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構造

伸展構造

伸展構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指在水平伸展?>構造體制下形成的構造系統,大洋中脊(即板塊離散邊界)是最引人注目的現代伸展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伸展構造
  • 外文名:extensional tectonics
  • 定義:水平伸展形成的構造系統
  • 構造型式:裂谷、拆離斷層等
  • 實例:大洋中脊
  • 套用學科:地質學
簡介,構造型式,地塹與地壘,斷陷盆地,裂谷,變質核雜岩,

簡介

在大陸伸展地區,伸展構造(extensional tectonics)多表現為正向滑動為主的斷層剪下帶和拆離帶組合型式,發育在不同的層次、尺度、區域構造背景和構造演化階段。
例如,大陸地殼的水平伸展,首先表現為地殼厚度的變薄,由於均衡代償作用,變薄的地殼發生地面斷陷沉降,形成了一套以正斷層為主體的脆性伸展構造系統;在深處,伴隨地幔物質的上隆,導致地熱梯度升高,促使中間韌性流層的活動,產生一套以近水平韌性剪下帶為主體的韌性伸展構造系統;至於更深層次,伸展構造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基性岩牆群的侵位。

構造型式

地塹與地壘

地塹:主要由兩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傾斜的正斷層構成。小型地塹在露頭尺度上即可看到由兩條相向傾斜正斷層組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共同上盤下降,兩條斷層的下盤上升。
地壘:與地塹恰好相反,由兩組走向平行反向傾斜的正斷層構成,在簡單情況下,由兩條正斷層組成的地壘,中間共同的下盤上升,兩側的斷層上盤下降。
盆嶺構造:源自美國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的盆嶺區,是指由不對稱的縱列單面山、山嶺及其間列的盆地組成的構造一地貌單元,是伸展區具有典型性的構造一地貌形式,我國南方許多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常具有這種構造特色。

斷陷盆地

在伸展背景條件下受基底及盆緣正斷層控制發育的沉積盆地,稱為斷陷盆地,這些盆地規模大小不一,如我國東部的華北盆地、松遼盆地江漢盆地等大型盆地,秦嶺造山帶內的徽成盆地、西峽盆地和南陽盆地等中、小型盆地等。如果斷陷盆地一側斷層發育,形成一側由主幹弧形或鏟形正斷層控制的不對稱盆地,則稱為箕狀斷陷或半地塹盆地。箕狀斷陷盆地可呈單個產出,也可以由多個箕狀斷陷盆地構成一個系列。一般說來,斷陷盆地規模越大,盆緣及盆內構造越複雜,控制其發育的因素也越多,往往是多次(正或負)構造反轉甚至與大型走滑作用聯合形成的複合盆地。

裂谷

裂谷一詞首先是由J.W.Gregory於1894年在研究東非裂谷時提出的。裂谷是岩石圈板塊做背離水平運動或地幔隆起時地殼中發育的斷陷谷。裂谷的發育演化期長,常具有地塹型式。按照裂谷發育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其他地質構造特徵,裂谷可以分為大陸裂谷,如東非裂谷;陸間裂谷,如紅海-亞丁灣裂谷;大洋裂谷,如大西洋中脊的裂谷。這三類裂谷相當於裂谷自早期至晚期的三個發展階段,但並非所有的大陸裂谷都能演化成大洋裂谷。

變質核雜岩

變質核雜岩是被構造上拆離及伸展的未變質沉積蓋層所覆蓋的、呈孤立的平緩穹形或拱形強烈變形的變質岩侵入岩構成的隆起。
變質核雜岩具備以下基本特徵:
1、變質核雜岩由深層抽拉抬升的變質基底(下盤)和變形較輕(有時亦發生變質)的蓋層(上盤)組成,外形近圓形或橢圓形,對徑一般十餘公里至數十公里,呈分散孤立的穹隆狀產出。
2、基底與蓋層以規模巨大的低角度正斷拆離斷層分隔;基底岩石屬塑性變形域,內部有岩體侵入,變形強烈;頂部總是發育一條厚達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糜棱岩帶,糜棱岩化隨著與拆離斷層距離的增加而減弱,向深部過渡為正常片麻岩。
3、拆離斷層原始產狀近水平,在伸展拆離中變成犁式,其上盤以發育多米諾式斷層為特徵,亦有次級順層斷層並使地層拆離減薄和缺失,使得地層柱中的上部地層直接覆於基底變質雜岩之上,變形屬脆性域。蓋層也可因侵入作用而變質,如安徽安慶洪鎮變質核雜岩中的蓋層已發生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原始拆離斷層可因穹隆作用而呈穹狀。在長期發展中可形成不止一條拆離斷層所組成的拆離斷層帶。
4、拆離斷層是一條岩石強烈破碎帶,與其接觸的糜棱岩帶的頂部可捲入碎裂岩化而形成綠泥石微角礫岩(超碎裂岩);隨著順拆離斷層傾斜向下趨近塑性域,碎裂帶逐漸轉變為狹窄的網狀韌性剪下帶,進而匯入糜棱岩構成的韌性剪下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