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次平面墾殖

低層次平面墾殖是對中國農村生產力運動的基本特徵的一種概括。由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於本世紀80年代初提出。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自渭河流域而黃淮平原,而河西走廊和巴蜀之地,而長江流域並嶺南兩廣,走了一條不斷擴大耕地墾殖的歷史路線。全國出現大致相同的格局: 以種植糧食為本,無限追求耕地面積的增加;由於人口的增加,引起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又加劇了土地的不斷墾殖,直到“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形成“低層次平面墾殖”。

其主要特徵: (1) 農業生產者憑藉落後的手段,去獲取低級別的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以滿足簡單生存需要的一種活動方式或開發層次。在農業生產力運動過程中,不同級別的農業生物產量及經濟產量的獲得,一方面依賴自然資源的豐富,另一方面更依賴不同的人口質量及技術手段,這標誌著農業生產力不同層次的水平,低層次平面墾殖屬於農業生產力運動的較低層次。(2) 產生自己獨特的人口規律。以人口的數量和體力為主要投入的灌溉農業活動方式,以及以澱粉食物為主的消費習慣都刺激著人口的大量產生。但是,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不會無限增加,自然條件和傳統的農業技術又框定了“平面墾殖”的版圖,這樣就形成了“人口——耕地——糧食”的運動螺旋,人口的增長要求相應增加糧食、多產糧食又要求更多人口作為勞力投入,從而刺激人口繁衍。低層次平面墾殖的過程實質上是人口不斷膨脹增長的過程。(3) 無力掙脫“人口——耕地——糧食”的惡性循環,而在淺層次的開發中日復一日地損傷自然生態環境。數千年持續的損傷,變成了今天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機: 森林植被嚴重破壞、草原退化、沙漠侵蝕威脅加重、農田有機質含量降低、大面積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等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任務之一,是由低層次的平面墾殖向高層次的立體開發的技術路線轉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