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柱

侏儒柱

侏儒柱又稱蜀柱,古代木建築中使用的木構件。指立於樑上的短柱。蜀柱也泛指短柱,如鉤闌中的短小柱子。梁架上的蜀柱,在清式抬梁式構架中稱為瓜柱。處於脊部位置者,稱脊瓜柱;處於金步位置者,稱金瓜柱。在中國南方有的地區穿斗木構架中,把不落地坐於穿枋上支撐檁條的柱子也稱瓜柱。

解釋,發展,

解釋

《營造法式》引:《爾雅》稱“樑上楹謂之 ”,注為“侏儒柱也”。楊雄《甘泉賦》“抗浮柱之飛榱”,注為“浮柱即樑上柱也”。《釋名》:“ , 儒也;樑上短柱也。 儒猶侏儒,短,故因以名之也。”《魯靈光殿賦》:“胡人遙集於上楹”注為:“今俗謂之蜀柱。”

發展

叉手,蜀柱(侏儒柱):此兩種結構是用來承載脊桁(摶)的木結構。叉手支撐在侏儒柱兩側,漢代已有,到北魏時已通常使用(此處均是由石結構或美術圖畫中來推測當時的木結構),宋、遼、金、元之建築中和侏儒柱合用,到明代已經很少出現,至清代幾乎不用,而只用侏儒柱。
侏儒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