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隨念

佛隨念

佛隨念:巴利語 buddhànussati的直譯。禪修者思維佛陀的九種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也可以只憶念佛陀九德中的其中一項功德,如“阿拉漢,阿拉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隨念
  • 外文名:buddhànussati
  • 出處:《巴利語彙解》
  • 屬性:漢語詞語
佛隨念,簡介,功德,經典記載,

佛隨念

此業處因為以佛陀的功德為所緣,只能達到近行定,不能證得安止。
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加註:轉載者如實知見賢友加注,佛陀的九種功德為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翻譯,而北傳翻譯為佛陀的十種功德。區別在於南傳巴利語翻譯為“無上調御丈夫”,而北傳翻譯為“無上士”、“調御丈夫”。

簡介

記載於南傳《清淨道論》七、隨念品。
數數起念,故為‘隨念’;又於應該發生的地方而發生,故正信而出家的善男子的隨適而念為‘隨念’。
所起的隨念與佛有關的為‘佛隨念’。以佛德為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方法:數數起念於“佛、佛、佛”並憶念佛的功德與十號。

功德

《清淨道論》七、隨念品
‘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為阿羅
漢’……乃至‘依此等理由為世尊’,(瑜伽者)像這樣的隨念佛陀之德,此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被嗔所纏之心,及無被痴所纏之心,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的。因他這樣沒有了貪等所纏,故鎮伏五蓋,因向於業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傾於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於喜的足處(近因)而輕安,不安的身心
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則亦得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為所緣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這樣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佛德甚深或因傾向於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此禪是依於隨念佛德而生起,故稱佛隨念。其次勤於佛隨念的比丘,尊敬於師,順從於師,得至於信廣大、念廣大、慧廣大及福廣大,並得多喜悅,克服怖畏恐懼,而安忍於苦痛,及得與師共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佛德隨念,所以他的身
體亦如塔廟一樣的值得供養,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縱有關於犯罪的對像現前,而他亦能如見師而生慚愧。他雖然不通達上位(近行以上),但來世亦得善趣。

經典記載

雜阿含550經
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淨}[念]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慾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一出苦處,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增壹阿含51品8經
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盡之處,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處天上、人中。
佛告摩訶男:
雜阿含930經
「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