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法海

余法海

余法海,男,中國文壇唯一獲2008“感動中國”十大候選人、“全國十大真情人物”、2009“湖北省道德模範” 等殊榮,被央視稱為現實版《集結號》“穀子地”原形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法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洪湖
  • 出生日期:1951年
概述,簡介,義舉,事跡,142座墳塋,142個問號,與羊樓洞“結緣”,建“英烈尋親檔案”,尋親: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幾多震撼 幾多無奈,漫漫尋親路 人生無怨悔,後記,

概述

他使負傷犧牲烈士的忠魂不再是孤魂野鬼,他使被遺忘的烈士墓群得以重見天日,他使烈士戰友、親屬、鄉親找到了烈士們的墓地,他使“不朽”、“永在”的美好語言不再蒼白無力。他是中國文壇唯一獲2008“感動中國”十大候選人、“全國十大真情人物”、2009“湖北省道德模範” 等殊榮,被央視稱為現實版《集結號》“穀子地”原形人物。
余法海接受鳳凰衛視訪談

簡介

1951年生於湖北洪湖農家,長於蒲圻(今為赤壁市)縣城。“文革”期間作為知青下過鄉。知青招工當了警察,歷任治安民警、指導員、科長、派出所長,1983年全國嚴打時,因成績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1989年,因連續高強度工作,血壓升高,四肢腫脹,耽誤了治療時機,雙腎功能嚴重壞損導致慢性腎衰。妻子是名清潔工,生活十分困難,他只得讓三名孩子相繼從國中、中專和大專退學回家,到社會上打工賺錢。1995年5月,他的大女兒向《人民公安》雜誌寫信,《人民公安》雜誌記者實地採訪後,連夜趕寫了《超越生命———一位警官的奉獻之歌》,刊登在1995年6月出版的第12期《人民公安》雜誌上,人們紛紛向他奉獻愛心。2003年,一家部隊醫院收治了重病中的余法海,還想方設法為他找到了腎源,及時地進行了腎移植手術。手術前後,部隊的很多幹部戰士組織起來給他捐款,提供各種幫助。
余法海接受鳳凰衛視訪談余法海接受鳳凰衛視訪談
余法海說:“是解放軍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之光是社會各界無數好心人給點亮的,我活著就要想辦法為大家做些事情,否則我會感到內心不安。”他在公安系統基層工作時,遇到過許多典型的案件。病休後,他開始把自己經手的案件整理成探案小說和紀實文學,同時還寫散文、詩歌,蒐集地方的人文掌故、風土民情等。他已在全國80多種報刊發表小說、雜文、散文、評論等各類文學作品120餘萬字,出版文集及長篇小說共8部,當選為赤壁市作協副主席。

義舉

2005年,余法海被赤壁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抽調去編書,一位同事跟他說起,在羊樓洞的茶山上,有一片荒涼而沉寂的墓群。余法海禁不住想要去探個究竟。為此,他三次前往羊樓洞,卻三次都沒有找到墓地,不得不悵然返回。2006年,余法海第四次來到羊樓洞,這次他終於找到了。在荒郊雜草之中,一大片孤墳野冢,冷風吹過,陣陣淒涼。斑駁的墓碑上面刻有篆文,但石碑早已風化,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跡。余法海買來洗衣粉和刷子,洗刷掉碑上的青苔和泥土,並用紅油漆,一個字一個字地把碑文的內容重新描繪出來。他動過手術,不能長時間彎腰,就跪在地上勞作,經常一跪半天,雙腿麻木。僅僅是抄碑文,余法海就用了三天時間。雨水淋濕了筆記本,他就用身體護著這些珍貴的資料,自己凍得瑟瑟發抖。經過對這段歷史的核實與回溯,他終於可以斷定,這塊墓地安葬的是142名抗美援朝烈士的遺骸。此後,他又無數次踏上這片土地,遍訪當地老人、鄉鎮退休幹部及轉業到當地的“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整理出一部較為完整的英烈名錄和史料。
原來,從1950年10月至1955年2月,墓地所在地羊樓洞曾建有一所野戰醫院,該院收治了3100多名朝鮮歸國的志願軍傷員,其中142位傷重不治犧牲,被埋在當地。隨著醫院被撤銷,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片墓地被遺忘,成為雜草叢生的亂葬崗子,142位烈士的忠魂成為孤魂野鬼。余法海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決心要為這142位年輕的忠烈找到他們的親屬,使烈士戰友、親屬、鄉親憑弔有場所,使他們享受到理應得到的公正待遇。
在許多人眼裡,余法海很“傻”,但古道熱腸的他無怨無悔,義薄雲天壯舉持續進行多年,他的努力終於有了令人、令公道滿意的結果。據《團結報》2012年4月14日所載張棟寫的《奔波萬里為英烈尋親——退休民警余法海的故事》介紹:“於今,已有24省97縣市105位烈士的親人被找到,在媒體、企業和熱心人的幫助下,18省49位烈士,共138位親屬來到羊樓洞祭奠親人。”
該文記載:“2007年4月赤壁市政府決定對羊樓洞烈士墓群進行修繕和保護,昔日荒涼的烈士墓群變成了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今天的羊樓洞烈士陵園莊嚴整潔,一座14.2米高的大理石紀念碑矗立正中,高聳挺拔,稜角分明,恰如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的剛毅精神;碑後是142塊光潔如鏡的花崗岩墓碑,銘刻著142位忠魂的英名;陵園的一側是記錄英烈故事和余老尋訪事跡的陳列館;陵園四周是142棵青松,環繞著忠魂長眠之地。每到清明和建軍等節日,都會有學生、駐軍和各界人士前來拜祭、憑弔,142位英烈不再孤寂。”

事跡

電影《集結號》講述了解放軍連長穀子地尋找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46名戰友遺體,並最終追認這些戰友們為烈士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同樣感人的故事正在真實上演:湖北省赤壁市病退警官余法海,憑藉自己的執著,硬是從一片廢棄的墓地中挖掘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戰爭故事,並建立起“羊樓洞烈士尋親檔案”,藉助網友尋訪、大學生尋訪、記者尋訪,為長眠在羊樓洞墓群中的142名烈士萬里尋親……
余法海在英烈墓群察看用油漆描紅後的碑文余法海在英烈墓群察看用油漆描紅後的碑文

142座墳塋,142個問號

今年59歲的余法海在赤壁市是位名人。擔任市公安局偵察員時跨省追捕一特大刑事犯罪團伙主犯,差點“光榮”了,榮記個人一等功;雙腎功能損壞導致慢性腎衰,與“閻王爺”打了照面,硬是被一群好心人從死亡線上給拽了回來;病休後居然整出8部文學作品,還過了把市作協副主席的癮。
2005年7月,處於腎移植術後康復期的余法海,被抽調到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做文史工作。“聽說羊樓洞有一片烈士墓,不知是紅軍還是新四軍的,你當過警察,先去查查看。”市政協一位領導給余法海布置了一項任務。雖說是病休期間,但雷厲風行作風沒有變,第二天,余法海就去了位於趙李橋鎮的羊樓洞。
地處湘鄂贛三省邊區的赤壁市,為兵家必爭之地,“赤壁大戰”就發生在這裡。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樓洞是個歷史古鎮,地方不大,方圓就幾十里。平常人騎輛腳踏車繞上一圈輕輕鬆鬆,但對一個換腎病人就成了麻煩事。一天要吃5次抗排異藥物的余法海,虛汗流了一身又一身。累了,坐在路邊歇一會;渴了,喝一口包里的白開水。接連兩次,在羊樓洞周圍的幾座山丘上整整尋了兩天,余法海無功而返。
第三次,余法海一大早出發,到羊樓洞時已是10點多鐘。沿著鄉村土路,他慢慢向當地人稱為“老營盤”的小山丘走去。一轉眼,太陽就當了頂。站在一棵有些枯黃的松樹旁,搖了搖空空蕩蕩的熱水杯,他準備到村子裡歇歇腳,順便填填肚子。剛剛走出百十米,隱隱約約看到前方草叢中有幾個石頭墩子。走近撩開半人高的荒草雜木一看,是一片布滿青苔的青石墓碑,上面寫有“志願軍”、“烈士”字樣,雖然風化得模糊不清,但字的稜角還在。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烈士墓?余法海心頭一熱。他四處尋找,逐個觀看,發現有的墓碑已經斷裂,有的碑文殘缺不全。數了一數,有百多個,一個加強連打不住,他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余法海在整理羊樓洞英烈檔案余法海在整理羊樓洞英烈檔案

與羊樓洞“結緣”

世上很多事,就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下來的。從羊樓洞回來,余法海就進入了一種吃飯不香、睡覺不寧的狀態,那些“青石碑”一直在眼前晃動。羊樓洞墓地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往事?他想弄清來龍去脈。
家人見他整日沉思,心事重重,不言不語,擔心他的身體受不了。“這是政府操心的事,會有人管的。你一個重症病人,操心也沒用。你就老老實實養病,多活幾年吧!”老伴勸他。“我今天這條命是解放軍給的,是大夥給的,了不起就是把這條命還給大伙兒呀!”這是余法海心裡的想法。
提起他那出門不離手的帆布包,余法海一次次去羊樓洞查看,一次次地向墓地周圍年長村民打聽,一次次地往市檔案館和民政局跑。余法海的走訪本上記錄了墓地周圍老村民的講述。73歲的村民許述仁說:解放初期,村子附近有一家部隊醫院,十幾歲的自己經常帶弟弟去玩,親眼看到村民們用車馬和擔架從火車站將一批批傷兵送到醫院,還組織獻血隊為傷員獻血。余法海還找到了當年的擔架隊員、76歲的原市人大副主任賀勤修和當年的腰鼓隊員、72歲的原市政協常委劉美珠等。老人們記得,當時傷勢過重的傷員送到醫院沒多久就犧牲了,直接抬到附近的山坡上安葬。醫院撤走後,墓地也就荒涼了。經過近三個月的檔案查找和當事人尋訪,余法海對羊樓洞墓地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有了大體的了解——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最緊張時刻,駐紮在羊樓洞的四野119師獨立4團離開駐地赴朝參戰。湖北省軍區接到上級命令,在獨立4團空出的營房組建了解放軍第67預備(野戰)醫院,醫院前後收治剿匪和援朝前線轉運來的3100多名傷病員,其中有142人因救治無效而犧牲,並被掩埋在羊樓洞。
現年73歲的劉芳,是當年野戰醫院的護士長。當余法海輾轉尋訪到她的時候,老人老淚縱橫地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由於前線戰事不斷吃緊,送來的傷病員也越來越多。病房不夠,就在空地上搭起草棚;沒有消毒劑,就用做飯的鍋煮沸殺菌;但由於沒有青黴素,我們眼睜睜看著傷員閉上眼睛,心裡非常難受。時任野戰醫院指導員的白玉發老人回憶說:一位從前線送來的小戰士犧牲時年僅18歲,院長組織全體醫務人員為他送葬,大家抬著裝著小戰士遺體的棺材來到墓地,每個人的眼中都噙著淚水。1956年,67野戰醫院被撤併到湖北黃岡後,改稱為湖北省第二康復醫院,從此離開了長眠在羊樓洞的英烈們……
初步了解了羊樓洞墓地的真相,余法海的心情不僅沒有輕鬆,反而更加沉重了。看到檔案中的相關記載,站在烈士墓前,他一次又一次捫心自問,這些不為人知的英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客死他鄉,幾十年了,不僅親人們不知道,甚至也被社會遺忘,不應該啊!
有段時間,余法海害怕去羊樓洞,害怕去看到那些長眠地下的英烈,可腦海里總是閃現出羊樓洞的那片墓地。凹凸不平的墳塋,雜草叢生的碑林,讓他牽掛,讓他心痛。“一定要為這些英烈們做點什麼,不然心裡總感覺不安!”為長眠在羊樓洞的英烈們尋找親人的念頭,就在這一刻湧上了余法海的心頭……
正處在整體修繕中的142烈士墓群工地正處在整體修繕中的142烈士墓群工地

建“英烈尋親檔案”

一次次尋訪,一次次求證。余法海整理出羊樓洞英烈簡況:142座墳塋,137座上刻有墓碑,涉及21個軍、35個師、87個團,志願軍占六成,解放軍占三成,公安軍占一成,分別來自全國24個省、118個縣,有1名來自台灣花蓮,其中還有3位女兵。
余法海將查詢的情況寫成了一份調查報告,列印了4份,分別送給赤壁市政協、人武部、民政局、公安局。不久,由市人武部牽頭,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及趙李橋鎮參與,聯合組織開展了“百封信函、千人協查、萬里電波、為烈士尋親”活動。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願,寄出的百多封信,有三分之一因“查無此地”被退了回來。
望著這一堆退回的信函,余法海常常一沉思就是半天。晚上睡覺,他常常夢見英烈們馳騁在疆場,英烈的親人們守望在村口。家裡人見他心事重重,擔心他的身體出問題。“全國這么大,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清楚的事。”兒女們要他“認清形勢”。
余法海當然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了解自己的家境,可他更銘記著是誰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1989年,人生的不幸降臨到了他的身上。雙腎功能嚴重損壞導致慢性腎衰,必須進行腎移植,但幾十萬元的費用對他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大女兒給人民公安雜誌寫了求助信。記者來到赤壁,目睹了妻子下崗、3個孩子相繼退學打工掙錢的窘迫家景。當年6月,人民公安雜誌發表了《超越生命——一位警官的奉獻之歌》一文,全國各地公安幹警紛紛寫信並捐來錢物,市里解決了一個子女的就業問題,武漢軍區總醫院收治了他,動用飛機從唐山運來腎源,並成功進行了腎移植手術……面對組織和社會的關愛,他許下諾言,好好活著,好好做事,回報眾人,回報社會。
為羊樓洞英烈尋找親人,這正是上蒼賜給他回報社會的機會。余法海向家人說:“困難肯定有!但那些長眠地下的英烈,他們捨棄了生命。被親人紀念,這是起碼的待遇,他們也沒得到。相比之下,我們遇到的困難又算什麼呢?”
為眾多英烈尋親,涉及面廣,頭緒眾多,考證量大,余法海感覺到建立“羊樓洞英烈檔案”刻不容緩。說起建檔案,老余可是個老手。“2005年,我到市政協文史委,最初做的就是檔案整理工作。一聽說我檔案整得好,市人武部、公安局、旅遊局的檔案工作都找上了門。”余法海笑著對記者說。
說乾就乾,余法海先理了個方案:搞清142位烈士情況,按順序登記造冊,標記下生前部隊番號、姓名、性別、職務、年齡、籍貫,並將新舊省名縣名、新舊部隊番號一一記錄在案。給老家發過信函的作個記載,回了函的、沒回函的也都作個記載,以便核對。
隨後,老余到墓地抄寫原始材料。缺人手,就請市作協的文友幫忙。為了弄清全國行政區域變動情況,余法海買回各省地圖冊、方誌和地名志,對照行政區劃變更歸類建檔:原熱河省的寧城、北京市的赤峰,現劃歸內蒙古區管轄;原遼西省的雞西,現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原山東省的青龍,現劃歸河北省管轄……至於縣名、鎮名的更改,那就更多了。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地方要花好幾天。50年前刻在墓碑上的同音、近音字也很多,都要一一鑑別。比如1排7號墓的“聞立忠”,經反覆比較,最後認定是“聞志忠”的誤寫。另外,40多塊字跡不清的墓碑,經過多次核對,22處得到了補正。原本只想作個登記本,沒想到一整就整出了幾大本。望著這厚厚的幾大本檔案,余法海的信心更足了。

尋親: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總結了第一次郵寄信函的經驗後,余法海改全面開花為重點突破,向部分英烈原籍的武裝部、公安局和民政部門寄出了第二批信件。往來聯繫中,余法海學會了打字,並對上網與網友交流也有了興趣。
余法海對記者說起首例羊樓洞英烈親人前來尋親的經過——2006年的一天,家裡來了一位陌生老人,自稱劉耀,家住河南武剛,64歲。其父劉宜齋1948年入伍,1951年赴朝,隨後沒了音訊。其叔在彌留之際交代:“娃啊,你爸是軍人,我沒找到,你要想法找到!”劉耀又找了11年,直到收到余法海的信。
一到羊樓洞,劉耀好像看見了父親一樣,直奔父親的墓而去,一見就跪,一撲就哭,半天頭都沒抬起。劉耀從小就沒見過父親,現在見到的只是個青石碑,就把這個青石碑貼在臉上親……那父子之間割捨不斷的感應,讓人感慨良深;那感人至深的場面,讓人過目難忘。
余法海與廣西網友取得聯繫後,廣西網友了解到赤壁羊樓洞劉東烈士的老家在廣西,主動提出幫助尋找劉東在廣西的親人。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劉東的弟弟劉盛初,並資助劉盛初和他侄兒劉祖兵來到了湖北赤壁。到羊樓洞祭奠時,劉盛初久久長跪,並從哥哥的墳頭包了一包土帶回了廣西。
“上甘嶺烈士”胡金海出示當年的照片“上甘嶺烈士”胡金海出示當年的照片
2008東方衛視十大真情人物頒獎現場,華久印烈士的侄孫上台向余法海致謝。
2008東方衛視華久印烈士侄孫向余法海致謝2008東方衛視華久印烈士侄孫向余法海致謝
看到50多年來一直寂寞孤獨的墳前出現了親人祭奠的鮮花,余法海心裡感到幾分寬慰。但讓他心急的是,找到一位英烈的親人,往往要花一兩個月,牽動數十人。照這個速度,要為142位英烈找到親人,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一天,余法海在報紙上看到一條訊息:山西老兵王艾普在地攤淘到3本太原戰役陣亡烈士通知書,此後便自費投遞到烈士家中,並受到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的協助。余法海眼前一亮,馬上給華中科技大學團委寫信講述了羊樓洞的往事。華中科技大學團委立即請他作報告。2007年的一個冬日,余法海在華中科技大學禮堂給數千名大學生們講抗美援朝,講廣西剿匪,講野戰醫院,講羊樓洞烈士,激起一陣又一陣的掌聲。當年寒假,華中科技大學30多個院系的400多名學生組成了羊樓洞英烈尋親團,分成17個小分隊,奔赴各地尋找。余法海以羊樓洞英烈檔案為依據,分地區製作了尋親圖表,學校還印發了“英烈尋親指南”。大年三十前兩天,尋親團發回信息:找到了河南籍唐文英、吉林籍李興文、湖北籍劉炳武、安徽籍季榮岐、廣西籍籃尉義、陳篤榮、李依祥等12位烈士的親人。
“要說效率最高的,還是新聞媒體的介入。”余法海如是說。2008年,湖北媒體記者來到湖北省檔案館,接待利用人員從庫房調出了195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政治部編制的《湖北省革命軍人犧牲病故烈士名冊》,從中發現了陳治清、曾友清等10名羊樓洞英烈的名字、基本情況和相關記載。至此,羊樓洞英烈墓群的13位湖北籍英烈中,有10位獲得烈士稱號,還有3人尚待查證。
湖北省檔案館“湖北省革命軍人烈士名冊”湖北省檔案館“湖北省革命軍人烈士名冊”
江蘇沭陽縣顏集鎮潘莊村會計胡繼芳偶然看到媒體報導的《被遺忘的142座墓群》,眼前一亮:徐保榮烈士,顏集鎮人。胡繼芳想起自家遠房叔叔徐保華的哥哥參加抗美援朝後一直沒下落,這個徐保榮會不會是……徐保華的兒子徐金文見到文章,當即詢問80多歲的父母親,並與余法海取得聯繫。經過多方查證,確定徐保榮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親人。
2008年2月21日,湖南媒體記者到湖南省檔案館查詢檔案。接待人員從庫房調出了195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政治部編制印發的《湖南省革命軍人犧牲病故烈士名冊》,並從中找到了俞德文、陳文的等23位湖南籍烈士的檔案記載,順著這條線索,尋親工作加快了一大步。
2008年2月,河北媒體記者郭志昆從余法海的羊樓洞烈士尋親檔案中看到了9名河北英烈的材料,進行了連續報導。專題報導發到第22篇,9名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
最讓余法海高興的是,大陸、香港、台灣三地媒體合作,在台灣花蓮為羊樓洞英烈尋找到了遠在台灣的親人。羊樓洞墓群第11排6號墓碑文記載:“楊金川同志,台灣省花蓮縣舒服岡人,1947年入伍,中南軍校學員,1952年10月2日病故,時年28歲。”2009年3月,《濟南時報》記者拍下了羊樓洞台灣籍戰士楊金川墓碑照片。4月16日,山東《濟南時報》與台灣《聯合報》在台灣花蓮縣聯手查尋,終於在壽豐鄉米棧村七鄰,找到楊金川的胞弟楊盛泉。73歲的楊盛泉嘴角顫抖地說:“這是幾十年來第一次聽到哥哥的訊息!”這是余法海為羊樓洞英烈找到的第95家親人。

幾多震撼 幾多無奈

尋親路上,余法海備受感動,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也歷經過無數的蹊蹺、無奈和尷尬。
震撼事:羊樓洞英烈梁亮城的姐妹們來到羊樓洞時淚流滿面,訴說了50年來自己和家人的種種委屈:一同參軍的載譽而歸,犧牲者被追認為烈士,弟弟卻杳無音信。同鄉說,梁亮城的連隊在十萬大山剿匪時被土匪包圍在山洞裡,斷糧後堅守了10多天。援軍趕到後,倖存的戰士被抬著出的山洞。他們家先掛了烈屬牌,後來又拿走了,這壓得全家人喘不過氣來。羊樓洞的墓碑被風雨侵蝕,但記載卻依然真切——“梁亮城,1951年3月入伍,53軍650團見習文教,1953年6月21日犧牲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寥寥幾個字記錄了梁亮城本該擁有的榮譽。粱亮城的姐妹們跪在墓碑前泣不成聲:“我們可找到你了!”在這哭聲里,她們釋放了全家人50多年來埋在肚子裡的委曲與不平。
長眠地下50年不為人知,功名被埋沒,家人遭誤解甚至打擊的,在羊樓洞英烈的家人中何止一家,英烈孫興孝家人的經歷更有代表性。1947年國民黨軍隊到湖南吉首縣苗家寨抓壯丁,孫興孝頂替已有兒女的哥哥當壯丁,從此音信全無,但傳言不少,有傳“隨國軍去了台灣”,有傳“當了解放軍”。幾十年里,大小運動,總拿孫家說事,全家人總抬不起頭來。孫興孝侄女說:“階級鬥爭年代,紅衛兵為這把爺爺奶奶的墳鏟了。這成了父親一輩子的心病,臨終還交代,一定要找到叔叔!”在羊樓洞看到刻記有“孫興孝,大冶軍分區糧秣員”的墓碑時,孫家人悲喜交加地說:“這足夠洗屈我們家幾十年的冤情了!”
蹊蹺事:找到了活著的“上甘嶺烈士”胡金海。羊樓洞英烈檔案記載:“胡金海,四川江津高歇鄉人,1949年6月入伍,21兵團第12軍35師104團8連戰士,1953年犧牲時23歲”。
華中科技大學的四川籍學生尋親找到重慶江津時,發現羊樓洞英烈“胡金海”居然還活著!這位當年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烈士”專程從重慶來到羊樓洞墓地,這著實讓余法海吃驚不小。81歲的老軍人一把推開一直攙扶著自己的侄女,抱著刻有自己名字的墓碑失聲痛哭起來:“戰友呀,我活著,卻寫在碑上;你犧牲了幾十年,至今連名字也沒留下!”他給英烈敬酒,又行軍禮,接著講起了朝鮮金城阻擊戰的經過:當時敵人發了瘋,投下的燃燒彈在與他相隔幾米遠的地方燒著了,10多分鐘前還一起商量怎樣做午飯的戰友們都身陷火海,直到最後一動也不動,燒得面目全非。而胡金海則因掉在身邊的是“啞彈”,僥倖活了下來。
在羊樓洞英烈中還有個張敦梓,余法海為尋找他的親人,整整花了4年。2009年1月,山東兩家媒體打聽到張敦梓在山東鄒平縣台子鎮張博村的親人:77歲的大嫂、66歲的妹妹以及兩個40多歲的侄兒。余法海自費去山東,用光碟講述了當年野戰醫院護士、如今已73歲的老人鄭魁林帶淚的回憶:子彈打穿了腮部,張敦梓無法說話,也無法吃飯,只能一勺一勺地往喉嚨里送,最後張敦梓靠在鄭魁林的懷裡犧牲……在142名英烈中,張敦梓是犧牲時間最早的一位。找到他的親人,對於為142位英烈尋親意義重大。
無奈事:有的英烈,墓碑上有記錄,但檔案中無記載,相關部門無法給授予烈士稱號。羊樓洞墓地9排5號的孫興孝,老家是湖南湘西吉首市。湘西自治州民政局一位副局長帶隊來赤壁,以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湘西自治州民政局的名義送了花圈,吉首縣民政部門也專程到赤壁查證。按規定,認定烈士應該由當地一級政府出具證明材料,可什麼檔案都沒有,僅憑墓碑上的幾個字,吉首市民政局還是無法給予孫興孝烈士稱號。
尷尬事:2007年的一天,外出尋親的余法海返程途中突遇傾盆大雨,一下子就渾身濕透了,人抖得牙齒嗑起來,在當地一家醫院住了3天3夜,病情得到了控制,但錢花光了,搭車的錢沒有了。到民政救助站去要人家資助嗎?伸手找火車站討嗎?多丟人哪,不能那樣做!余法海更不敢把自己生病的訊息告訴家裡,一旦家人知道了,會從此阻止他外出尋親。余法海曾經在火車站附近當過派出所所長,幹警察40多年,從沒想過自己會扒車逃票,但這一回的確是沒錢回家了。說到這,余法海一臉愧疚:“一輩子沒幹過這么丟人現眼的事!”

漫漫尋親路 人生無怨悔

在5年多的時間裡,余法海每年自費近萬元,足跡遍布22個省區、86個縣市,找到了96位烈士的親人,海內外20多家電視台、80多家報刊、120多家網站媒體做了報導,被評為“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2008年度十大真情人物”、2009第二屆“湖北省道德模範”、東方衛視“十大真情人物”,同時還成為30集電視劇《七十七封陣亡通知書》主角的原型人物,電影《集結號》“穀子地”的現實版人物,余法海30餘萬字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我感動了中國》也由時代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余法海為之奮鬥的“羊樓洞英烈墓群”建設也有了大的改觀。湖北省軍區副政委曾求騰少將考察烈士墓群,湖北省民政廳赴羊樓洞烈士墓群調查組將羊樓洞墓群情況上報了民政部。隨後,赤壁市政府將羊樓洞英烈墓群進行了全面修繕,並修建了廣場中心,建起了一座7.5米高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華中科技大學紅色尋訪基地”等已經掛牌,駐地部隊在墓地栽種了象徵羊樓洞英烈的142棵青松。但余法海念念不忘的是,還有46位英烈的家人沒有找到。作為一個腎移植已經7年的患者,他每月的抗排異藥和定期檢查費5000多元,其中個人負擔部分,對一個病休警官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長年奔波,去的是偏僻地,只能坐三輪車,到醫院複查時,多項指標明顯超標。醫生說:“老余呀,一個腎移植患者能活10年左右,你不能玩命啦!”老余說,“我也知道,越往後,越難找,有生之年可能找不完,我要抓緊時間,爭取多找一個是一個……”
翻看余法海與羊樓洞的一幅幅圖片,突然感到余法海與老營盤墓群背後起伏的山巒融為了一體,而他本來有些單薄矮小的身子也因此變得高大起來。這一刻,記者腦海里突然湧現出一幅圖騰——英雄無語,青山永在!活著的

後記


就在發稿前,本欄目編輯又收到特約記者鄧衍明發來的“犧牲在湘鄂贛邊區赤壁市羊樓洞村的6位四川省籍烈士碑文”。鄧衍明在採訪中了解到,長眠在羊樓洞的6位四川省籍烈士,至今尚未尋到親人。他希望通過本報來呼籲全國檔案部門特別是四川省各級檔案館熱情伸出援助之手,查找烈士檔案線索,幫助找到烈士家人。現將6位四川省籍烈士碑文附上(本報將對進展情況進行後續報導)——
12排5號墓:袁昌瀆 男 廣安縣人 1949年10月入伍
湖北軍區政治部招待所戰士 1952年10月20日犧牲時27歲
1排4號墓:黃興華 男 峨邊縣人 1948年入伍 43軍128師班長
1952年4月22曰犧牲時26歲
11排11號墓:揚玉春 男 富順縣大山埔鄉人 1946年7月入伍
三野六縱二營五連戰士 1954年8月10日犧牲時52歲
11排1號墓:周仕福 男 付漢縣人 1948年入伍
中南直屬隊戰士 1952年10月8日犧牲時29歲
10排6號墓:宋小沛 男 丹宜縣家鄉區宋家窪村人 1948年入伍
兩廣縱隊排長 1949年入黨 1952年8月30日犧牲時32歲
7排11號墓:潘吉成 男 綿竹縣人 1946年8月入伍
58軍軍部班長 1948年8月入黨 1955年1月17日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