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

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

《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30餘篇文論約25萬字,內容涉及併購浪潮與本土文化的觀念衝突、併購操作中的前沿思考、直抒胸臆的率性報告、超逸主流之外的旁觀側語。多數文字均已發表在《中國企業家》、《國際經濟評論》、《財經界》、《新財富》、《中國外資》、《金融時報》、《21世紀經濟報導》、《經濟日報》、《中國經營報》等報刊上,並曾廣泛為“新浪網”、“搜狐網”、“雅虎網”等轉載。讀者範圍:投資銀行從業人士、中小企業管理者、大專院校師生、傳媒界人士及政府官員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
  • 作者:王巍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027920, 7508027922
  • 品牌:華夏出版社
  • 外文名:O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China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頁數:289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
全球併購的西風東漸
中國入世的接軌挑戰
國內企業重組與併購的舉步維艱
併購觀念推介與操作先行者的心路體驗——匯成《併購時代的旁觀側語》

作者簡介

王巍,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福特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1992)經濟學博士。1982年以來曾在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日本野村證券、美國化學銀行、世界銀行、中國南方證券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任職:直接策劃、組織了中國幾十家大型企業的改制、重組、承銷及併購業務;在創辦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工具、企業併購等方面經驗豐富。2001年起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併購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秘書長。主要論著有:《企業涉外經營》(1986);《國家風險》(1988);《第二板市場》(1999);《MBO,管理者收購》(1999);《網路價值評估與上市》(2000);《世紀併購》(2000);《中國併購報告》(2001):《中國併購報告》(2002):《資本品味》(2002)等。曾擔任《中國企業家》、《財經界》、《中國外資》、《中國財經報》及台灣《經濟日報》等刊物的特約專欄主持人。1998年起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人民銀行研究生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參與了一系列關於企業重組與併購方面的研究生講座,並擔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

圖書目錄

觀念的衝突
新興企業的困惑
培育企業家的心態
併購是交易,還是運動?
第二板市場的情結
風險投資的陷阱
全球化的陰影
“垃圾債券”的魅力
中關村只需要國民待遇
中美企業併購的差異
——與美國著名併購專家庫恩博士的討論
“賣”、“改”和“賞”——國企產權改革的極限

前沿的觀察
走向戰略併購的百年浪潮
資本經營主體的定位與轉換
戰略併購與金融業重組
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重組
對“世紀併購”的觀察與思索
WTO、全球併購與中國經濟全球化
谷月涵、王巍指引台商新出路
2002,中國併購元年
旁觀外資企業在中國上市
中國企業家的成熟與國家競爭能力
企業家的地位、責任與權利

率性的演講
民營企業重組與第二板市場
網路的評估、定價與上市
全球併購與國家經濟安全
關於管理者收購的演講
新經濟條件下的重組戰略與操作
中國企業家一根心照不宣的神經
中國民營企業的併購觀念與操作

旁觀的品昧
鄭百文重組的滋味
關注北京奧運
關於“銀廣夏”與“安然”的思考
我的投資銀行體驗
全球併購演義(1999)
併購視野:中國與全球(2000—2001)

文摘

插圖:



第二個階段發生於上個世紀的60年代,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就是企業集團化的發展,在這個階段當中,有很多很大的公司購買了很多分布於不同行業的小公司。這些大公司購買這樣的小公司,目的是用一個有相同財務和金融背景的公司把它們聯合起來,利用資本市場來創建一個集團化的公司。這一時期的併購更多的是從財務和金融角度來考慮的,而較少考慮產品和企業的戰略。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併購更看重企業的併購,這雖然十分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視整體的策略。
第三階段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這一時期的併購著眼於企業經營模式的改變,即許多大的公司逐漸走向分裂。大家可能清楚地記得,在那個時期很多企業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問題,敵意收購此起彼伏,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金融體系和經濟格局較前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這種分立式經營,引發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原有的企業被分割成不同的小塊賣出去,企業通過敵意收購,背上了很沉重的債務負擔,因此也造成了許多的問題,所以這個時期的這種分離式策略招致了很多人的批評,其中包括美國的一些所謂的政治家,以及一些支持社會主義國家,或者支持社會主義的人。在我的記憶中,這好像是美國的政治家與支持社會主義的一些人第一次在某個問題上達成共識。
當時,人們紛紛對企業的這種分割行為進行譴責,很多人宣揚說,這些大企業的負責人是很貪婪的商人,他們不顧員工的利益,這種說法有它真實性的一面。在這個時期,我曾經是一個投資銀行的負責人,也代表投資銀行參與了很多企業間強行的敵意性的兼併和收購活動。當時,我們也認識到實行這種敵意收購所帶來的只能是財務上或者金融上的低效益,同時還可能導致許多混亂局面的出現。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一時期企業之間的敵意收購所帶來的財務問題為9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也奠定了基礎,或者說播了一顆種子。

序言

伴隨中國入世的實現,併購不僅在企業界大為流行,而且在學界也漸成顯學。從西方觀念的引進到本土的實驗操作,再到國家政策認可而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主流手段,不過幾年的光景。箇中原委已有諸多專家條分縷析,再多一番議論似乎並無多少新意。然筆者仍不避偏執地結集付梓,實另有所慮。
全球併購浪潮的衝擊、國內產權制度的革命、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等更為宏大的背景固然是併購之所以為今日之地位的歷史因素,許多的經濟學者已經或將要貢獻出種種學術理論。但以區區之見,企業家的個人膽略和魅力、陰錯陽差的機遇把握、不可預見的戲劇性演變、與眾不同的邊緣觀點以及所謂非理性的大眾模仿傾向等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細節變化往往更為精當地捕捉了一個併購時代的特徵,特別是中國過去十年的本土特徵。但是,在鴻篇巨製的學術著作中,正面的總結更有傳之後世的力量,所有由衷的吶喊、犀利的批評、激情的討論等諸多在當時影響業界動向的事件多半會以歷史上的“不成熟”而了無痕跡,這對於過來人未免是一個遺憾。
此外,今天企業界視併購為天經地義的商業工具,各路好漢齊聲吶喊與全球經濟接軌,國際規則不僅成為學者案頭的圭臬,而且還要成為國內企業界操作的指針。我等操作中人,動輒被人教育為不合時宜地固守國情,如同當年我們指責前輩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一樣。似乎一旦人世,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千條萬律都可以搬將過來,立竿見影。無端地期望國際規則能在中國這個市場上長驅直入並“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對於操作者又是不夠中肯的幻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