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痢

休息痢是指痢疾時止時發,久久不愈者。是以長期或反覆發作的腹部隱痛,里急後重,糞質稀爛或便中帶血為特點的痢疾。《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對該病的病因病機做了較詳細的論述。《症因脈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內傷休息痢之別。《聖濟總錄·卷第七十七·泄痢門》“論曰腸中宿挾痼滯,每遇飲食不節,停飲不消。即乍瘥乍發,故取名為休息痢,治療當加之以治飲消削陳寒痼滯之劑則愈。”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慢性痢疾。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護理,飲食調護,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其因治療失宜,或氣血虛弱,脾腎不足,以致正虛邪戀,濕熱積滯伏於腸胃而成。即認為休息痢疾大多是因為急性期治療不當,或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腸寄生蟲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飲食衛生等多種原因造成。常常表現為不典型的痢疾症狀,腹痛、腹瀉、腹脹等。當受涼或進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發作,此時會腹瀉、腹痛和拉膿血便。時好時壞,雖然治療,效果也不佳,遷延不愈。

臨床表現

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里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辨證施治

證候: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里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治則: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主方:連理湯。
方藥加減:本方以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余邪;加木香、檳榔、枳實調氣行滯;加當歸和血。發作期,偏濕熱者,加白頭翁、黃柏清濕熱;偏寒濕者,加蒼朮、草果溫中化濕。休息痢多因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情頑固者,也可用成藥烏梅丸治療。若大便呈果醬色而量多者,用鴉膽子仁治療效果較好,膠囊分裝或用龍眼肉包裹,飯後服用,連服7~10日,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若脾胃陽氣不足,積滯未盡,遇寒即發,症見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脈沉者,治宜溫中導下,方用溫脾湯加減。若久痢傷陰,或素體陰虛,陰液虧虛,余邪未淨,陰虛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量少難出,午後低熱,口乾心煩,舌紅絳或光紅,治宜養陰清腸,方用駐車丸加減。
臨床上,還可見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者。朱丹溪云:“噤口痢者,大虛大熱。”基本病機是大實或大虛,致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屬於實證者,多由濕熱或疫毒,上犯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嘔惡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藥取黃連、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熱化濕;陳皮、陳倉米、石蓮子、荷葉蒂健脾養胃。全方合用,升清降濁,開噤進食。屬於虛證者,以脾胃素虛,或久痢傷胃,胃虛氣弱,失於和降所致,病見下痢頻頻,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薑汁醒脾降逆。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當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固脫。

預防護理

1.傳染源管理,患者應及時隔離徹底治療。
2.切斷傳染源,搞好飲食、飲水衛生,搞好個人及環境衛生。

飲食調護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