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正院

佛教養正院

佛教養正院是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由當代高僧弘一法師授意創辦,是一所以培養佛教主持僧寶為主的院校,與閩南佛學院同附屬於南普陀寺,院址均設在南普陀寺內,最初是各自獨立的兩個院校。1985年,養正院歸併閩南佛學院,作為學院附設的初級文化班,招收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僧、尼入學,學制兩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養正院
  • 創建人:弘一法師
  • 地點:南普陀寺
  • 創建時間:1934年
佛教養正院概述,佛教養正院創建背景,佛教養正院成立的緣起,佛教養正院學制與教育宗旨,佛教養正院院訓,弘一法師在佛教養正院的身教,佛教養正院歷史意義,佛教養正院發展歷程,

佛教養正院概述

佛教養正院是一所以培養佛教主持僧寶為主的院校,與閩院同附屬於南普陀寺,院址均設在南普陀寺內,最初是各自獨立的兩個院校。
佛教養正院(以下簡稱“養正院”)創辦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招收的對象幾乎全是閩南籍的學僧。原來閩院創辦以來,所招收學僧基本上都是來自江、浙、川、魯等地的外省人,如民國十八年,在全院60多名學僧中,本省籍只有1名,閩南本地籍的一個都沒有。至民國二十三年,竟連一個福建籍的學僧都沒有。全院44名學僧中,最多的是江蘇籍23人,其次是浙江籍6人,四川籍4人,台灣、山東、河北各2人,其餘5名分別是雲、貴、湘、豫等省籍。辦在閩南的佛學院,卻沒有一個閩籍的學僧,不能不說是中國佛教教育史上的一大奇事,造成這一怪現象的原因是複雜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閩南一般僧人文化水平較低,由於語言不通,聽課和學習交流都有困難,此外,有些思想比較守舊的寺僧,不願意送自己的門徒進宣揚佛教革新的學院就學。由此種種原因,使許多有志向學的閩南僧人,只好對著近在咫尺的閩院,望門興嘆。養正院創辦的動機,完全出於解決閩南僧人就學難的問題。
養正院是在當代高僧弘一法師的關懷授意下創辦的。民國二十二年冬,弘一第三次卓錫廈門,正趕上參加常惺就任第四屆南普陀寺方丈兼閩院院長的升座典禮。在與常惺的談話中,得知多年來閩院一直沒有閩南學僧的情況,當即授意常惺,能不能在南普陀寺另設一所專為培養閩南籍初級學僧的院校。事後,常惺將弘一的建議,與覺斌、瑞今、廣義相議,得到瑞今等師的贊同,隨即開始籌備。翌年4月,常惺偕瑞今到晉江草庵,向弘一匯報創辦初級院校的籌備情況,受到弘一的嘉許,並由弘一親自書匾題名為“佛教養正院”。
養正院於民國二十三年7月正式開學,推舉瑞今主持院務,慧雲、廣義、本覺等為佛學教師,廣洽為監學,並聘請廈門大學高文顯居士、劉錫亨等兼任語文、歷史教學課程,首屆招收閩南學僧40多人,分甲、乙兩個班級上課。由於師生都是閩南籍人,彼此相處,融洽無間。弘一每次來廈門,都要到養正院巡視,並多次為院生講學,如民國二十五年1月,在養正院開講《青年佛徒應注意事項》,勉勵學僧要“惜福、習勞、持戒、自尊”。弘一曾就倡辦佛教養正院的用意,寫信給釋瑞今,謂:“弘一提倡辦國小(養正院)之意,決非為養成法師之材……弘一提倡之本意,在令學者深信佛菩薩之靈威;深信善惡報應因果之理;深知為何出家及出家以後作何事,以造成品行端方、知風純正之學僧。至於文理等在其次也。”養正院根據弘一的指導思想,始終把佛學教育放在首位,而以世學的文史為輔。
養正院和閩院共處南普陀寺內,在寺院常住的統一管理下,兩院教師之間互相尊重,往來無間,彼此院規嚴肅謹密,平日頗能和洽相處。民國二十五年冬,常惺辭南普陀寺方丈兼院長職務返滬,公推會泉和尚任第五屆方丈,會泉因其他事務未能到任,以性願法師為代理方丈兼閩院院長。性願上任後對兩院進行整頓,充實教學力量,加強領導,提高學僧津貼,整頓院規院風,使兩院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發展和提高。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養正院首屆學僧畢業,續招新生入學,全院學僧數增至60餘人。不久因抗日戰爭爆發,大部分學僧紛紛疏散內地,養正院由是停辦。抗戰期間一度在養正院的基礎上開設佛化國小,後又併入閩院。
抗戰勝利後,廣心、廣義分別從漳州、泉州復員來廈門,對南普陀寺進行整頓,廣心被推選為方丈,養正院也即隨之復辦。宏寬任副院長兼教務主任。教師有慧童、賢悟等。初期招學僧40多人,後發展至60多人。分高、低兩個班級。高年級除以佛學為主外,兼授教育部部頒國中課本,英文和社會學科均聘請廈門大學學生兼任。
新中國成立後,養正院再次停辦,時有思想比較開放的寺僧,認為在新時代到來之際,佛教徒必須順應時代的進步,發揚佛教“利樂眾生”的精神,多做一些對人民有實惠的公益事業,因而接受鄭夢星(普雪)居士的倡議就養正院的設備開辦養正義務國小,免費招收附近兒童入學。此舉得到南普陀寺常住和佛教界人士的贊同,乃報請市教育局批准,於1950年春季開始招生,正式開辦,設初小、高小兩個學段4個班級,校長由南普陀寺提名鄭夢星居士擔任,報請教育部門正式任命,教師大部分聘請社會人士和廈大學生兼任。1951年,廈門大學附屬國小停辦,附小大部分生員併入,但經費卻由於南普陀寺供應不足而產生困難。教育局批示組織校董向社會募資(教育局部分補助)。至1951年,原倡辦學校負責人離開後,養正義務國小即由教育局接辦,改稱東沃國小,並與南普陀寺脫鉤。
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東沃國小從南普陀寺遷出,佛教養正院隨即復辦,至1985年,養正院歸併閩院,作為學院附設的初級文化班,招收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僧、尼入學,學制兩年,學習成績特優的可跳級超前升入學院預科班學習。
養正院社會文化課分設中文、中國史、哲學、外語等科目,以中文為主課,採用普通國中課本。佛學理論課教材由閩院自行編選,有《佛教入門手冊》、《佛教三字經》、《唯識三字經》、《佛遺教三經》、《勸發菩提心文》、《法苑叢談》、《佛典選讀》、《早晚課誦》、《十善業道經》、《沙彌律》、《戒律學講座》等。

佛教養正院創建背景

弘一法師在閩南弘法十四年中,極力推動促進閩南的僧教育,培養了大批的佛教人才。1932年、1934年,大師兩次受常閩南佛學院惺院長之請,幫助整頓閩南佛學院學風,並現身說法,教導青年學僧要“習勞、惜福、持戒、自尊”。後終因學僧紀律鬆弛,不受約束,而無從入手。因此,大師取《易經》“蒙以養正”之義,創造佛教養正院於南普陀寺。
另外,弘一法師在廈門,除了講經說法之外,也極力提倡蒙養教育,當他居南普陀寺時,寺內僧人多數無中學文化程度,因而不能上閩甫佛學院(即閩南佛學院),而只能早晚學學功課,替人念經拜懺,虛二度了光陰。弘一法師就請瑞今法師克服種種困難,在南普陀寺內,創辦了佛教養正院,由瑞今法師任院長,廣治法師為學監,自己擔任訓育課程。並且,每星期在養正院為學僧講經一小.時。弘一法師時常勉勵學僧應該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並鼓勵他們精讀《高僧傳》、《嘉言錄》、《格言聯璧》等。這就.使寺內僧人象久早逢甘雨似的得到求學機會。
在佛教養正院,弘一法師曾對學僧們說:“……要曉得,我們出家人,有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進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又說: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堅定地修持,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高起來。”

佛教養正院成立的緣起

一九三四年二月,弘一大師第四次回到南普陀寺,是應常惺法師之邀來整頓僧教育,大師談了對僧教育的兩點意見:
1、要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要深信佛菩薩的靈感,對此深信不疑,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大師鑒於漳泉廈一帶剛出家的年輕佛子很多,入閩院讀書程度又不夠,只有學點經懺,替人念經拜懺,並得幾元懺資。大師對這種情形,心中非常難過。於是與瑞今法師,召集閩南諸山長老會議,創辦佛教養正院。參加會議的諸山長老對大師的這一提議,無不雙手贊同。如此一些被拒在佛學院門外的小和尚們,有了求學的機會,真是久早逢甘霖。並得國內外所推崇的大德弘一大師為導師,無不雀躍歡喜。
佛教養正院是弘一大師命名的,為什麼用這個名呢,他寫道:
不名佛教國小者,因此乃是特殊教育,不依國小制也。又不論年長年幼,皆可入學,受此特殊教育,不限兒重也。
養正者,《易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在這短短的幾行字里,大師明確規定僧教育的目的,乃在培養青年一代具有一股正氣,在世間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不卑污、不猥葸、不邪門,出世做一名自律未 艾律人的比丘,不帶香火氣,不落貪慾里,另外這所學院的學生年齡跨度大,從十三、四歲到三,四十歲的僧人,都可在這裡學習。養正者,應教育青年,於方寸之間,養吾浩然之氣。於一九三四年三月間,便正式開學。

佛教養正院學制與教育宗旨

1.入學文化程度:粗識文字(不限年齡)
2、學制:三年。畢業僧的成績:品行端方,知見純正,精進耐苦,樸實無華。
3、教育宗旨:深信佛菩薩靈感之事,深信善惡報應不爽,深知為何出家及出家後應作何事等等。
從上述內容可知,弘一大師的僧教育思想,注重德育,將培養學僧信仰擺在第一位。信仰的內容,主要是“靈感。和“報應"。這正是現代佛學院所缺少的東西,結果畢業出來的學僧只知道一點似是而非的“唯識所現”,或“緣起性空”的道理,感到前途渺茫,思想空虛。說明弘一大師的僧教育思想是切中時弊,是十分正確的。
後來養正院根據弘一大師的教育宗旨提出十點要求。
1、充足的信仰: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仰是僧人唯一的條件。禮敬三寶,發無上心,深入經藏,統理大眾,無邪知邪見,不稍猶疑。唯有信仰能解除人生之苦惱,能度一切苦厄。
2、純潔的思想:不諂不驕,無雜無垢,四弘誓願,正念思維。報四思,資三有。不作一切妄想,唯佛教是任務。
3、堅定的意志:一心不亂,意無二志。趣向菩提,勇猛精進。不受利誘,不為名惑。不半途而廢,不自暴自棄,彼即丈夫我亦爾。
4,淵博的知識:智慧無量,我願無窮。聞思熏修,體解悟入。切忌淺嘗輒止,似是而非。當求二諦融通,得智慧三昧。
5,善美的德行:持一切善,戒一切惡,身口意業,不枉造作。勤修十善,廣行四攝,方便善巧,不變隨緣,養成一切善美的德行。
6,周備的威儀:行住坐臥,視聽言動,於一切時,於一切處,舉足下足,入眾出眾,待人接物,態度表情,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7、健康的身體:世尊苦修,居山六年,玄奘求法,行腳萬里。非有金剛不壞之身,怎成千古不朽之業。
8、勞苦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弘一大師在《常隨佛學》一文中列舉佛自掃地、佛自汲水,佛為病比丘洗身浣衣。佛自為比丘裁衣,穿針,為我們樹立勞動榜樣。
9、真誠的感情:無緣慈悲,同體大悲,等視一切眾生,猶為己子。
10、樸素的生活:一麻一麥,佛能受之,少欲知足,我何不可了應做到“不欠來生債,不用造孽錢,不羨人世浮,常守僧家朴"。
課程設定第一學年
1、每日讀誦:
《二時課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格言聯璧》(選讀)
2、佛學課程;
《佛教問答》、《到光明之路》、《學佛淺說》、《助覺管見》、《學佛摘要》、《格言聯璧》、《初機淨業指南》、《法味》、《談因》、《學佛篇》(選講),《了凡四訓》、《陽復齋詩偈》(選講)、《印光法師嘉言錄》、《地藏菩薩本願經》。
3、國文:
國文課本:由教師從佛學著作中選編之,不可用普通學校的語文教材,以其內容唯談世俗的事情。
4、書法
寫字但求工整,不須求精
5、勞動
院中一切勞役,如打掃、挑水、燒飯等等皆由學僧擔任,不請工友。
第二學年
1,每日誦讀
《普門晶》、《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西方發願文》、《念佛伽陀》、《佛教初學課本》。
2、佛學課程
《普門品圖證》、《遺敦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飭終津梁》、《省庵勸發菩提心文》、《西方發願文》、《佛法導論》、《二時課誦》、《十善業道經》。
國文、書法、勞動要求,同第一學年第三學年
1、每日讀誦
《梵網經戒本》、《普賢行願晶》、《三字頌》。
2、佛學課程
《念佛伽陀》、《佛教初學課文》、《三字頌》、《大悲心咒行法》、《小止觀》、《寒笳集》、《淨心誡規法》、《梵網經戒本》。
國文、書法、勞動要求,同第一學年。
三年中每日有訓話二小時以上,訓話內容教師可參考以下各書:
《釋迦牟尼佛傳》、《佛學摘要》、《故事叢書》、《發心學佛因緣》一二篇、《觀音靈感錄》、《觀音靈感近聞錄》一、二、三、四篇,《地藏本跡靈感錄》、《文珠大士靈感錄》、《淨土聖賢錄》、《勸戒錄類編》、《倏游浪語摘要》、《安士全書》、《慈護編》、《看破世界》、《寅畏室筆錄》、《果根類編》、《歷史感應統紀》、《死後之審判》、《六道輪迴錄》、《高僧傳》一、二、三、四集,《法苑珠林》、《經律異相》,這裡略舉二十二種,教師也可參考其他書籍。通過訓話,使學僧深信靈感,深信因果。
此外,如僧中威儀,行坐進退,言語、飲食、禮拜,乃至課誦健椎等,皆由教師於訓話時,隨宜授之。

佛教養正院院訓

一九三六年正月,弘一大師於佛教養正院,作《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的講話,提出惜福、習勞、持戒、自尊四項要求,被養正院師生奉為院訓。
1、惜福:“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吾人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掉。於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如不加以愛惜,將這點很微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說“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
弘一大師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是一九二O年在杭州打佛七時,一位出家人送的,至今巳穿了十五年還是很新的。到他的房間的人,看到他的棉被的被面,還是出家以前用的,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還要用下去。
他有一把舊洋傘,是民國初年買的,即使壞了,修補一下,乃舊同新的一樣。他所穿的小衫袴和羅漢鞋,也要五、六年才更換。
弘一大師又舉印光大師惜福的事例,一次鼓浪嶼一位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印老見他碗裡剩下了—瞬兩粒米飯,於是就不客氣大聲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槽踏飯粒,你得把他吃光!”
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後生享受,如能將自己的福氣布施給眾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了。
2、習勞;我們身體的雙手雙足,原為勞動而生的。假如不勞動,不但對不起兩手兩足,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的。要常常勞動,身體才能健康。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熱愛勞動,即使到了佛的果位,也離不開勞動。
如釋迦牟尼看到地不清潔,就拿起掃帚掃地。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就動手去修補。我們應該以佛陀為榜樣,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要依賴別人。
3、持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且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於吸菸,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總以不吸為是。
4、自尊: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方說我想做一位大菩薩,就依經中說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

弘一法師在佛教養正院的身教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弘一大師對佛教養正院全體師生,做最後的講話。
在講話中他嚴格地解剖了自己,使師生們思想上受到巨大的震動,令人終生難忘。
它講話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1、一天比一天墮落:弘一大師自稱出家二十多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了。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昏憤糊塗,一天比一天厲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弘一次師說:“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長,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需客氣也無需謙讓了。”
2、應酬和尚:他的朋友說他以前如閒雲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肘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
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近來得到永春一個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勸他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靜養用功。自從得到小孩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了。
3、冒充善知識,弘一大師說:“我於今年幾個月之中,極力冒充善知識,實在太為佛門丟臉。後人或者能原諒我,但我對自己絕對不能原諒,斷不能如此馬馬虎虎的過去。所以近來對人講話的時候,絕不顧惜情面,決定趕快料理沒有了結的事情,將“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名目,一概取消。將學人侍者等,一概辭謝,孑然一身,遂我初服。這個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結束了。"
從上述三點來看,從古至今,能像弘一大師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恐怕找不到第二個。應酬和尚和冒充善知識,在出家人中,不知凡幾。弘一大師以此來進行自我批評,身教勝於言教,對學僧是終生受用不盡的。

佛教養正院歷史意義

由弘一大師為佛教養正院,制定的教育宗旨、課程設定、院訓幾方面來考察,他的僧教育思想,主要培養有高尚道德的僧寶。怎樣才能成為僧寶?唯有深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人,其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高起來,才具有僧寶的資格。例如有的出家人的言行和生活上很隨便,就是由於不信因果和靈感的緣故。倘如我們對此能夠真正生信,信得十分堅定,就是砍掉你的腦袋,也不肯隨便了。
弘一大師說:“我出家二十多年,天天看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從中汲取力量。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
現在的佛學院大多辦得不夠理想,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對學僧經常進行因果和靈感教育。我們要深入學習弘一大師的僧教育思想,總結經驗教訓,為培養出當代的僧寶而努力奮鬥。

佛教養正院發展歷程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廈門相繼淪陷,寺遭日機轟炸,迫於局勢緊張,佛教養正院停辦。大部分教師、學僧或遠渡南洋,或避居內地,少數留寺者處境艱難。
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於種種原因,又告停辦。此後40年中,再也沒有復辦過。
1985年,停辦多年的佛教養正院又得到了恢復。十多年來與風雨同行的日子,它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同時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頓提高。
復辦後的佛教養正院與閩南佛學院兼溶一體(1989年春,女眾部在天界寺增設養正院1班)。由妙湛老法師親任院長,見性法師、圓拙法師、蔡吉堂居士任副院長。正、副院長共同負責學院的領導和管理工作。院設教務處,具體主管教學業務。這一階段,先後擔任教務長的有夢參、圓智、了法、海如諸位法師。副教務長為惠莊、修文、了法、誠信、慧然、明禪、浩宇、法源等法師。教務主任則先後由修文、法清、仁慈等法師擔任。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佛學課程的講授除聘請佛學造詣精深的老法師及學者擔任外,還放手使用才德兼備的年輕法師。社會文化學科則主要由廈門大學的教師來講授。
在學制上,定養正院為2年、預科2年、本科2年。報考時可自願選考養正院或預科。養正院結業或預科畢業後,若想繼續升學,還需參加考試,擇優錄取。1995年,院方改學制、為養正院2年、本科4年,取消預科。應試者可隨願選考養正院或本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