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古鎮“抬閣翹”

佛堂古鎮“抬閣翹”“抬賈巧”,按義烏地方的鄉音,應該讀成“抬閣翹”。因為“賈”的鄉音讀“閣”、“巧”的鄉音讀“翹”。“抬賈巧”的原意是:義烏姓賈人的祖先,多能工巧匠,向來受人“抬舉”。所以姓賈人的子孫後代應該繼承先輩敬業、愛業的傳統,應該自己抬愛自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堂古鎮“抬閣翹”
  • 地理標誌:義烏
  • 批准時間:1991年
佛堂古鎮“抬閣翹”
“抬賈巧”,按義烏地方的鄉音,應該讀成“抬閣翹”。因為“賈”的鄉音讀“閣”、“巧”的鄉音讀“翹”。“抬賈巧”的原意是:義烏姓賈人的祖先,多能工巧匠,向來受人“抬舉”。所以姓賈人的子孫後代應該繼承先輩敬業、愛業的傳統,應該自己抬愛自己。
海雲寺,位於佛堂鎮北五里路的前流山上。它是一個義烏洋川賈氏宗族的家廟。每年正月十八都要在這裡舉行一次由義烏洋川賈氏各自然村輪流大年的大廟會。這一天,除了義烏洋川賈氏村民要到自己村子祠堂里祭祖後,再到海雲寺拜佛,輪到大年的“值甲”村子,還要抬著一個一座雕得十分精緻的傅大士佛龕,在近十台或數十台“抬賈巧”與龍虎旗、蜈蚣旗、清道旗、數十把火藥銃、成雙成對的大銅鑼有節奏的齊鳴下,抬著百斤重的大蜡燭,在敲鑼打鼓、嗩吶、管弦齊奏樂隊的簇擁下,到海雲寺主持這一場一年一度的大廟會。屆時,義烏南方數十里周圍的鄉村,幾乎人人前往海雲寺看熱鬧,真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
抬賈巧,主道具是一張一公尺左右見方,80厘米左右高,周圍飾有小圍欄的特製小舞台。台中裝有可供童男、童女或坐或站的鐵架子。台上的童男、童女小演員一般最大年齡不超過七八歲,穿戴著合身的古裝戲劇中的鎧甲、官帽等等戲裝行頭。男的頭頂威風凜凜的長長的雉雞毛,手握或長槍、或大刀、或寶劍一類長短兵器。女的,有的也像穆桂英、花木蘭、梁紅玉女武將打扮,有的也像文書生或小姐、丫環打扮。一般一張小舞台,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或一人或二人,最多不得超過三人,以免增加抬運這個小舞台人員肩上重量。抬這個小舞台的人,一般都是小舞台上小演員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以便隨時幫助小演員要喝水、大小便等情形,上下有個相互照顧。這種“抬賈巧”形式的民間文藝表演,可謂不僅在金華八婺獨樹一幟,即使全國電視節目上也不多見。
說起它的歷史沿革,這還得從原建在雙林寺內的賈大宗祠說起:洋川賈氏第九世諒,字邦信,唐貞觀乙未中進士,官御史,丙午(646)年回鄉探親、祭祖時,建賈大宗祠於雙林寺大殿右角,在好友駱賓王協助下,首纂成義烏《洋川賈氏宗譜》。自此,定每年正月十八祖公曇穎生日,洋川賈氏合族到雙林寺內的賈大宗祠,祭祖拜佛。習慣成俗,稱之為“洋川賈氏正月十八大會(廟會)”。新中國成立後,歷史原因使海雲寺正月十八大會中止。1991年,由燕里、江南街、梅林、上賈宅、澤潭沿、中央村、九里江、賈里八個洋川賈氏自然村自發組織起來,恢復了海雲寺正月十八大會。“抬賈巧”作為一種標誌性的民間文藝項目,又得以恢復和新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