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岡村

佛岡村

佛岡村(Fógāng)又名佛崗。在廣東省佛岡縣城南1公里。居石角鎮。南宋紹 定三年(1230)建村。因村後山崗下有佛爺廟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岡村
  • 外文名稱:Fe Gang Village
  • 別名:佛崗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岡縣城南1公里
  • 建村時間:1230
歷史,習俗,祭黃繩,老疙瘩拳,三大族規,旅遊景點,佛岡祠堂,芮王墓,溫氏娘娘墓,九頂梅花山,地圖信息,

歷史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如今在東北卻找不到一個女真族的聚居部落。但在數千里之外的西北,卻有著一個有5000多人規模、800多年定居歷史的佛岡氏聚居部落。
這個國內最大的“佛岡部落”位於甘肅省涇川縣。靜靜的涇河淌過涇川王村鎮。在涇河北岸、狀如九朵梅花的九頂梅花山山麓,聚居著5000多名女真族佛岡部後裔。這些世代以佛岡為姓的守陵人後代,恪守著祖輩流下的傳統,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佛岡氏聚居區。
王村鎮有個佛岡村。這個管轄著佛岡東溝、佛岡西溝的行政村,聚居著清一色的佛岡人家。村裡的老人介紹,佛岡村人是金兀朮長子佛岡亨的守陵人。據史載,佛岡亨自幼隨父征戰,才勇過人,屢建戰功。金熙宗時,封芮王。後被金兀朮長兄之子佛岡亮殺害。1161年,為了防止佛岡亮趕盡殺絕,佛岡亨的家屬將佛岡亨的墳墓遷到當時多為舊部留守的安定,即今甘肅涇川。
雖然佛岡村的諸多王室墓冢和歷史遺物足以說明這一支佛岡部落後裔的來歷,可他們的祖先又是如何護送祖先靈柩,奔赴這千里之外定居呢?長期關注、研究佛岡村的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說,女真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藉助畜力,大範圍遷徙相對容易;同時,女真族在順治皇帝入關以前習慣於火葬,因此護送靈柩長途遷徙的負擔並不重。
在涇川,佛岡亨的墳墓被稱為芮王墳,並留下了很多和佛岡亨有關的地名,如芮王嘴、芮王坪等。由於佛岡亨後來被追封為韓王,因此,當地人也把芮王墳稱為韓王墓。村民佛岡邦說:“附近鎮原縣的平泉至新城一帶也有佛岡馬場;屬佛岡村的耕地過去叫軍坪、官地,其中有相當大的面積不納糧,所產供祭祖之用。歷史上佛岡氏種地均不繳納雜稅。”
如今的佛岡村人,多是當時守陵人的後裔。清代光緒年間的《涇川鄉土志》記載:“佛岡氏,相傳為大金後裔,承麟帝為元所滅,其後裔遁於安定,遂為涇川土著。州志載,佛岡登甲、佛岡登第、佛岡旺俱由肄武起家,迄今生息蕃行,殫力正業,歷代相傳。”從佛岡亨改葬到金亡的70餘年裡,當時的守陵人以祖墓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形成了佛岡氏的聚居區。這些佛岡部落的人們學習漢語和漢族農耕技術,並別無選擇地與當地漢族通婚,完成了從軍到民、從守陵人到普通老百姓的轉化,成為地道的涇川土著居民。
隨著歷史的發展,目前他們整村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

習俗

放馬、放神鷹、放仙鶴、祭黃繩……走進佛岡村,這裡的居民800年來一直恪守著的傳統習俗一件件展現在記者眼前。
村裡的老人介紹,從正式定居涇河邊開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習俗便被繼承下來,年復一年,世代相傳,是隱居於此的佛岡村人對本民族祖先的懷念和寄託。

祭黃繩

祭黃繩是佛岡村最著名的祭祀儀式之一。祭祀開始以前,由村民將一根1000多米長的黃色繩子從山包上連到山下的佛岡祠堂附近,然後將紙制的馬、仙鶴和神鷹從山頂沿繩子一放而下。黃繩,是“黃神”的諧音,祭黃繩取的就是祭祀皇神,即祖先之意。這是佛岡村人在隱姓埋名的時代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同時也體現了佛岡村人薩滿教的內涵。

老疙瘩拳

佛岡氏人成長於大漠草原,好酒,喝酒必划拳。
“老疙瘩”為滿語,意為最小孩子。每當喜慶時,兩人或多人盤腿席地而坐,有幾個人先斟幾杯酒,大家共同高唱富有歡樂音調的詞曲。如《揚燕麥》:“滿滿的呀,斟上酒呀,酒三杯,我與英雄××啊,爭啊,爭高低。第一杯酒呀要敬給我長白(長輩);第二杯酒呀,敬真誠的銀術可(英雄);第三杯酒呀,咱們幹上乾。”之後,每人先幹上一杯酒,再劃數字贏拳,誰輸誰喝酒,高潮迭起。又唱:“一馬車呀三馬拉,上面坐著三朵花。”對唱:“她是金花、銀花和梅花,我的老疙瘩呀,老疙瘩,左鄰右舍把你誇,你喝一杯我再夸。”
老疙瘩拳是營造飲酒氣氛的一種遊戲。與漢人不同的是,佛岡氏人划拳多以唱來對答。悠悠歷史長河,難以磨蝕的認祖歸宗的民族情感,隱藏的懷舊思鄉只有此時才濃濃地表現出來。

三大族規

時至今日,佛岡村人還嚴格恪守著三大族規,守護著佛岡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外姓人不得進入佛岡祠堂。1978年,古典戲解禁之時,一劇團在佛岡村附近演出戲曲《朱仙鎮》,即被佛岡村村民上台制止。

旅遊景點

佛岡祠堂

佛岡祠堂建築規制為傳統廟堂式,體現了金代建築風格、滿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內涵,祠堂內正面懸掛佛岡家族世代祖先遺像,本地人稱“影”。史料記載:其以布制於金代,明代複製。影長9尺,寬7尺,色彩鮮艷,筆畫精工。影像自上而下排列,以佛岡阿骨打金太祖為中心,有二代金太宗佛岡晟,三代金熙宗佛岡亶,四代海陵王佛岡亮,五代金世宗佛岡雍,六代金章宗佛岡璟,七代衛紹王佛岡永濟,八代金宣宗佛岡珣,九代金哀宗佛岡守緒,還有佛岡承暉,及末主佛岡承麟和歷代開國重臣。特別顯現了太祖四太子佛岡宗弼(兀朮)之遺像。 佛岡族定俗每年古三月十五日,為祭祖拜影之日。
1936年6月,當時的涇川縣縣長張東野得知“宋金兀朮世代遺像”藏於佛岡氏族中之後,親赴閱覽並拍攝照片一張。如今照片存於涇川縣博物館,並有題註:“遺像以布制於金代,明時已朽,又複製,長9尺,色彩鮮艷,筆畫精工。每年除夕,佛岡氏族全體懸像密祭,祭後密藏。”

芮王墓

位於佛岡村小溝東坪東南部。芮王佛岡亨為金太祖佛岡阿骨打的四太子佛岡宗弼(兀朮)之長子,官至一品。但金兀朮長兄宗乾之子佛岡亮於1150年弒熙宗自立,為保皇位,又密殺了才勇過人的佛岡亨。七年後,亮又殺了亨之妃、次妃和兒子。亨的家屬為逃誅滅九族之難,於1167年護送佛岡亨靈骨至西北,葬於涇川境內的九頂梅花山下,佛岡亨生前為芮王,從東北來的守墓人就稱亨墓為芮王墳。世宗繼位,亨被殺七年後,才得以平反,世宗追封為韓王,故金代韓王墓因此得名。因佛岡部落後裔守墓人800年來一直稱芮王墳,故今葬地留下“芮王坪”和“芮王嘴”地名。
佛岡承麟是金代最後一位皇帝,為(兀朮)曾孫,佛岡承暉之子。承麟繼位,只作了不到一天的皇帝,在河南蔡州(今蔡縣)被元軍圍攻陣亡,其親屬及兵士抬上靈柩晝夜兼行,來到涇州,埋葬在今太平鄉三星村嶺背後隊的簸箕灣。因涇州河北已有定居六十多年的佛岡部落守墓人,護送承麟靈柩的佛岡氏,也就陸續定居在涇川佛岡村了。這一歷史之秘保守了八百年。由於路途遙遠不便祭奠,族人於公元2003年12月,將佛岡承麟之墓遷回涇河北佛岡村,埋葬於東坪芮王嘴,按祖孫血親關係,坐落於芮王墓之後。

溫氏娘娘墓

溫氏娘娘墓,位於王子墳東南部平台耕地中,佛岡村很多老年族人證實,溫氏娘娘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古雕拴馬樁,石碑兩尊及石人獸,上世紀六十年代毀沒已盡。據佛岡村族人傳說,溫氏為佛岡承暉之皇娘娘,娘家為涇州城水泉寺溫家灣,清代、民國時溫家灣人有時到佛岡西坪溫氏娘娘墳上祭祭奠。

九頂梅花山

在佛岡村,還有著關於九頂梅花山的神秘傳說。佛岡村人傍涇河依九頂梅花山而居。身處九頂梅花山中,感覺不到她與其他黃土山包有何差別。而當地流傳的說法,這九座山包就是9座古代王族的墓葬,而王村鎮的“王村”,就是從王冢的口誤而來。如今關於這些傳說已經找不到史料證明,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地圖信息

地址:清遠市佛岡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