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組合

作物組合是一定地區範圍內各種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主要反映種植業內部結構和農田利用特點,體現各種農作物間的內在聯繫。作物組合與地區自然生態條件、熟制種類、複種指數、輪作特點等密切相關。同時受技術經濟條件和國民經濟與市場需要的影響,並隨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而變化。一個地區的作物組合搭配得當,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熱資源,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地域差異很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物組合
  • 外文名:無
  • 定義: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相互結合
  • 又稱:作物構成
  • 提出:由美國學者J.C.韋弗
  • 概述:作物組合是一定地區範圍內
  • 簡介:指各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占
  • 形成因素:形成一定地區作物組合的
  • 研究意義:作物組合是研究種植業的結構
簡介,形成因素,研究意義,

簡介

指各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及其分析方法,又稱為作物構成。它反映種植業的內部結構和農業土地利用特點,體現各種農作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是由美國學者J.C.韋弗提出的一種分析方法。任何一個地區的作物組合均與作物的熟制類型、複種指數、輪作方式和農業經營特點等關係密切,是制定農業生產規劃、農業生產計畫和研究農業布局耕作制度必須考慮的內容,是種植業地理的重要內容。

形成因素

形成一定地區作物組合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對種植業生產的需要,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條件下,市場的需求對作物組合起著很強的支配作用。一地的作物組合也要取決於當地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情況。

研究意義

①作物組合是研究種植業的結構狀況以及各種作物在種植業中地位的常用基本指標。在種植業占優勢的農業區,作物組合中比重高的幾種作物往往是該地區的農業主導部門,其經營方式、生產水平對整個農業生產具有很大影響。韋弗1954年曾用一種標準偏差公式來分析20世紀4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作物組合和牲畜組合,並以此明確農業的主導部門,劃分農業區域。②作物組合是研究農業發展方向的一個指標。作物組合常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根據各地不同時期的作物組合的分析,可以發現各種作物在農業中存在一定的消長規律,研究其發展變化趨勢是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據。③作物組合是農業協調發展和專業化生產的輔助指標。通過作物組合的分析,有助於檢查各種作物的比例關係是否恰當,揭示種植業結構和布局上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業經營的改進意見,以求作物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某種作物的專業化程度,既從產品的規模和商品率反映出來,也從它在作物組合中的地位反映出來。④研究作物組合,可以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在研究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作物組合方案,改善種植業的結構和布局,能夠避免農業生產的片面發展,有利於農業的生態平衡,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