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遺址

伏俟城遺址

伏俟”為鮮卑語,漢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鄉菜濟河南的鐵卜加村,是古代連線東西交通的重鎮,東距青海湖約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遺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伏俟城遺址
  • 地理位置:共和縣石乃亥鄉政府所在地北部
  • 門票價格:48元/人
  • 著名景點:原子城,三角城遺址...
歷史淵源,地理位置,遺址特點,遺址文化,歷史評價,交通指南,相關景點,

歷史淵源

公元540年,吐谷渾夸呂即位稱汗,定都於此,名伏俟城。
伏俟城,相傳為北魏時代的吐谷渾王伏連籌所建,距今約有1500多年歷史。當時北魏朝廷封伏連籌為征西將軍,西海郡開國公,並在此建築城池。公元540年,伏連籌之子夸呂在此建立起青海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國──吐谷渾王國,定伏俟城為都城。史書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夸呂立,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三里,雖有城廓而不居。”
伏俟城遺址1986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古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切吉)河南,在鄉政府所在地北部的鐵卜加村,東距青海湖約15里的地方,周圍是一片地域開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古城所在位置與史籍中“夸呂立,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的記載是十分吻合的。此城當地人稱“切吉加夸日”,藏語‘夸日’為城,稱漢人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漢人城。因為這裡自古以來,一直是兄弟民族遊牧之地,他們沒有築城而居的習慣,加上年代久遠,誰也說不清它的來歷,就誤認為是漢人所築,其實它就是公元6-7世紀赫赫有名的吐谷渾王城。

遺址特點

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從現存的城址看,呈方形,古城牆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牆基厚17米,南牆開一門,寬10米,高12米。
城內自城門起向北有一軸線,中軸兩旁有隆起的長50米、寬35米的3個互為連線的房基遺址,最西還有一小方院(亦說乃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渾王之據所或王宮,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東邊有門,南北及東牆略高於現在的地面,西牆與城的西城牆重合。小方院與南城牆之間有一夯土台,長15米,寬9米,台上有房屋遺蹟,城內有通衢,與城牆的方向一致,東西向與南北向交織成棋盤式的布局。城內發現大量碎瓦片和陶片等遺物。城市的布局風格帶有漢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渾人的特點。赴伏俟城遊覽時可經過迷人的青海湖,綠草如茵的天然草場,峻峭雄美的柏香山,遊覽其間會令遊人大飽眼福,流連忘返。
城內有通街。古城外周曾有長方形的外廓,現僅有南牆外廓,長約1400多米,其高度僅隆起地表。其餘三面外廓均遭河水沖刷而被破壞。
在城內的中軸線兩側,有幾組建築遺蹟仍然隱約可見。城內偏西處有一長、寬各約70米的小方城,城外尚有用礫石築成的外郭。外郭的北牆已被河水沖毀,完整的南牆長達1400米。這種城內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軸線為基礎的建築布局,反映了漢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點,又頗具民族風格,體現了吐谷渾文化的多元性。

遺址文化

吐谷渾是慕容鮮卑的一支,最初活動於中國東北地區。西晉永嘉時,其首領吐谷渾率眾徙於隴右袍罕(今甘肅臨夏)甘松地帶,進而占領四零以西(今青海湖以西),西極白蘭(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以南)數千里,並以吐谷渾為氏,成為部落的名稱。其活動範圍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帶,而靠近東部農業地帶、自然條件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東部是其重要的根據地,很多重要的軍事活動都在這一帶進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渾的歷史上有一位傑的首領阿才。他不僅開疆拓土“兼併氐羌數千里,號為強國”,而且同時與中原地區南北對峙的兩方政權睦鄰修好,求得安定的外部條件,使吐谷渾休養生息,得到生存和發展。在臨終前,他還留下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佳話。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土族中被當作‘護法神箭’一直供奉著。這件事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意義上似乎可以說明,存在於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渾民族之間的微妙的歷史淵源關係。
到了吐谷渾首領夸呂時,國勢已經相當強盛。公元540年,“始稱可汗(王),都伏俟城。”隋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渾,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戰亂,烽火四起,隋王朝統治搖搖欲墜,沒有力量顧及邊疆,吐谷渾人又返回原根據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為王都。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滅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渾的王都所在地,前後至少有120年之久。
伏俟城東連西平(今青海西寧)、金城(今甘肅蘭州),南下可達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經在中西交通線上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況下,東西商旅往來多取道祁連山南,經青海西達南疆。這樣,伏俟城就成為這條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樞紐。吐谷渾人是善於做買賣的,他們的商隊經常出沒於益州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公元553年,由東魏(都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返回的一支擁有駝、騾600頭、人員240人的龐大商隊,一次就運回數以萬計的雜彩絲絹,當然他們去時也是滿載各種貨物的。史稱吐谷渾人曾得波斯良馬,反映他們和波斯也有貿易往來。1956年在西寧隍廟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薩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時的銀幣,就足以說明吐谷渾人控制的這條東西貿易通道在當時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渾人選定伏俟城作為王都,與為了更好地控制這條交通孔道恐怕不無關係。

歷史評價

伏俟城遺址形制特殊,地理位置重要,它對研究吐谷渾族與中原漢族的文化聯繫及吐谷渾族的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交通指南

青藏鐵路、青新公路這兩條交通大動脈,呈平行狀態,從海西境內的南部通過,又有省級德都公路把青新公路和遙遙相對的青藏公路聯結起來。海西東與省會西寧市、西與格爾木市由鐵路和公路兩條運輸線路連結,南與都蘭縣、北與敦煌市,西北與大柴旦鎮、冷湖鎮、花土溝鎮、茫崖鎮出公路連線,基本上形成了青海至西藏、青海至新疆、青海至河西走廊交通網路上一個交通樞紐。海西經濟是交通通道型經濟,是隨交通事業的興旺發達而繁榮起來的,其進一步發展也維繫在交通事業上,這是海西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
以青藏、青新兩條大動脈為樞紐,海西的交通將進一步向南、向東、向西延伸,形成四通八達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路;而且隨著青藏鐵路的改造,青新公路等級的提高,大動脈的運輸能力將有較大的增長,這一切都為通道型經濟的進一步大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相關景點

原子城──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建於1958年,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於此,故稱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役,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西海鎮,現為海北州政府所在地。原子城依然保留眾多的實物紀念地,向人們展示了我國人民在非常困難時期,艱苦創業的歷程,它是一巨大的精神財富,亦是對全國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三角城遺址──西海郡
西海郡位於海晏縣城西1公里的城村,建於西漢末年,是王莽執政時為達到“四海”統一而設。城呈長方形,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牆殘高4米,至今城址保存完整,四門尚隱約可見,觀城廊為三角形,為世之古城絕妙之處,使人感到古人意圖難以揣測。
三角城是漢代重鎮,亦是通西域諸國的重要控制點,是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三角城內出土的有西漢和王莽時期的五銖錢、貨幣、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錢幣以及東漢時期的《西海定定元興元年作當》。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洛賓傳說
西部歌王王洛賓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歌頌青海湖畔的金銀灘草原,為這篇美麗的土地增添了浪漫的情調。
龍羊峽水電站
黃河上游的第一座龍頭大型水電站,它曾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壩及最大的單機容量而稱著於世。已成為青海湖景區的一個主要景點。“龍羊”為藏語懸崖深谷的譯音,峽谷長40公里,兩岸高150米。1976年開始施工,攔河壩高178米,總庫容247億立方米,總裝機128萬千瓦,控制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
尕海古城遺址
尕海古城位於海晏縣甘子河鄉尕海村,周圍是豐茂的湖濱草原,地處海晏通往剛察的必經之路。城東西長435米,南北寬436米,呈正方形。城牆寬12米、高4.8米,夯土築,夯土層厚6厘米,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寬約7米,城內南高北低,東北部為一平坦的廣場,西南部較高,為原來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漢代的五銖錢、灰色陶片、殘銅鏡等。此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佛寺寺院
白佛寺寺院位於青海湖北岸的同寶山下,是環青海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距海晏縣城29公里,寺院三面環山,南望青海湖,四周水草肥美,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院前八大如意塔拔地而起,蔚為壯觀。
寺院依山而建,庭院樓閣,高低錯落,碧瓦宮牆,挑角飛檐。佛堂建築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晨鐘暮鼓更顯寺院肅穆,寺內藏有文《甘珠爾》大藏經全套;小經堂藏有鎏金銅質獅子一對,大象一隻,神態栩栩如生。站在小經堂坐落處,極目遠眺,那浩瀚的青海湖仿佛就在腳下,萬頃碧波,水天一色。
西漢虎符石匱
石虎出土於三角城遺址,身長1.5米,高0.5米,背寬0.6米,俯臥在長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狀,雙目前視,栩栩如生,似有一躍而起的神態,具有漢人石雕渾厚古樸的風格,雕刻紋路清晰,神情生動,實為稀世珍品。石匱出土於1986年,位於石虎石座之下,長1.39米,寬1.7米,高0.92米。虎符石匱正面和底部雕刻著“西海郡虎符石匱,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22個篆體字,虎符石匱是王莽企圖靠陰謀詭計,假託天命,大造輿論,奪取西漢政權的產物。屬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舍布齊岩畫
位於剛察縣石莆灘舍布齊溝的山頂上,東距青海湖8公里,此處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岩畫石質為千枚岩。畫面向東,高2.8米,寬3.4米,共33幅,有狗、牛、鷹、狩獵圖等。線條粗獷豪放,形象古樸生動,造型、打制皆精,岩畫的年代上限吐蕃時代,下限為晚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堡城
位於湟源縣藥水峽東面的哈拉庫圖附近。東距湟源縣城約20多公里,西距日月山10多公里,在青海古代歷史上,它是一個十分險要的戰略要塞。
石堡城背靠華石山,面臨藥水河,坐落在一座褐紅色的懸崖峭壁上面,從老遠就能看到它那虎虎雄姿。石城正面崖壁十分陡峭,兩側山巒逶迤多姿,看上去,有的如蒼鷹展翅,有的似氂牛雄峙,有的像狂犬吠日,真是險絕峻極,令人生畏。
石堡城相傳為隋文帝時所修。由於它地處交通要衝,地理形勢十分險要,是當時設定屯兵的重要軍事據點。隋代名將、長安詩人史萬歲曾專門寫過一首《石城山》詩:“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界天白嶺勝金湯,鎮壓西南天半壁”。據史書記載,自隋唐以來,在石堡城下,曾發生過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戰鬥。其中最殘酷,最激烈的莫過於唐代天寶年間的唐蕃之戰。當時,唐王朝的軍隊為了攻占被吐蕃扼守的石堡城,曾使數萬人死於城下,石堡城始終未能攻下。後來,隴石節度使哥舒翰採取深夜偷襲的辦法,才將它攻了下來。哥舒翰因此而威名大震。《新唐書·玄宗本紀》中有“天寶八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拔之”的記載。唐王朝為了表彰哥舒翰,封他為“西平郡王”。邊塞詩人高適等人還寫過不少吟“哥大夫”的詩篇,稱讚他為唐王朝立下的功勞。不過,詩人李白卻對哥舒翰夜襲石堡、大肆屠殺、換取紫袍的行為很有些不以為然。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曾這樣吟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表示對他的輕蔑。
石堡城,原來是一個不很大的三角形方台,正面長約百餘米,兩側寬約90米,面積約5千多平方米,堡內可容納上千人駐守。城堡沿著三面斷崖依形就勢壘建而成,城牆是用長條形巨石堆砌起來的,非常堅固。離大方台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小方台,中間也是一條山脊小徑。人們稱之為“萬人台”,又有人稱為“萬人坑”。
佛海寺
佛海寺又稱新寺,位於白佛寺北約100米處,寺院建築氣勢雄偉。寺內收藏有金粉書寫的《丹珠爾》大藏經等經典,並保存有十三世達賴和藏王達扎贈賜的紅檀木鑲銀金剛佛像、千佛像、銀質千佛像等。
哈龍巖畫
位於吉爾孟鄉政府西北18公里處的哈龍溝,岩畫刻在溝中兩座海拔約3500米處的南部花崗岩石壁上,兩壁相距300米,刻有牛、羊、鹿、野豬、駱駝等動物形象,在陽光照射下,圖像若隱若現,富有神秘感,現仍有人在此祭祀。初步考證為羌族和吐谷渾人所作(其年代早於中外聞名的內蒙陰山岩畫)。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祭海台
位於泉吉鄉西南8公里湖北岸處。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平叛時,在青海湖邊與青海蒙古族首領羅卜丹津叛兵交鋒,由於叛軍早有提防,逃往南疆。清兵兩天兩夜未休息,喝不上水,吃不上飯,人困馬乏,口乾舌燥。在饑渴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朝廷大將岳鐘琪便令三軍朝西海跪拜,求海神顯靈,賜水救命。果然,在幾處窪地挖出了泉水。後來岳鐘琪回到京城,向皇帝復命,求萬歲賜封海神顯靈賜水,拯救三軍性命。皇帝聽後大喜,詔封“靈顯宣威青海湖”御賜神位,並詔於每年秋八月定期祭海,不得有誤,從此便開始正式祭海,一直延續後世。
剛察大寺
位於縣城北25公里處,地處伊烏河上游與恩乃水匯合處及德日冷寶山、德欽文桑山之間,是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建於1915年,寺院依山而建,庭院樓閣,高低錯落,碧瓦宮牆,挑角飛檐,為剛察縣久負盛大名的大寺之一,還是全縣的宗教活動中心。佛堂建築金碧輝煌,佛殿內珍藏頗多,雕塑、壁畫、絨繡俱全。大經堂殿脊圖騰塑像20餘尊。寺院東西兩側建有3座潔白的舍利靈塔。大寺在青海湖地區負有盛名。
沙陀寺
位於剛察縣泉吉鄉年乃索麻村境內,地處青海湖鳥島旅遊區,依山傍水。距縣城62公里。始建於1665年。1653年(清順治十年),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召進京晉見順治皇帝,受封誥返歸西藏,途經此地,為祈禱海神護佑,舉行佛事活動,贈給當地民眾高五寸的四臂觀音佛像一尊。從此,該地區成為佛教聖地,吸引無數教徒到此煨桑朝拜。寺院也開始修建,並不斷擴大規模。該寺占地375畝,集藏漢建築藝術於一體,雕樑畫棟,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在青海湖風光的襯托下,顯得頗為壯觀。寺內藏經400餘部,大小佛雕銅佛40餘尊,各種法器1240餘件。是環湖地區影響較大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
西王母傳說
西王母起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境內。《漢書·地理志·王莽傳》中說:“臨羌(今西寧多巴、鎮海一帶)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青海湖)鹽池”、“西王母石室在青海之東,湟與河二水之間”,按現在疆域當地海晏縣的輝特旗附近。亦說:“西漢的王莽吹捧其姑母王改君,說她為帝室卓有功勞,現在又受命之任,臨朝執政,得到西王母的神符和神明降下祥瑞的保佑,禾長丈余,甘露從天降,醴泉自地生,這神明降下的祥瑞就出現在西王母國,即他騙得的羌人的西海之地西海郡”。“又據《元和郡志》卷三十九載(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獻魚鹽之地內屬,漢遂得西王母室,以為西海郡,理龍夷城。即今河沅軍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可見西王母的故鄉在今海晏縣三角城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