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品晶

何品晶

何品晶 男,1962年10月生,浙江諸暨人,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84年華東化工學院無機化工專業本科畢業;1987年華東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畢業;1998年獲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在職攻讀);在法國國立路橋大學(ENPC)和法國VEOLIA Group的Anjou水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後研究。

基本介紹

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科研成就,

成就及榮譽

組建並擔任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
組建並擔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
Waste Management(Elsevier, offici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aste Working Group)、《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JA&WMA)(Taylor & Francis, official journal of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USA) 和《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Springer,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Japan Society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JSMCWM) and the Korea Society of Waste Management (KSWM))副編輯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Elsevier)、《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Springer)、《SustainableEnvironment Research (SER)》(Elsevier)、《Journal of Industrial Research & Technology》(Malaysia, HATAM Publisher)、《重慶大學學報(英文版)》、《中國環境科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報》、《農業環境科學學報》和《環境衛生工程》等學術刊物編委
國際固體廢物工作組織(International Waste Working Group,IWWG)Managing Board成員和副主席(2012-2013),及其官方期刊《Waste Management》(Elsevier)Editorial Strategy Group成員 ;IWWG亞洲組織(IWWG-ARB)3個發起人之一;International Waste Management and Lanfill Symposium (Sardinia, Italy, 2年1屆,由IWWG主辦)執行委員會常任主席。40餘個境外由IWA或IWWG組織召開的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組織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11和12屆化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聯合重點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重大項目評審專家;973項目“城市固體廢棄物填埋孕育環境災害與可持續防控的基礎研究”(編號2012CB719800)和“可燃固體廢棄物能源化高效清潔利用機理研究”(編號2011CB201500)項目專家組成員。
全國城鎮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分技術委員會(SAC/TC434/SC2)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專家組成員、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理事、美麗鄉村建設技術創新聯盟(農業部)理事、住建部城鎮環境衛生標準技術諮詢專家組成員、Global WTERT(Waste-to-Energ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USA)Council成員、Suez Environment前瞻諮詢委員會(FAC)委員;上海市綠化和市容局“城市保潔與固體廢棄物處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工業企業及市政場地再開發利用環保評審專家(第一批);寶鋼客座專家。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環境工程和市政工程專業(中法聯合培養)雙學位項目主任。
教育經歷
1980.09~1984.07,華東化工學院無機化工專業,本科畢業
1984.09~1987.07,華東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畢業
1994.09~1998.03,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工作經歷
1987.10~1990.07,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
1990.08~1994.11,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1994.12~2001.05,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1.06至今,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10~1999.10,法國國立橋路學校(ENPC),博士後研究
2008.08~2008.11,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UCF,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高級訪問學者
教育教學情況
2013.12, “面向卓越環境工程師培養的固體廢物處理技術教學體系”—2012年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何品晶、邵立明、章驊、呂凡、曹江林);2013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何品晶、邵立明、章驊、呂凡)
2013.01~2013.12,同濟大學卓越課程教學團隊課程建設項目—同濟大學本科專業教學團隊—固體廢物處置及管理教學團隊(《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固體廢物管理》、《化學工程基礎》)—教學團隊帶頭人
2006.05~2011.05,同濟大學2006年度校級精品課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獲2009年上海市精品課程,主講人
2011.08~2013.08,同濟大學卓越課程行動計畫(專業核心課),《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2010.12~2012.12,同濟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建設項目,《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教學團隊與教學模式綜合改革
2008.05~2010.05,同濟大學研究生優質課程立項建設,環境工程動力學原理/環境工程動力學分析
2008.05~2009.12,同濟大學實驗教學改革基金項目,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獲2009年同濟大學第四期“實驗教學改革基金”項目優秀獎)
2008.05~2009.12,同濟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建設項目-教材建設,固體廢物管理(第二版)(獲2007年度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
2006.10~2008.12,同濟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建設項目-教材建設,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易腐生活廢棄物生物代謝穩定工藝
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計畫--抗生素藥渣的厭氧消化處理、易腐有機生活垃圾的生物乾化影響因素分析
指導出站博士後6名;指導博士研究生26名,其中已畢業工學博士21名,8名獲同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名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1名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指導碩士研究生87名(含14名工程碩士),其中已畢業工學(工程)碩士78名;指導的2名博士生和3名碩士生分別獲得國家獎學金。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8名,本科生畢業設計2名;已接待法國ENPC、ENSI、INRA和美國(博士生)實習留學生26名。
入選2010年度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A類)。2014年度和1995年度上海市“育才獎”稱號;2013年度同濟大學“育才獎”一等獎;同濟大學2013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導師”;2009年度首屆上海環境獎教金一等獎;2001~2004年度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科技先進個人;2007年度同濟大學優秀博士後合作導師;2010和2008年度同濟大學獎勵金教學系列二等獎,2003年度同濟大學獎勵金教學系列一等獎,2000年度同濟大學優秀本科教學一等獎;1991年度上海市優秀政治思想工作者(上海市教育系統)。
受邀在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高校環境類課程教學系列報告會上分別作“推動固體廢物處理工程設計教學的幾點構想”和“拓展固體廢物課程教學資源共享的思考”主題報告(2015年11月,武漢;2013年11月,青島);在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第六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2011年10月,蘇州)上,作了“《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的大會報告;並在第二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2007年11月,杭州)、第四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2009年11月,廣州)、第五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2010年12月,上海)、第七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2012年10月,昆明)上作專題報告。應邀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專題研討班(第3期)”的40餘名中央部委和地市廳局級幹部講授“城市固體廢物治理:挑戰與出路”。
受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託,於2013年7月28日至29日組織承辦第八屆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專題論壇“協同創新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探索與實踐”,首次開展全國性的“固體廢物類”課程教學專題研討(來自全國64所高校的140餘位教師代表參加)。

個人作品

他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刊物論文290餘篇,學術會議論文100篇,其中為SCI和EI收錄的有150篇;已編著出版學術專著2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均為第一主編);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9項;研究成果“機後加藥脫水固化技術在城市河道淤泥清理中的套用”(第一完成人)獲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二等獎。主講:《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固體廢物管理》、《城市污泥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化學工程基礎》及《反應工程學》等課程,2001年度和2003年度分別獲同濟大學本科教學一等獎,獲2001年度同濟大學金州環境教育獎勵金。現指導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14名,已獲學位29名。

科研成就

科研項目
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重點項目、863計畫重點項目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餘項。主持完成了住建部、教育部、環保部、上海市科委等省部級縱向課題和企業委託的橫向項目70項。
正在主持承擔的科研項目
  1. 2012.01~2015.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厭氧消化環境中多纖維素酶體的功能調控(編號21177096)
  2. 2011.01~2015.12,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課題,可燃固體廢棄物熱轉化過程中重金屬的排放控制及關鍵污染物的協同脫除(編號2011CB201504)
  3. 2011.12~2015.12,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消化污泥梯度乾化與穩定化產物土地利用技術研究(編號2011ZX07303-004-03)
  4. 2015.01~2017.12,2015年度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項目,生物有機質堆肥污染控制標準(編號2015-4-1)
  5. 2014.07~2017.06,上海市201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技術標準項目,濕垃圾及其處理殘餘物的穩定性評價方法(編號14DZ0501500)

論文、著作與標準
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lgy》、《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Water Research》、《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Waste Management》、《Scientific Reports》、《RSC Advances》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90篇(均為通訊作者);發表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190篇。入選Elsevier2014年(首次)和2015年中國高被引作者榜單。
主編出版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和“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各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固體廢物管理》和《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主編出版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1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城市垃圾處理》);主編出版學術專著2部(科學出版社,《城市固體廢物管理》和《城市污泥處理與利用》)。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邀請,參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專題叢書3部(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控制與資源化. In: 《中國化學科學叢書:環境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科學出版社,2011;城市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與資源化的技術原理. I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2011-2020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專題報告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固體廢物無害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原理和技術. In: 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6年~2010年):建築、環境與土木工程I,科學出版社,2006);編譯科普論著1部;參編其它專著3部。
主編出版了1項行業標準(《CJJ/T52-2014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工程技術規程》修訂);參編了1項國家標準(《GB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修訂)和4項行業標準
代表性論文
  1. Hao L-P, Lü F,He P-J, Li L, Shao L-M. Pre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syntrophic acetate oxidation to thermophilic methane formation at high acetate concentr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2): 508–513.
  2. Yu G-H,He P-J, Shao L-M, He P-P.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of sludge flocs with implications to dewaterabilit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21): 7944–7949.
  3. Zhang H,He P-J, Shao L-M. Flow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in MSW incinerators for investigating contamination of hazardous component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16): 6211–6217.
  4. Zhang H,He P-J, Shao L-M, Lee D-J. Source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organic fraction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a mega-city (Shanghai).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 42(5): 1586–1593.
  5. Fan Lü, Jingwen Wang, Liming Shao,Pinjing He. Enzyme Disintegration with Spacial Resolution Reveals Different Distributations of Sludge 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6, 9, 29.
  6. Fan Lü, Jiaqi Ji, Liming Shao,Pinjing He. Bacterial Bioaugmentation for Improving Methane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icroalgae.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3, 6, 92.
  7. Fan Lü, Chenhao Luo, Liming Shao,Pinjing He, Biochar alleviates combined stress of ammonium and acids by firstly enriching Methanosaeta and then Methanosarcina,Water Research, 2016, available online,DOI information: 10.1016/j.watres.2015.12.029
  8. Hao LP, Lü F, Mazéas L, Desmond-Le Quéméner E, Madigou C, Guenne A, Shao LM, Bouchez T,He PJ. Stable isotope probing of acetate fed anaerobic batchincubations shows a partial resistance of acetoclastic methanogenesis catalyzedby Methanosarcina to sudden increase of ammonia level.Water Research, 2015, 69, 90–99.
  9. Luo CH, Lü F, Shao LM,He PJ. Application of eco-compatible biochar in anaerobic digestionto relieve acid stress and promote the selective colonization of functional microbes.Water Research, 2015, 68, 710–718.(Top paper and highly cited paper,Research Front, ESI)
  10. Lü F, Hao LP, Guan DX, Qi YJ, Shao LM,He PJ.Synergetic stress of acids and ammonia on the shift of methanogenic pathway during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organics.Water Research, 2013, 47(7): 2297–2306.
  11. Zhao L, Gu W-M,He P-J, Shao L-M.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bulking agents used in sludge bio-drying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bio-generated heat.Water Research, 2011, 45(6): 2322–2330.
  12. Wu J, Zhang H,He P-J, Shao L-M. Insight into the heavy metal binding potential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MSW leachate using EEM quenching combined with PARAFAC analysis.Water Research, 2011, 45(4): 1711–1719.
  13. Yu G-H,He P-J, Shao L-M. Novel insights into sludge dewaterability by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combined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Water Research, 2010, 44(33): 797–806.
  14. Zhao L, Gu W-M,He P-J, Shao L-M. Effect of air-flow rate and turning frequency on bio-drying of dewatered sludge.Water Research, 2010, 44(20): 6144–6152.
  15. Yu G-H,He P-J, Shao L-M, He P-P.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from activated sludge at pH 10.0.Water Research, 2008, 42(18): 4637–4644.
  16. Yu G-H,He P-J, Shao L-M, Zhu Y S. Extracellular proteins, polysaccharides and enzymes impact on sludge aerobic digestion after ultrasonic pretreatment.Water Research, 2008, 42 (8-9):1925–1934.
  17. Zheng Z,He P-J, Shao L-M, Lee D-J. Phthalic acid esters in dissolved fractions of landfill leachates.Water Research, 2007, 41(20): 4696–4702.
  18. Zhang B,He P-J, Lü F, Shao L-M, Wang P.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regulated hydrolysis of high-solid organic wastes.Water Research, 2007, 41(19): 4468–4478.
  19. He P-J, Xue J-F, Shao L-M, Li G-J, Lee D-J.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recycled leachate of bioreactor landfill.Water Research, 2006, 40(7): 1465–1473.
  20. Jining Zhang, Fan Lü, Hua Zhang, Liming Shao, Dezhen Chen,Pinjing He. Multiscale visu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nd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sewage sludge biochar oriented towards potential agr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2015, 5: 9406. doi:10.1038/srep09406.
  21. He P-J, Lü F, Shao L-M, Pan X-J, Lee D-J.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polysaccharide-rich particulate organic waste.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6, 93(6): 1145–1151.
  22. Liping Hao, Fan Lü, Qing Wu, Liming Shao,Pinjing 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ethyl Fluoride Affec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 Thermophilic Methanogenic Sludge.PLoS ONE, 2014, 9(3): e92604. doi:10.1371/journal.pone.0092604.
  23. Wu J, Zhang H, Shao L-M,He P-J. Fluorescent characteristics and heavy metal binding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molecular weight fractions in landfill leachat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2, 162: 63–71.
  24. Zhang H-H,He P-J, Shao L-M. N2O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s with selected infertile cover soils and leachate subsurface irrig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8, 156(3): 959–965.
  25. Zhang H-H,He P-J, Shao L-M. N2O emissions at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sites: Effects of CH4emissions and cover soil.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16): 2623–2631.
  26. Zhang H-H,He P-J, Shao L-M. Methane emissions from MSW landfill with sandy soil covers under leachate recirculation and subsurface irriga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22): 5579–5588.
  27. Fan Lü, Tianshui Li, Tianfeng Wang, Liming Shao,He P-J. Improvement of sludge digestate biodegradability by thermophilic bioaugmentation.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98(2): 969–977.
  28. Yang N, Lü F,He P-J, Shao L-M. Response of methanotrophs and methane oxidation on ammonium application in landfill soil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1, 92(5): 1073–1082.
  29. Lü F,He P-J, Shao L-M, Lee D-J. Effects of ammonia on hydrolysis of proteins and lipids from fish residue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5(5): 1201–1208.
  30. Yu G-H,He P-J, Shao L-M, Lee D-J. Enzyme activities in activated sludge floc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7(3): 605–612.
  31. Qu X, Mazéas L, Vavilin V, Epissard J, Lemunier M, Mouchel J M,He P-J, Bouchez T. Combined monitoring of changes in δCH4and archaeal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mesophilic methaniz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9, 68(2): 236–245.
  32. Shao L-M, Fan S-S,Zhang H, Yao Q-S,He P-J. SO2and NOxemissions from sludge combustion in a CO2/O2atmosphere.Fuel, 2013, 109: 178–183.
  33. He PJ, Chai LN, Li L, Hao LP, Shao LM, Lü F.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the change in lignocellulose biodegradability during extended anaerobic bacterial degradation.RSC Advances, 2013, 3(29): 11759–11773.
  34. Lü F, Zhou Q, Wu D, Wang TF, Shao LM,He PJ. Dewaterability of anaerobic digestate from food waste: Relationship with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 262, 932–938.(Top paper and highly cited paper, ESI)
  35. He P-J.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rural area of developing country: Do we need special treatment mode?Waste Management, 2012, 32(7): 1289–1290.(Editorial)
  36. He P-J. Anaerobic digestion: An intriguing long history in China.Waste Management, 2010, 30(4): 549–550.(Editorial)
  37. 章驊, 姚其生, 朱鈺敏, 范思鎖,何品晶. 固體廢物重金屬污染源解析技術研究進展.科學通報, 2012, 57(33): 3132–3138.
  38. 何品晶, 呂凡, 邵立明, 章驊. 穩定同位素表征有機物甲烷化代謝動力學.化學進展, 2009, 21(2-3) :540–549.(SCI收錄)
  39. 何品晶, 周琪, 吳鐸, 蔡濤, 彭偉, 呂凡, 邵立明. 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厭氧消化產生沼渣的脫水性能分析,化工學報, 2013, 64(10): 3775–3781.(EI 收錄)
  40. 何品晶, 管冬興, 吳鐸, 呂凡, 邵立明. 氨氮和林可黴素對有機物厭氧消化的抑制效應.化工學報, 2011, 62(5): 1389–1394.(EI 收錄)
獲獎與專利
獲獎:
  1. 2011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穩定化組合處理技術及其套用,排名第1
  2. 2008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生活垃圾厭氧型生物反應器填埋成套技術及示範,排名第1
  3. 2003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機後加藥脫水固化技術在城市河道淤泥清理中的套用,排名第1
  4.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建築垃圾多途徑再生利用技術及套用,排名第1
  5. 200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生活垃圾填埋原位污染削減與資源利用成套技術,排名第1
  6. 2008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技術開發三等獎,城市生活垃圾生態填埋成套技術及示範,排名第1
  7. 2012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污水增強生物除磷脫氮新技術及其套用,排名第5
  8. 2006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太湖河網區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及其套用,排名第6
  9. 201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崇明生態低碳建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排名第4
  10. 2014年度國家建設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村鎮小康住宅生活垃圾集約化處理技術與開發,排名第3
  11. 2007年度國家建設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生活垃圾焚燒廠灰渣特性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與套用,排名第2
  12. 第二十四屆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優秀髮明金獎(2012),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穩定化組合處理技術,排名第1
  13. 2008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二等獎,松江區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排名第1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
  1. 專利號:ZL 98 1 21906.3,市政工程泥漿機後加藥離心脫水方法
  2. 專利號:ZL 00 1 27427.9,一種惡臭氣體的脫除方法
  3. 專利號:ZL 00 1 27829.0,含汞廢乾電池的綜合回收利用方法
  4. 專利號:ZL 00 1 27830.4,鎳鎘廢電池的綜合回收利用方法
  5. 專利號:ZL 01 1 32394.9,能淨化滲濾水、加速生活垃圾穩定化的填埋處理工藝
  6. 專利號:ZL 2004 1 0016078.9,一種強制與自然通風結合的廢棄物高溫堆肥化方法
  7. 專利號:ZL 2004 1 0016077.4,複合厭氧消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與污水廠污泥的方法
  8. 專利號:ZL 2004 1 0016076.X,生活垃圾焚燒爐渣製作土建工程結構層的方法
  9. 專利號:ZL 2004 1 0016079.3,一種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場內處理方法
  10. 專利號:ZL 2005 1 0031017.4,長填齡填埋場滲濾液的植被處理方法
  11. 專利號:ZL 2005 1 0031019.3,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原位環境修複方法
  12. 專利號:ZL 2005 1 0031018.9,利用通風填埋層進行滲濾液處理的方法
  13. 專利號:ZL 2006 1 0028760.9,用磷酸銨鎂沉澱污泥處理垃圾焚燒飛灰的方法
  14. 專利號:ZL 2006 1 0025612.1,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兩步法重金屬穩定化方法
  15. 專利號:ZL 2007 1 0038264.6,一種生活垃圾的生物乾燥方法
  16. 專利號:ZL 2007 1 0037812.3,一種污水處理廠污泥加工成農肥的方法
  17. 專利號:ZL 2007 1 0037813.8,污水處理廠污泥分相消化方法
  18. 專利號:ZL 2007 1 0039525.6,一種雙向通風和氣壓翻堆堆肥方法
  19. 專利號:ZL 2009 1 0048910.6,污泥還原廢水中六價鉻的方法
  20. 專利號:ZL 2009 1 0200001.X,飛灰和含砷廢物共同穩定的方法
  21. 專利號:ZL 2010 1 0289742.2,一種快速表征污泥脫水性能的方法
  22. 專利號:ZL 2010 1 0289737.1,快速鑑別污水處理廠進水中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方法
  23. 專利號:ZL 2010 1 0273486.8,一種生活垃圾分相好氧與厭氧的處理方法
  24. 專利號:ZL 2010 1 0275353.4,一種回收磷化合物的方法
  25. 專利號:ZL 2010 1 0273366.8,一種檢測污泥堆體內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釋放潛力的方法
  26. 專利號:ZL 2010 1 0273328.2,一種含砷廢渣資源化的方法
  27. 專利號:ZL 2010 1 0252316.1,一種測定水環境中溶解性有機物與金屬離子結合潛勢的方法
  28. 專利號:ZL 2011 1 0448750.1,一種節能型污泥乾燥系統
  29. 專利號:ZL 2011 1 0398209.5,一種分區接種快速啟動易酸敗垃圾沼氣利用的方法
  30. 專利號:ZL 2012 1 0398809.5,一種原位測定木質纖維生物質酶可及性的方法
  31. 專利號:ZL 2012 1 0503180.6,生物質垃圾預水解-機械破碎一體化均質工藝
  32. 專利號:ZL 2013 1 0006997.7,一種利用功能菌改善污泥厭氧消化性能並同步擴培的方法
  33. 專利號:ZL 2013 1 0047300.0,利用間歇微曝氣調控易降解有機廢物厭氧消化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