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燈節

佛燈節

佛燈節是一個宗教節日。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百零八歲的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圓寂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僧侶眾生都燃起佛燈為他舉行葬禮。從那以後,為了紀念這位宗教界偉人,一些徒子徒孫就逐漸創立了佛燈節。也有一說是為了紀念宗喀巴的誕辰。隨著黃教在蒙古族地區的日益興起,這一節日便在民間流行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燈節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二十五日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 節日意義:為了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
簡介,習俗,

簡介

各喇嘛廟都集會念經,夜間星星出全後,點千盞佛燈,參拜的人極多,每戶每家也都在星星出全後在佛前點燈,用新鮮黃油供佛,預備甘美的“阿木斯”吃,並贈給鄰里。傳說這天是黃教始祖宗喀巴的誕辰,也是圓寂之日,所以這是起源於宗教的節日。

習俗

每到這一天,衛拉特蒙古部鄰近居住的幾戶人家,就在浩特東南半里左右的地方,用泥巴或磚頭壘一個六尺高的敖包。等到暮靄沉沉繁星滿天的時候,各家各戶就把自製的佛燈拿出來。在一個長者的導引下,把他們插滿了這座敖包。衛拉特的這種佛燈是用白面捏的,在草棍上綁上乾淨棉花,嵌進中間作為芯兒,裡面再注滿酥油便成為一個燈盞。這種燈盞每人至少要做百盞,多者不限。因為宗喀巴活了一百零八歲,是個長壽老人,所以人們做許多的佛燈,虔誠之餘,也是為了給自己討個吉利。這樣一來,敖包上的燈盞就上上下下插得滿滿的。當大家都把各自的燈盞點燃後,敖包就變成一座燦爛的燈山,美麗壯觀。此時,大家在燈山下跪圍一圈,祈禱宗喀巴佛爺慈悲恩典,賜給我們長命百歲,保佑眾生健康平安。然後圍繞登山順轉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吃餃子。
佛燈節
察哈爾蒙古的佛燈節與衛拉特蒙古部的還有區別。在察哈爾地區,燈盞是把莜麵用放了砂糖的奶水攪起來捏成的,把芨芨草棍上纏上新棉花,插進每盞燈里作為燈芯。再用黃油一盞一盞灌滿。以家庭為單位,每家至少也捏幾百盞,家富的捏幾千盞,都一圈一圈擺在銅盤或木盤裡。晚上星宿全了以後,把佛燈搬出來,從佛包開始,居室、涼房、羊圈、羔棚,都要擺上。每人手拈一柱燃著的黃香,在長者的帶領下,用它把所有的佛燈一起點燃。頓時浩特燈火通明,倘若佛祖居住的靈界般金碧輝煌。接著大夥都集中到一個大戶人家,圍繞火撐子坐個圓圈念瑪尼經。再燉上一鍋鮮美的羊肉。一圈瑪尼經念完了,鍋里的羊肉也煮熟了。大家一起分享這佛祖賜予的神食。吃喝以畢,各自回家睡覺。
巴林蒙古族在這天要做一種叫“蒙利森巴達”的點心,做法是將炒米碾成碎米,用黃油炒後加入紅糖,在“琶納” (做奶豆腐的模子)內壓成硬塊,然後按四方形和三角形切開,互相送禮。在大人們念瑪尼時,孩子們在有燈的地方跑來跑去,追逐嬉戲,玩得十分開心。第二天一大早,他們仍然是最活躍的人物,當人們還在夢鄉的時候,他們已經爭先恐後爬起來,三五成群,吵著鬧著,到各家去搶吃佛燈。因為這時的佛燈芯已經燃完,油也耗幹了,黃油在燃燒的時候已經滲進了燈盞,灼熱的火光又把燈盞燎黃烤熟。佛燈本來就是糖、奶、面做的,自然是一種比較別致的風味小吃。而且大家祭拜的是長壽的佛,所以應該嘗嘗燈節的口福,因此大人們也都要嘗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察哈爾的佛燈會,四九年以後就陸續中止了。衛拉特雖延續至今,但已經失去了原滋原味。沒有到出奔跑著搶佛燈的孩子,也很少看見那種燈火通明的盛景了。也許這就是時代更迭和前進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吧,大家失去的比較森嚴和虔誠的崇拜,換來的是建立在現代社會上的另一種形式的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