方海岸,搶奪一小舟急駛出海向日艦濟遠號求援。駐紮於布袋嘴的日軍聯隊本部聽見槍聲頻響,也令人前往偵察,得知里松大尉所率全軍被圍,乃急派軍隊救援。
十四日上午八時,義民見日軍援兵已至,仍是奮勇迎戰,但槍彈已漸感不繼,侯西庚恐日軍繼續涌至,義民會反受其困,急下令解圍。為免殃及人口密集的朴仔腳,侯西庚乃退往人煙稀少的雲林縣宜梧莊,繞遠路輾轉回故鄉溪墘厝,朴仔腳才能免於戰禍波及。
直至劉永福離台,侯氏知道大局已無法挽回,始解散義軍,離別妻子,潛至大陸,在廈門隱居數年。嗣後台灣戰火停息,日人故意懷柔,侯西庚才返回故鄉,重理舊業。但當年的抗戰,日人記憶猶新,日憲時時加以壓迫,或搜其宅,或誣他為匪徒,所經營的糖蔀,也因日人設立明治製糖會社而被併吞。因此,他憤恨成疾,於1904年四月溘然而逝,葬於朴子市崁後。出葬時,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設香案弔祭。
值得一提的是,猿樹村村民吳炎,年輕時也曾參加蚵殼城戰役,右腹曾挨了一槍,幸而急救後痊癒,僅留下一個傷疤。他生前常掀起衣服讓村中兒童觀看這個傷疤,趁此傳播愛鄉保土的意識。
現今溪厝村中侯西庚的故居,殘垣危牆,雖略顯荒涼,但瞻仰侯義士的遺像,仍能遙想當年抗日時的英雄氣概。侯西庚逝世後,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兒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裝顛狂,才能倖免於被捕。
1931年,前清進士楊樹惇為侯西庚遺像題像贊一篇,殊堪一讀,茲錄於下,文曰(標點符號為筆者加注):
夫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立功勳以垂不朽,懷忠義者永流芳,有智識者可免難。先生秉質英能,像貌豐偉,芳名昭著台島,德愛廣被鄉閭。
當本島改隸之時,未奉朝廷明詔,發忠義之壯勇,援舉勤王之師,帥鄉里子弟以赴敵,身輕勇往直前,敵人喪膽。父老感泣其忠,劉帥永福獎其績,保舉敘賞四品,非素忠義之志願者,何有此建樹也。
迨至全台失敗,獨力難持,俯察世情,徒負素志。不得已效范少伯遠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將妻子遠隱後,自解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識者,何能全其終耶。
發配蔡氏,克稱內助之賢;梓木三田,可紹箕裘之業,長子廷、次子江、三子九,螽斯慶衍,後嗣發展無疆矣。
餘江南末宦,避難來台,與令郎江先生相好,邀游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范,嘆與余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筆而志其跡,俾世代之紀念雲。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經進士分湖北 道尹,民國廣東軍政府參軍授任旅長楊樹惇頓首拜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