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綱

何可綱

何可綱為袁崇煥舊將,天啟六年寧遠大捷,因功進都司僉書,歲省餉百二十萬有奇,袁稱他:“可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請加都督僉事,仍典臣中軍。”袁崇煥死後,何可綱率軍駐守錦州寧遠大凌河要塞。崇禎四年(1631年),被困大凌河,祖大壽欲降,可綱不從,大壽執之,於後金諸將前殺之。可綱不變色,不出言,含笑而死。城內飢人,爭取其肉。後祖大壽編假奏報朝廷曰:“可綱慰閣部,獻身為食。”

基本介紹

  • 本名:何可綱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寧遠
  • 去世時間: 1631年
  • 主要成就:佐崇煥更定軍制
明代將領,個人信息,

明代將領

何可綱(1590—1631年)見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五,明末遼東人。天啟中,以守備典袁崇煥寧遠道中軍,廉勇善撫士卒。

個人信息

相關記載
明亡清興六十年》 (閻崇年):六年,寧遠被圍,佐崇煥捍禦有功,進都司僉書。明年再被兵,復堅守。遷參將,署寧遠副將事。崇禎元年,巡撫畢自肅令典中軍。及崇煥再出鎮,復以副將領中軍事,靖十三營之變。崇煥欲更置大將,上言:“臣昔為巡撫,定議關外止設一總兵。其時魏忠賢竊柄,崔呈秀欲用其私黨,增設三四人,以致權勢相衡,臂指不運。乃止留寧遠及前鋒二人,而臂指之不運猶故也。臣以為寧遠一路,斷宜並歸前鋒。總兵駐關內者,掛平遼將軍印,轄山、石二路,而以前屯隸之。駐關外者,掛征遼前鋒將軍印,轄寧遠一衛,而以錦州隸之。薊遼總兵趙率教久習遼事,宜與山海麻登雲相易,掛平遼將軍印。關外總兵舊有朱梅祖大壽。梅已解任,宜並歸大壽,駐錦州,而以臣中軍何可綱專防寧遠。可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請加都督僉事,仍典臣中軍。則一鎮之費雖裁,一鎮之用仍在。臣妄謂五年奏凱者,仗此三人之力,用而不效,請治臣罪。”帝悉從之。可綱佐崇煥更定軍制,歲省餉百二十萬有奇。以春秋二防功,進職右都督。
遼東形勢圖遼東形勢圖
二年冬,京師被兵,與大壽從崇煥入衛,數有功。崇煥下吏,乃隨大壽東潰,復與歸朝。明年正月,永平、灤州失守,可綱戰古冶鄉及雙望,頗有斬獲。四月,樞輔孫承宗令可綱督諸將營雙望諸山,以綴永平之師。令大壽諸軍直趨灤州。灤州既復,大清兵棄永平去,可綱遂入其城。論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已而錦州被圍,可綱督諸將赴救,立功郵馬山,復進秩。四年築城大凌河,命可綱偕大壽護版築。八月甫竣工,大清以十萬眾來攻,可綱等堅守不下。久之,糧盡援絕。大壽及諸將皆欲降,獨可綱不從,令二人掖出城外殺之,可綱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
注釋
閻崇年先生《明亡清興六十年》,云何可綱故事:大壽及諸將皆欲降,獨可綱不從,令二人掖出城外殺之,可綱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
可綱既歿,其屍為城中飢者競食。然可綱臨死為何而笑,而又“不發一言”。固因忠義而慨然。愚以為,可綱知祖大壽降清是詐,不惜以身死,全己忠義之名而取信於虜爾。大壽大陵河降清,歷有爭議。或曰詐者,或曰本降而受制於錦州,故背約者。然大壽與皇太極約,陰入錦州為應,於路趁霧遁走,止率廿六人入錦州者,知其一不欲降;既入錦州,復為大明守邊疆十載者,知其二不欲降。故詐降之說可信。之於大陵河時,矢盡糧絕,人皆相食,名節雖貴,於盡忠報國何益?故以詐降計,全軍民而伺機歸明也。何可綱,大壽副將,忠勇而剛烈。故而殺之以取信皇太極。使大壽擇一裨將殺之,則其死莫於可綱身重,難博一信爾。是以可綱含笑而死,喜忠名得就;不發一言,知大壽意而不能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