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

伍連德

伍連德,馬來西亞華僑,公共衛生學家,醫學博士,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

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並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該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軍醫院;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

他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誌》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連德
  • 外文名:WULIEN-TEH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英屬海峽殖民地(馬來亞)檳榔嶼
  • 出生日期:公元1879年3月10日
  • 逝世日期:公元1960年1月21日
  • 職業:公共衛生學家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
  • 主要成就: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
    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
    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
  • 代表作品:《中華醫學雜誌》
  • 祖籍:廣東新寧(今台山縣)
  • :星聯
人物簡歷,生平概況,主要論著,人物事跡,控制肺鼠疫,收回檢疫主權,創建醫學會,學術國際交流,愛國主義思想,紀念活動,人物故居,所獲榮譽,

人物簡歷

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今馬來西亞的一個州)。1896―1899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
伍連德雕像伍連德雕像
1899―1902年考入聖瑪麗醫院實習。
1902―1903年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實習、研究。後返回原馬來亞,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
1904年在馬來亞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
1907年應邀赴英國倫敦參加由神學博士文英蘭主持的禁鴉片煙會議。後接受清政府邀聘回國任教,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
1910年12月東北發生鼠疫大流行,清政府任命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到哈爾濱進行調查、防治。
1911年4月出席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任會議主席。
1912年在哈爾濱籌建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及附屬醫院。
1915年建立中華醫學會,任書記併兼任《中華醫學雜誌》總編輯。
1916年任黎元洪總統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當選為中華醫學會會長,併兼任公共衛生部委員。
1918年任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處長、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院長。
1919年1月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哈爾濱流行霍亂,伍連德利用防疫醫院收治2000餘名病人。
1920年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學校衛生和公共衛生。
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醫院。
1923―1924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上海聖約翰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名譽醫學博士學位、蘇聯科學院名譽院士及蘇聯微生物學會外國會員。
伍連德伍連德
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任第一任校長。
1927年國際聯盟衛生處聘伍連德為該處中國委員,並授予鼠疫專家稱號。出席國際聯盟在印度召開的第七次遠東熱帶病學會,被選為副主席。
1930年任上海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技監,兼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
1931年代表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劉瑞恆署長出席國際聯盟衛生會議。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屆檢疫學術研究會。
1937年4月任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會長。八一三事變,舉家重返馬來西亞,定居怡保市,開設私人診所。
1960年1月21日病逝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享年82歲。

生平概況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新寧(今台山縣)。其父伍祺學系開設金店的僑商。伍連德於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亞北部的檳榔嶼(今馬來西亞的一個州,比愛因斯坦大4天)。他7歲考入當地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學習成績優異。1896年,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醫。他勤奮刻苦,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並多次獲獎金和獎章。1899年6月,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入該院聽課和實習三年,成為該院的第一個中國實習生。1902年,取得劍橋大學醫學士學位,得到了母校資助的研究獎金,每年150英鎊。他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他曾得到英國生理學家兼醫史學家福斯特、腦神經生理學家謝林頓、生理學家阿勒布特和戴爾、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俄國動物學家兼細菌學家麥奇尼訶夫等著名學者的指導。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接受了意曼紐學院所頒給的研究生獎學金,到新成立的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了一年的瘧疾腳氣病的研究工作。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他主張男子剪髮辮,提倡女子教育,鼓勵少年男女開展體育運動及創辦文學會等。
伍連德1922年伍連德1922年
1907年,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不久被派赴倫敦、柏林考察軍事醫學。伍連德由於早年缺少學習中文的機會,回國後深感不便,到天津上任伊始即聘請教師學習中文,很快就學會了用國語講課。他在與梁啓超辜鴻銘嚴復胡適等人的交往中,對中國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加深了對祖國歷史的認識,並蒐集了不少古文物。

主要論著

1伍連德.醫學之取締及挽救商榷書,中華醫學雜誌,1915,1(1):8―12.
2伍連德.論中國當籌防病之法及實行衛生之方.中華醫學雜誌,1915,1(1):13-23.
3伍連德.陸海軍參用中西醫論.中華醫學雜誌,1916,2(1):1―3.
4伍連德.傳染病之預防.中華醫學雜誌,1916,2(2):9―12.
5伍連德.尊重醫德芻言.中華醫學雜誌,1916,2(3):14―15
6伍連德,鼠疫之流行及御防總論,中華醫學雜誌,1929,15(3):217―250.
7伍連德.中國公共衛生之經費問題.中華醫學雜誌,1929,15(4):351354.
8伍連德(徐民謀節譯).伍連德自傳.新加坡:南洋學會,1960.

人物事跡

控制肺鼠疫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東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達39679人,占當時兩省人口的1.7%,哈爾濱一帶尤為嚴重。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均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挾。迫於形勢,經外務部施肇基推薦,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長。當時他年僅31歲,但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堪當重任。他不避艱險,深入疫區調查研究,追索流行經路,並採取了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多種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連德以其豐富的學識,嚴格按科學辦事的精神與卓越的組織才能,受到政府的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讚賞。在當時疫情嚴重的局勢下,不到4個月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清政府為表彰其功績,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一時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控制肺鼠疫控制肺鼠疫
1911年4月,在奉天(今瀋陽)召開了有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墨西哥和中國11個國家醫學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伍連德當選為主席。會上,他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這次防治鼠疫的經驗,與會的各國專家交流了各國的研究成果。會後,伍連德被中國政府委任為外交部醫官,同時仍保留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職位。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該處隸屬外交部,伍連德任處長兼總醫官。他奔走海關、遊說當局,籌集資金充實設備,敦聘專家,銳意經營,使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為當時頗具規模與實力的研究機構。該處主要技術人員多為早年留學國外的南方人,並聘有德國、奧地利、俄國醫學專家參與工作。伍連德在哈爾濱、滿洲里齊齊哈爾拉哈蘇蘇設立了四所直轄醫院,平時應診,疫時防治。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設中央防疫處,伍連德任處長。一向被忽略的防疫工作,至此被作為國家的一項事業而重視起來。
1919年,哈爾濱流行霍亂,當時有13.5萬人口的城市,死亡4808人。伍連德利用直轄醫院收治了近2000名霍亂病人。1920年,東北再次鼠疫大流行,伍連德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但仍死亡萬人左右。1926年,全國霍亂大流行時,伍連德領導東北的防疫機構人員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

收回檢疫主權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與海關主權一併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由外籍醫生擔任檢疫醫官,為外國人服務。辛亥革命後在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伍連德多次呼籲“自己辦檢疫”,並以其領導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屬下陸路與海港檢疫所的技術業務為基礎,向有關當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的主張。1923年前後,伍連德派鄧松年、史緯華醫師赴安東(今丹東)檢疫所,派李大白醫師赴滿洲里檢疫所,主持陸路檢疫工作,這些均為中國收回檢疫主權之前奏。 1924年,泛太平洋保存食品會議在檀香山舉行時,伍連德力陳海港檢疫改革之必要。1926年,伍連德再次倡導檢疫主權應歸屬中國政府衛生署,由中國人擔任檢疫醫官的主張。1929年12月,國際聯盟衛生處派調查團來華調查檢疫,中國伍連德、金寶善蔡鴻三位博士參加該團。伍連德等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交收回檢疫主權的書面報告,經交涉與該團達成協定。隨後,國民政府衛生署派伍連德負責收回檢疫主權事宜。
伍連德伍連德
193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直屬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管轄,伍連德任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監督,接管了外國控制的海港檢疫機構,為中國衛生事業開拓了新的境界。上海為中國對外貿易樞紐與首要通商口岸,為此,成立了上海海港檢疫所,並由伍連德兼任所長。
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成立之後,陸續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的檢疫機構。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統一號令、開展業務,與伍連德堅持不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創建醫學會

早在1910年,伍連德即曾在報上登啟事倡導組織醫會1914年4月,顏福慶、鳳*賓、伍連德等7人聯名發起組織醫學會1915年2月,伍連德、顏福慶等21人在上海集會宣告中華醫學會成立,並選舉顏福慶為首屆會長,伍連德為記。伍連德還受命負責創刊《中華醫學雜誌》,並任總編輯1916助年2月在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大會上,伍連德建議會議用國語。此次大會他被選為會長,並連任了兩屆。在此期間他盡力發展會員並促進醫學學術活動。1937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成立,伍連德任首屆會長,該會成為中華醫學會最早成立的12個分科學會之一。1933年,他還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了中國防癆協會,伍連德任常務理事。 1916年,伍連德被委任為北洋政府黎元洪總統的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鑒於北京較完善的醫院皆為外國人所設,伍連德倡議自行建設中央醫院,獲得政府同意,除財政部撥款外,大部經費由募集得來。院址選在阜成市場(位於白塔寺東側)於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開院,命名為北京中央醫院。伍連德為第一任院長,工作了四年。該院院址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人民醫院分院。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
伍連德先後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處,總計床位2387張。除上述北京中央醫院外,主要的還有:1912年在東北各地建立的防疫醫院;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建立的東北陸軍醫院;1930年以後在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下設的各口岸建立的檢疫醫院等。
20世紀初的東北,由於各種傳染病的威脅,迫切需要大量的西醫師。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醫官林家瑞提出辦醫學校的建議。伍連德接受這一建議遂利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所屬濱江醫院的臨床設備和技術力量,邀聘了在哈爾濱的名醫,並獲得東三省特別區長官公署及哈爾濱海關等的資助,於1926年9月8日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伍連德為第一任校長。這是中國東北邊陲最早由中國人自辦的醫學校,以後發展為哈爾濱醫科大學。

學術國際交流

伍連德的學術論著頗豐,曾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論及公共衛生、傳染病流行病、醫學教育、醫藥管理、海港檢疫、中西醫問題等方面。他重視防疫工作,力促發展現代醫學,但認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衛生制度。他為本世紀國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伍連德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11年出席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並任主席;1912年出席在倫敦召開的國際醫學大會;1912年末出席海牙第二屆麻醉藥會議;1916年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國際醫學聯合會第三屆會議,任主席,並連任兩屆;1924年出席在檀香山召開的泛太平洋保存食品會議;1927年應國際聯盟衛生處邀請,視察20多個國家,並代表中國出席國際聯盟在印度召開的第七次遠東熱帶病學會,並被選為副主席,國際聯盟衛生處聘任伍連德為該處中國委員,並授予鼠疫專家稱號;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派伍連德代表署長劉瑞恆出席國際聯盟衛生會議,會上,他提出了中國三年衛生計畫。
國際交流國際交流

愛國主義思想

伍連德出生在國外,接受的是外國的教育,但他有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思想。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在哈爾濱一次民眾抗議集會上,工人張泰沉痛講演,刺腹血書“誓死報國”。伍連德深受感動,當即將其收容在他領導的濱江醫院親自救治。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1925年,哈爾濱市民眾聲援上海“五卅”慘案受難同胞,組織募捐義演,伍連德作為社會名流應邀登台表演贊助,獲得盛譽。在愛國民主運動推動下,伍連德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並促其實現。
1916年前後,伍連德讀到美國醫史學家加里森所著《醫學史》,全書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介紹尚不足一頁,且有謬誤。他致函作者質詢,復函說,既然中國醫學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為何中國人自己不向人們宣傳介紹?伍連德震動很大,深感必須研究中國醫學史,並將中國在醫學方面歷代的發明創造向中外廣為介紹。於是他與王吉民合作以英文寫成《中國醫史》。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1923年,伍連德作為第一次中日交換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東京各帝國大學講學。他還曾任東方事業上海委員會委員、禁菸委員會委員、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技監、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長、編輯館細菌免疫學名詞審查委員等職務。1931年九一八事變,伍連德不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由哈爾濱赴大連途中被日軍誣為間諜在瀋陽拘留,後經英國領事斡旋保釋南下赴滬。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踐踏我大片國土,伍連德被迫離開上海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舉家返回馬來亞,定居怡保市,並開設私人診所。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
伍連德於檳榔嶼逝世伍連德於檳榔嶼逝世
伍連德是中國防疫、檢疫事業的先驅,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由於他知識廣博、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防疫、檢疫、興辦醫院和醫學教育,創建中華醫學會,促進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各項業績中都閃耀著炎黃子孫的赤誠。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紀念活動

《國士無雙伍連德》
2007年04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伍連德講堂”隆重舉行了紀念伍連德誕辰128周年、歸國100周年儀式暨《國士無雙伍連德》首發式活動。此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出生於馬來西亞,著名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從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間,他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在1910年東北大鼠疫中,他作為清政府的全權總醫官,率領東三省防疫人員,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徹底消滅了這場百年不遇的烈性傳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建人之一和第二、三任會長,他主持創辦了20多所醫院或醫學院校,力主收回港口衛生檢疫權。梁啓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歷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伍連德也是福建的驕傲,他的夫人是福建愛國僑領黃乃裳的女兒,他與前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是連襟。伍連德的6位舅舅都先後到福建船政堂學習,並參加了清朝海軍。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成立於1931年的廈門海港檢疫所,是當時國內除上海檢疫所外的第二大檢疫所,伍連德經常親臨悉心指導。
伍連德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國士無雙伍連德》,也飽含著福建對伍連德先生的特殊感情。《國士無雙伍連德》,是國內第一本伍連德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作序。作者王哲是一位以宣傳伍連德事跡為自己歷史使命的旅美醫學博士。

人物故居

伍連德故居位於北京東堂子胡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六條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單北大街與朝陽門南小街,長700多米,胡同南側與協和胡同相通。 明代,稱“堂子胡同”(舊時蘇滬方言稱妓院為“堂子”);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將此“堂子胡同”改稱“東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稱“西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後復稱“東堂子胡同”。
伍連德博士和太太伍連德博士和太太
胡同內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現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天咫偶聞》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東堂子胡同,故大學士賽尚阿第也。”院內原有一聯:有山有水有竹,宜風宜雨宜晴。賽尚阿,字鶴汀,正藍旗蒙古人,阿魯特氏,是當代國學大師啟功的外高祖父。賽尚阿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人,曾任內閣學士、理藩院尚書,又被授予過頭等侍衛,最後官至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鹹豐元年(1851年),因在與太平軍作戰中連連失利被治罪,其宅第亦被籍沒。鹹豐四年,賽尚阿的宅第被改為鐵錢局公社;鹹豐十一年,鐵錢局公社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順天府志》載:“此次總理衙門義取簡易……擬僅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 東堂子胡同4號,舊時的門牌是東堂子胡同55號,在胡同東口南側,占地一畝五分九厘(約1049平方米),有房屋67間,主體建築為一棟三層西洋式樓房。樓房為磚混結構,紅磚砌成的牆體與紅色瓦楞鐵屋面構成樓房的主色調;具有典型法國建築風格的“孟薩屋頂”①既浪漫又典雅。 據說,樓房南面原有一個漂亮的花園,樓房與花園均出自清末留法建築設計師華南圭的手筆,而且是華南圭的代表作品。 1912年,中國現代醫學奠基人之一伍連德博士購買了東堂子胡同55號;1960年,伍連德辭世後,根據其遺願將東堂子胡同55號捐獻給中華醫學會。 至今,這棟樓房還原樣保存著,只是年久失修而已。禮露先生在《朝霞映照著伍連德故居》一文中頗為動情地寫道:“21世紀的朝霞輝映著百年老屋——在這散發著濃重古都氣息的土地上,一如剛剛過去的風雨歲月,她依然沉靜安詳,依然美麗端莊,寵辱不驚,不卑不亢,在都市的喧囂中兀自默默佇立著,透著高貴與孤傲……” 應該說,東堂子胡同4號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從名人故居的方面考慮,還是從建築風格的角度觀察,絕對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絕對具有文物保留的價值。

所獲榮譽

伍連德: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開了部分諾貝爾獎候選人資料。人們可以查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情況。獲得提名的科學家中只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Lien-Teh Wu)。
諾貝爾基金會規定,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凡作為候選人的科學家,名字都不對外公開,並設定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出現的各種傳聞,如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云雲,其真實性必須等50年後才能得到印證。
伍連德博士的諾獎推薦人William W Cadbury(漢名“嘉惠霖”),是當時在華著名美國醫生、廣州博濟醫院院長和嶺南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費城人,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1909年來到中國,曾在中國工作近40年。他著有《博濟醫院百年史》,該書是研究中國現代醫史及近代中外醫學交流史重要的參考文獻.
伍連德的諾獎評價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1881-1977),中譯“韓森”。在瑞典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界有著很高的地位。曾於1942-1946年擔任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評審主席。他著有《病理學史》(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diseases),其中一句名言“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被廣為引用。
他給伍連德的諾獎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及發現旱獺(土撥鼠)於其傳播中的作用)。
通過抗疫實踐和“疫的研究”(伍連德英文自傳中有此專題),伍連德博士提出和確立了“肺鼠疫”學說(著有《肺鼠疫論述》,1926年,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印行,英文版)。在他帶領和組織下,依據科學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確認了野生嚙齒類動物如蒙古旱獺為疫菌宿主;通過臨床實踐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學實驗發現和確認了肺鼠疫“呼吸”和“飛沫”的傳播方式,並對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追蹤調查,提出見解。他於肺鼠疫方面的實踐和研究,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流行病科學理論,為公共衛生學,檢疫學、防疫學、疾病社會學等諸多相關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伍連德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候選人提名。
1983年由國際著名流行病學家J.M. Last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伍連德是惟一被列入的華人科學家,當是對他在人類醫學科學領域傑出成就的有力肯定。伍連德因他的科學抗疫實踐和對疫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於1927年獲得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今W.H.O前身)授予“鼠疫專家”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