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萍(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工辦主任)

何曉萍,中共黨員,現任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工辦主任。2005年9月起從事輔導員工作。2009年擔任化學化工學院06-09級21個本科班(554人)輔導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曉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2年2月
  • 職業:輔導員
  • 性別:女
個人簡介,精心培養,打造"精品"學生,小心呵護,對學生從不言棄,竭力"推銷",讓學生各得其所,對兒子,她只有深深的歉疚,自己的感受:疲憊並快樂著,獲獎情況,

個人簡介

五年的輔導員工作中,有工學矛盾的困擾,有價值理性的拷問,有極度疲勞產生的倦意,有對兒子深深的愧疚……是對學生無私的愛,讓她走到了今天。

精心培養,打造"精品"學生

作為一名輔導員,何曉萍寄予學生母親般的期望,她希望他們個個是最優秀的,個個身心健康,個個成為國家的棟樑。她深知在這個階段給他們提供足夠多的鍛鍊機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多么的重要。大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所以,她致力於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平台,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發現自己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化工學院是理工科學院,作為輔導員,何曉萍特別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儘管化工學院由於人數不多,學工經費相對緊張。但她沒有因此而減少學生的課外活動。她堅持每學期舉辦一次大型的活動,比如"吳清煉個人演唱會"、與鎮江市特教中心共同舉辦的"同在藍天下,走進江蘇大學"大型文藝匯演、迎新晚會、畢業生晚會、辯論賽等等。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積極回報社會的意識,他們成立了"愛心回收中心",她鼓勵學生對廢品進行回收,把取得的收入一部分捐獻給鎮江市特教中心的孩子,一部分捐獻到學院的"愛心基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學生們從中體會到付出後所得到的快樂。在指導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時候,為了節約經費,又不讓學生受罪,她把"大本營"設在了自己的娘家。實踐小分隊10餘人10多天吃住在娘家,她不僅把家裡人的社會關係利用起來,聯繫實踐單位,而且讓自己的媽媽當起了小分隊的"保姆",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和提高,也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向心力,使團隊精神得到升華。幾年來,何曉萍所帶的化學化工學子不僅以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在學生日常管理和校內重大活動中整體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中更有一批"精品"學生,諸如全國優秀學生幹部、江蘇省優秀學生幹部、江蘇省三好學生、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校長獎學金(全校首次評選,10人入選)獲得者,她所帶的班級5次獲江蘇省高校先進班集體。

小心呵護,對學生從不言棄

在化工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超過30%。對於這些學生,何曉萍常說"再大的困難你們也不要輕言放棄,我也不會放棄你們的"。她關注每一個學生,竭盡所能讓他們在化工學院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成長。為了確保每一個需要貸款的學生都能如願,她親自指導學生填寫申請表和協定書,並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親自審核每年幾百份的資料,沒有出現因為工作疏忽而導致學生無法貸款的現象。她做提供的貸款資料歷來是最及時、最準確的。由於獎貸助補工作及時、到位,她所帶班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資助率100%,欠費率為0。 為了幫助一些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走出困境,何曉萍主動幫他們聯繫勤工助學崗位和家教,讓同學們通過自己勞動,懂得自強、學會自主、樹立自信。08級一名學生,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他本人又比較自閉,學習基礎也很差,不會做化學實驗,甚至連電腦也不太會使用。在多種問題出現之後,何曉萍千方百計通過鄉鎮、村委會了解其家庭情況,並定期找他談話,耐心地進行疏導。在多次幫其爭取學校勤工助學崗位他都沒有把握住的情況下,她依然沒有放棄,索性給這名學生特設了一個辦公室勤工助學的崗位,一可以促使他與人交流,也能夠利用工作時間補上電腦基礎課。當得知這名學生想做家教時,她擔心其不能勝任,就拿自己的兒子先做"試驗品"。

竭力"推銷",讓學生各得其所

何曉萍深知,學生為社會所需求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她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為了能夠給學生提供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她刻苦鑽研,2008年獲得了國家勞動部頒發的"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她用職業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他們確定求職意向、製作簡歷等。針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她一方面積極動員學生繼續深造,向更高層次邁進,另一方面,提早對有直接就業意向的畢業生的求職意向進行摸底調查,並做成表格隨身攜帶,隨時向用人單位推薦合適的學生。逢招聘會她總是每次必去,幫助學生尋找就業機會,並發動老師聯繫相關企業單位推薦畢業生。臨近畢業,她更是對少數就業困難學生進行跟蹤指導,主動為他們聯繫教授進行"一幫一"服務,有的直接為他們聯繫用人單位。她所帶的學生就業率每年都是100%,2009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到全校第一。

對兒子,她只有深深的歉疚

愛是工作的源動力。無疑,何曉萍是愛學生的。她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來愛,但給兒子留下的卻是滿心的歉疚。由於家庭的變故,從兒子幾歲起母子倆就相依為命。剛擔任輔導員的時候,兒子還不到十歲。由於輔導員工作的特點,加上全身心地投入,她對兒子的照顧有些力不從心。兒子小的時候,她總是帶著兒子工作。跟媽媽在辦公室吃便當對兒子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兒子起初不明白媽媽為什麼對大哥哥大姐姐比對自己還好,後來,兒子習慣了。為了不讓媽媽操心,他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放學了自己去食堂吃飯,或者回家泡速食麵吃。平時,她經常工作到很晚。春節,她又總是陪留校學生吃年夜飯。每當回家看到兒子早已熟睡的臉龐時,她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自責,每當春節萬家團圓的時候,她也會因為不能在家陪兒子,而感到內疚。如今,兒子高三了,正是升學的關鍵時期,但她一樣無法給予兒子更多的關愛。有的時候她真的希望自己能有分身之術,一個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個可以照顧兒子。但現實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努力的工作和出色的表現來回報兒子的支持……

自己的感受:疲憊並快樂著

輔導員的工作加班加點是在所難免的,常常感到疲倦,但總是堅持工作。對學生,她細緻入微,對自己,何曉萍卻總是粗心大意,也不從不願給人添麻煩。2007年11月由於工作過度勞累生病住進了醫院,前去看望的學生一批接著一批。有學生幹部,也有普通同學,還有班主任。她每天都被鮮花和人群包圍著,醫院有規定病房不允許太多人探望,可她趕都趕不走。為了不打擾病房其他人休息,也因為惦記自己沒有完成的工作,更因為放心不下自己的學生,一星期她就出院了。她的病友說了句"真羨慕你啊!做輔導員做到這份上,值!"那一刻,她在心底里承認: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確實,學生的感情是她最大的安慰。每當被繁瑣的工作折騰的疲憊不堪時,學生的親切問候,就會讓她精神倍增;每當節日收到學生的祝福時,她就會覺得自己所吃的苦、受過的累都是值得的;尤其當備受關愛的學生脫口而出尊她為"媽媽"時,她所有的疲憊都會煙消雲散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輔導員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但她總說收穫了不少快樂,用她的話說:"學生在成長的同時,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華,更加懂得生活的意義及愛的真正含義:愛工作就等於愛學生,愛學生就等於愛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著你笑。所以我以後會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做到無愧於學生,無愧於自己的心。"

獲獎情況

2009年: 江蘇大學優秀輔導員; 江蘇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2008年: 江蘇大學優秀社團指導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