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宮寺木塔

佛宮寺木塔

應縣佛宮寺木塔又名釋迦塔。位於大同城西南70公里之應縣城佛宮寺內。

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雖有九百餘年,歷經多少酷暑嚴寒、風雨雷電以及地震襲擊,但仍舊屹然壁立,做視蒼穹。它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結構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宮寺木塔
  • 地理位置:大同城西南70公里之應縣城佛宮寺內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佛宮寺木塔
佛宮寺木塔佛宮寺木塔
應縣佛宮寺木塔又名釋迦塔。位於大同城西南70公里之應縣城佛宮寺內。
佛宮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木塔、磚建門樓,山門之前東西兩側置有鐘鼓二樓,次有東西配殿,東殿塑有伽藍護法神,西殿塑有達摩祖師,寺中為木塔,塔後建有磚砌門樓一座,門額之上題有“第一景”三個字。進人門樓,可見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殿堂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殿內供奉三世佛和兩尊菩薩。全寺建築布局適當,結構嚴謹,木塔居於中部,遊人站在山門之內,即可見到木塔全景。
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雖有九百餘年,歷經多少酷暑嚴寒、風雨雷電以及地震襲擊,但仍舊屹然壁立,做視蒼穹。由此可見,木塔設計之精密,結構之合理,質地之堅固,均為世上罕見。因此,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高度讚揚,一致稱譽它為“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木塔之基分為上下兩層,均為青石砌築,下層為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台基各角均有角石,上雕石獅。塔身呈八角,共有五層六檐,四級暗層,實為九層。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各層柱子疊接,暗層梁橄中用斜撐,把中心柱擴大力內環柱,地橄和額仿將各層樓板緊緊相連。塔頂為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一座,由仰蓮、覆缽、相輪、火焰、仰月、寶瓶以及寶珠等物組成。木塔總高為67.31米,底層直徑為30.27米,比北京北海公園之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大雁塔高出3.21米,它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結構建築。
木塔塔門坐北朝南,內有木製樓梯,可以逐級攀登至頂層,二層以上均設平座欄桿,可供遊人憑欄遠眺。一層供有釋跡坐像,高達11米,體態豐盈,端莊慈祥,衣紋流暢,彩飾艷麗6蓮座之下八大金剛,身披甲冑,英勇威武;內槽壁面之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比例適當,色澤艷麗;如來畫像頂端兩側之飛天,神采奕奕,形象逼真;二層方形壇座之上供有一尊佛像和四尊菩薩;三層供有四尊佛像,神目如電;四層供有一尊佛像、二尊菩薩和二尊弟子像;五層供有釋跡坐像,慈祥端莊,八大菩薩分坐四周,神態各異,造型優美,頂上木製八角藻井樸實大方,實為古今罕見。
據傳,當初在應縣建造木塔的原因是:應縣地處內長城要衝,轄有北樓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重要衛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後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宋遼兩軍經常在此刀兵相見,為了窺測軍情,弘揚佛事,便建造了這座高大木塔。據清朝(山西通志)和《應縣續志》記載:“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943年)建,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重修。”從現有資料分析,建造此塔從後晉天福年間開始動工,直至遼清寧二年才重修竣工,工程延續百年有餘,堪稱浩大工程。本地又無良材珍木之產,必須遠到內地才能運來,然而運輸一根木頭,也需經過百車牛馬之艱難,該塔均為木質結構,其工程之浩大,施工者之艱難,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之龐大是可想而知的。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和最高大的木結構建築,它那巍峨擎天的身軀、嚴謹精巧的結構、交錯默契的斗拱,均令遊人讚嘆叫絕。這些特點,表現了我國古代匠師們的堅強毅力和聰明才智,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
自古以來,這座木塔充分顯示它巧奪天工的藝術魅力,致使許多帝王將相、名流學者慕名登臨,為之傾倒。他們有的題詠揮豪刻匾留芳,有的頒發聖旨重新修葺,使得古塔更加華美玲玫。正如清朝《大同府志》所述:“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建有木塔,道宗賜額曰:‘釋跡’。高三百六十尺,圍半之。六層八角,上下脊巨木為之,玲瑰宏敞稱字內浮圖第一。金明昌四年增修。元延佑二年,避仁宗諱,改今名。至正間,地大震七日,旁屋盡記,塔屹立不動 。明永樂問,成祖駐曄登塔,御書‘峻極神工’。正德三年,武宗巡幸宴賞,御題‘天下奇觀’,出幫金,命太監周善修耷。萬曆間重修,州人田意記。國朝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四年,知州章宏、蕭綱相繼修耷,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相關連結:金燈寺 觀音堂 魁星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