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守陽

伍守陽

伍守陽 (1574—約1644),原名陽,字端陽,自號“沖虛子”。江西南昌縣人,龍門派第八代弟子,為明代後期著名內丹家,內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伍氏主要著作為《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清代以後伍氏一脈以“伍柳派”名世。 本為儒生,兼通佛學。曾得曹還陽“仙佛合宗全旨”,又師李泥丸,趙真嵩王常月,成為清朝初年龍門派的中堅人物。曾隱居王屋山,後傳授內丹術給柳華陽。曾遍考仙聖之書,人稱其“由儒悟道、因道證果”,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

基本介紹

  • 本名:伍守陽
  • 字號:字端陽
    自號“沖虛子”
  • 出生地:江西南昌縣人
  • 出生時間:1644
  • 主要作品:《天仙正理》
簡歷,生命觀,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觀,神炁相依的性命觀,性命雙修的生命修持觀,重五倫之德的生命倫理價值觀,五柳仙蹤出處,伍柳派主張,伍柳派特點,伍柳二人年表,主要著作,

簡歷

幼年孤貧力學,精求性理,明曉佛家三昧真諦。後因特殊機緣,得以師事全真教龍門派高道曹還陽、李泥丸、王昆陽,苦志修持二十年,得道成真。明朝晚期,先佛後道的全真派道士伍守陽,因談吐不凡,道行卓著,而得皇室敬重,被當時的萬曆皇帝封為吉王國師、維摩大夫、季子三教逸民。明熹宗天啟元年,在皇家貴族的支持下,伍守陽在京都白雲觀主持刊行《道藏》。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得以匯集流行並保存傳揚。
明天啟二年(1622年),伍守陽撰成《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金丹要訣》等書,爾後不久隱跡而去。至清朝中葉復出,傳柳華陽後不知所蹤。
柳氏字守廬,與其師伍守陽同屬江西南昌人,本出身書香門弟,原系儒生,後投皖水雙蓮寺為僧。一次在山中偶遇伍守陽,傳以丹道之法,遂獲守陽之秘法,經苦志參悟,而享高壽,並著《金仙證論》一書。

生命觀

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觀

道教內丹各派都主張人是由道所化生的,道是憑藉炁來化生人的。伍守陽繼承了這一觀點,也認為人是由道所化生的。他說:“夫所謂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於化生,謂之精、炁、神化而為人之身,故精、炁、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得生之理者,一陰一陽為一性一命,二者全而為人也。何以謂陰陽性命?當未有天地、未有人身先,總屬虛無,如《易》所謂‘無極而太極’時也。無中恍惚若有一炁,是名道炁,亦名先天炁。此炁久靜而一漸動而分陽,而浮為天,比如人之有性也;陰而沉為地,比如人之有命也。陽動極而靜,陰靜極而動。陰陽相交之氣而遂生人。則人之所得為生者,有陰陽二炁之全,有立性立命之理,故曰:‘人身一小天地’者也。”這就是說道之用於化生人就是精、炁、神化生而為人之身;人之陰陽性命由道所化生,所以人身是一“小天地”,天人同構。又說:“道在無極且無形無數,乃生有形有數之一,太極也。一而生二,陰陽也。二而生三,精炁神也。三而生萬,變化無窮。”這裡伍氏把老子《道德經》的宇宙生成論與理學的宇宙生成論相結合來論證人所以得生之理。
伍守陽認為,生身成人之道歷經三次變化。如他說:
稟此陰陽二炁順行隨其自然之變化而生人……是以三次變化而人道全,人道者,生身成人之道也……順行人道之三變者,言一變之關自無炁而為一炁也。父母二炁初合一於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此時母胞胎中無呼吸元神。及長似形,胎之長似有人形,微有氣,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氣將判未判之時,及已成呼吸而隨母呼吸,則神炁已判。而未圓滿之時,胎之十月未滿。但已判為二即是後天。此之二,非離一而為二,是一之顯然似有二之理。二尚精微而未成粗跡。從此以漸長胎之時。斯時也,始欲立心立腎,胎中漸生五臟,漸分立心腎之形。而欲立性命矣。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腎,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於臍。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離於心;炁即命,是腎中本有,固不離於腎。及至手足舉動翻身而口亦有啼聲者,十月足矣。則神氣在胎中已全,此二變之關。一言分為二也。出胎時先天之炁仍在臍,後天之氣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與臍相連貫。先天之神仍在心,發而馳逐為情慾。由是炁神雖二,總同心之動靜為循環……年至十六歲,神識全,精氣盛矣。到此則三變之關在焉。或有時而氣透陽關,命根元炁之動於中,未有不發散馳於外者。故到陽關亦見常行之處,謂之熟境。則情慾之神亦到陽關,神有通天徹底之能,亦有知內知外之能。內外總攝於一神。內有動,神也知;外有動,神也知。馳於知外,世人多墮於世事。神氣相合則順行為生人之本。此炁化精時也。謂之三變者如此。
這就是說人道順生的三次變化為:一次變化是指父母初交,二炁合為一炁而成胎。此時只有先天一炁,沒有神與炁的區分;因為這時母胞胎中無呼吸元神。二次變化是指胎完十月,有炁為命,有神為性,而出胎。三次變化是指出生後長至十六歲,識神全,精炁盛,時而炁透陽關,情慾之神亦到陽關,炁動於中,神馳於外,炁化為精。這也就是道化生人,即神、炁、精化而為人之身的具體過程———人道順生的全過程。顯然,伍氏關於人道的三次變化,是對《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的內丹學詮釋。

神炁相依的性命觀

與以前南北宗丹家一樣,伍守陽認為,神即是性,命即是炁;神藏在心,炁藏在腎。如他說:
有心,即其有性之元;有腎,即其有命之元。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於臍。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固不離於心;炁即命,是腎中本有,固不離於腎。
伍守陽指出,神即元神、元性,元神屬陰;炁即元炁,元炁屬陽。仙道以元神、元炁二者雙修而成,故說性命雙修。因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神、一炁,即是一陰、一陽”,所以說修道就是性命雙修。修仙者必用精、炁、神三寶;此處只說神炁二者,因為元精在炁中,元精與炁本是一。
元炁是超劫之本,是金丹之母。如他說:“炁者,先天炁,即腎中真陽之精也。人從此炁以得生,亦修此炁而長生,唯用修而得長其生,故稱修命。”意謂元炁是人得生和長生之本。元神是鍊金丹之主人。如他說:“神者,元神,即元性,為鍊金丹之主人。”又說:“元神本性,主宰乎性命而雙修。始也欲了命為長生超劫之基,則以性而配命為修,固雙修之一機。終也欲了性為長生起劫運之性,則以長生之命配性而為修,亦此雙修之一機也。”意謂了命時,以性而配命為修;了性時,以命配性而為修。可見,炁依神則能化炁,神依炁則能化神;元神是有性之根,元炁是有命之蒂。守陽還指出,己(真我)、真性、真意是元神之別名,實質只是心中之一靈性。如他說:“己者,即我靜中之真性,動中之真意,為元神之別名也。己與性、意、元神,名雖四者,實只心中之一性也。”
雖然命依性而了命,性依命而了性;但性功、命功又都離不開心功。如他說:“煉精化炁以心主宰乎其化,煉炁化神亦心證成其化,此有心之運化轉移,固不外於心,及煉神還虛,得虛靈獨耀,非執著幻妄為虛空者,實無心之妙用也。亦不外於心,正三界為心之說也。”
伍守陽認為,“平日淫、殺、盜、妄心、貪心、善心、噁心、欺心等,皆是變幻”。這些平常心使元神變為識神,元炁、元精化為後天之精。不僅如此,人心還常常遮蔽元神真性,使人流浪生死。如他說:“若夫人心,則戾其虛空之性體,沖沖不安,流浪生死,無有出期。”伍守陽指出,最初還虛就在於對境無心。對境無心就是指見天地、山川、人我、昆蟲草木,不起一念。如他說:
還虛之功,唯在對境無心而已。於是見天地,無天地之形也。見山川,無山川之跡也。見人我,無人我之相也。見昆蟲草木,無昆蟲草木之影也。萬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不染一塵。此即本來之性體完全處也。
如是還虛,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頓證最上一乘,不必修煉己之漸法。
伍守陽還認為,儒、釋、道都是關於性命之學。但三教言性命之詳略是不同。儒學為入世法,言性命,其詞微。五經之首《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弟子顏回而下無能窺其奧,直到子思始揭“天命之謂性”於《中庸》之首章。後世門人皆認為孔子罕言命,以為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佛學為出世法,言性不言命;言性其詞密。菩薩之下無能得其解。故佛教徒皆說見性成佛,而“命學”為絕傳。道教卻與儒釋不同,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所以說,儒教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佛教之言性命,以性為形,以命為影;道教之言性命,言其影,並言其形。
總言之,伍守陽認為性即是元神,命即是元炁。元神是鍊金丹之主人,元炁是長生之本。性功、命功都離不開心功。儒釋道實質上都是關於性命之學。

性命雙修的生命修持觀

伍守陽繼承了以往內丹學的丹道觀,也認為丹道是人道之逆。性命雙修,返還原初,則成仙佛。如他說:“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還初,使之長其生而不死之法。”又說:“稟此陰陽二炁順行隨其自然之變化而生人,逆而返還修自然之理,則成仙成佛。”這就是說人道逆而成仙道。既然人道順生有三次變化,仙道逆成也要經歷三次變化,即三關修煉。他說:“是以有三次變化而人道全,亦有三關修煉而仙道得。”又說:“修煉三關者,使精返為炁,炁煉為神,神還為虛。即是從三變返到二變,從二變返到一變,從一變轉到虛無之位,是位天仙矣。由此虛之而又虛,虛到無極,便是天仙升遷到極尊。”意思就是說,丹道之三關修煉,煉精化炁———使精返為炁,就是人道之三變返到二變;煉炁化———使炁煉為神,就是人道之二變返到一變;煉神還虛———使神還為虛,就是人道之一變轉到虛無。由此可見,就神、炁、精的分與合而言,人道與仙道存在著一順一逆的對應關係。此即所謂“順則成人,逆則成仙”。
關於煉精化炁之理,伍守陽說:“精化炁者,是初關時設為次第之名目也。以為精由炁化,則以炁之發動時不令化精而復全真炁。是即元炁而言化炁。元炁即無形之元精,不順去化有形。故曰精化炁也。若謂後天之有形質者,而可妄指為精。則有形質者。以形質為礙不能化炁,身中虛靈之處亦無安頓處,亦無通達處。凡借精化炁之言,指人以執信者,乃房術邪說之人。”意謂元炁即無形之元精,不順去化有形之精,故曰精化炁。後天之精因為有形質為礙不能化炁。若謂後天之有形質之淫精,而妄指為精,指人以執信,乃房術邪說。不過借精化炁之言,以淫樂為目的而已。於煉炁化神之理,伍守陽指出炁化神之理為:一是炁能點化陰神,培補神中之陽。陽神愈益陽明,而昏睡全無,謂之煉炁化神。二是以純陽已定之炁而助神,神亦定;漸漸地神炁俱大定而常定,炁至無,而神至純陽,寂為性,獨定獨覺。所以說,先若無此元炁助神,則神不能常覺常照。炁不合神,則神亦不能常覺常照,即神之能常覺常照,由於炁。炁神歸一,而為神通,此即所謂炁化神。
至於煉神還虛,實無神可煉,只是復歸真性而已;目的使初證神仙者不忘成就天仙。在三關修煉之前,有煉己之築基工夫。煉己就是制伏元神,不使之轉化成識神;即所謂明心見性。伍守陽主張性命雙修就是證自己本來面目,所以煉己實際上貫穿三關修煉之始終。如他說:
論煉己者,論其成始成終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來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別號也。凡所為採藥煉藥,基之築成於始者,皆由煉己。證本來面目之成於始者,即所以修性於始也。所為伏炁胎息、為脫胎出神,成還虛於終者,皆由煉己。證本來面目之成於終,即所以修性於終也。始終皆是本性而成。能復真性者,即仙也。非真性者,即非仙也。世之愚人,不知仙即是性,與佛即是性同,所以舉世談仙,而莫知所學,而亦莫有所成。但仙聖始言煉己者,以其有諸相對者,是性之用於世法、世念中,而逆回者言之也。終言煉神還虛者,是性之無相對者,獨還於虛無寂滅而言之也。其實只是一個性真而已。
綜上,先煉己,後循序修三關,人可以長生久視。也就是說,通過化炁、化神———性命雙修,人可返還先天而與道合一。

重五倫之德的生命倫理價值觀

伍守陽雖然主張成仙了道、超脫生死是人生最高價值之所在;但伍氏主張儒家倫理是仙道之基。修道之人在修仙道之前,必須先修“人道”———五倫之事。因為修道之人必於人道中先修純德,方如他說:“後來修士,必於人道中先修純德。人道中者,即五倫之事也。君當忠而忠,親當孝而孝,兄長當順而順,朋友當信而信,謂之純德。高真上聖皆言傳得其人身有功者,當傳於有德之人也。”“天所秘,是秘之不傳無德,以傳有德也。人與天相隔甚遠,人德合天,則與天為一矣。故傳與以如是德之不修以合天,則不能得傳也。”“天仙以如是秘法得證。仙於天,惟天之所知、所行者。而世間人何以知?人能修德合天,即是天人,則可得知如是。不修德以求合天,即是凡夫下鬼,終於不得知如是者,而已欲學道修仙者,先當自勉,修合天德。”可見,修儒家五倫之德是修仙道之前提;五倫之德即天德(仙德);修德合天,則與天為一,如此才可能得真傳。
因而仙師收徒的標準第一條,就是弟子及祖宗歷代積德循道。如伍守陽說:“若有道之師尋弟子,要弟子及祖宗歷代積德循道,謂之有根基。”他還指出當時世人學道無果的病根在於不修人道。他說:“世人不修仙德而妄求仙道,又不知果有真仙道之正理在,而求之,安得知而安及證。”
總而言之,伍守陽將儒家的“五倫”等道德修養作為修仙的必要前提,強調“人德合天”;這就把“五倫”等世俗道德納入到道教的宗教道德之內,增加了“五倫”等世俗道德的神聖性;也彰顯了伍守陽對五倫之德的生命倫理價值的高度重視。顯然,這也調和了出世與入世、道與儒之間的矛盾,擴大了道教的生存空間。

五柳仙蹤出處

伍守陽(伍沖虛)和柳華陽,都是江西人。伍守陽在明末放棄儒業,專習全真派功法,參照禪學,曾隱居王屋山,最後得道。伍守陽後出山,傳授內丹術給柳華陽。伍守陽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柳華陽著有《金仙正論》、《慧命經》。後人把此四書合刻,稱為《伍柳仙宗》。

伍柳派主張

伍柳派在修持丹法上主張仙道為宗,佛法為用,仙佛合宗。既論證《黃庭經》、《胎息經》、《坐忘論》,又引佛教《楞嚴經》、《大般若經》、《華嚴經》,仙佛合為一體。強調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後天,尤重“一點真陽”之先天祖氣的煉養,任為內藥、外藥皆原本先天祖氣,所謂外藥,是指“祖氣從生身時,雖隱藏於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即取此發生於外者,復返還於內,是以雖從內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所謂內藥,是指采外藥煉成還丹大藥,“全不著於外,只動於發生之地,因其不離於內,故謂內藥。”《天仙正理》。外藥為生而後采,內藥為采而後生,實止此一氣而已。

伍柳派特點

伍柳派丹法修煉比北宗詳細複雜,他對煉己,藥物,鼎器,火候,效驗,任督,防危,以及伏氣,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均作詳細指點,為學修伍柳派內丹功法提供了詳實的理論基礎。

伍柳二人年表

一、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 張靜虛生於邳州。
二、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 李虛庵生於廬江縣城西。
三、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李虛庵結庵城外,延訪仙師。
四、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伍沖虛太夫人王氏儒人於六月初一日生。
五、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伍沖虛太翁健齋翁諱希德舉孝廉。
六、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 曹還陽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南昌武陽之精度處。
七、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伍沖虛太翁健齋翁中會元。
八、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張靜虛奉世宗詔至京,延至世宗殂落,得不復命。
九、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 正月,健齋翁主考浙江考場。王氏儒人夢在文廟前食榴子、榴子紅如火如丹,即伍沖虛住母胎時。
十、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 正月元旦,伍沖虛降生於青州府之官衙。七月,伍沖虛隨父健齌翁官紹興府
十一、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 健齋翁任雲南維摩州牧,卒於任所。
十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年) 張靜虛至六安州,度李虛庵,令其三誦三背其言,三日而別。
十三、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 張靜虛至李虛庵家中助銀行道。
十四、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 伍沖虛奮志明經,遇王重陽道經七篇。
十五、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 伍沖虛年十三,志於道。
十六、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 李虛庵至曹還陽家中度曹還陽。
十七、明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年) 江西水災,伍沖虛涉水救飢,且自食蓼根十數次。曹還陽等三友,以金三十兩,助師李虛庵修道,李真人道成。
十八、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 伍沖虛至范登雲兄弟三人仙祠問事,簽示伍有修道因緣。
十九、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年) 曹還陽時年三十歲,修道精進,不五十日火足,採得大藥。
二十、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伍沖虛時年二十歲。五月,遇曹還陽,八月賣田護師修道。
二十一、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曹還陽五月二十二日奏告天庭,度伍沖虛,告其一線修行之路。
二十二、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春,曹還陽建醮謝天地,及歷代傳道聖坐師,度伍沖虛為入門弟子。
二十三、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 春,伍沖虛在家試百日關,總計三個月,而成大藥。
二十四、明神宗萬曆四十年(1612年) 曹還陽度伍沖虛“仙佛合宗”及助道之方。春,伍沖虛與師煉外丹於豫章城西,西山之後,溪水涯次。
二十五、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伍沖虛館於長沙府吉王國中,賜吉王太和詩五首。
二十六、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伍沖虛答吉王太和之問,發筆作《火候經》。伍沖虛傳授吉王太和“百日煉精口訣”。李虛庵仙隱。
二十七、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 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初稿成。傳吉王太和“采大藥口訣”。六月十二日曹還陽入新建縣西山大隱。
二十八、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 伍沖虛東赴金陵。
二十九、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 李羲人初見伍沖虛。
三十、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 伍沖虛傳吉王太和“五龍捧聖口訣”。吉王太和向伍沖虛求“仙佛合宗”全旨,未允。
三十一、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 初夏,李羲人參博山無異和尚。
三十二、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 季秋,李羲人拜伍沖虛為師。
三十三、明思宗崇禎五年(1632年) 伍沖虛度吉王太和仙佛合宗玄妙全旨。伍沖虛將邱祖門下符節正傳,付吉王太和掌理。
三十四、明思宗崇禎六年(1633年) 五月五日,李羲人見伍沖虛問一人開頂功法,伍告其此乃偽也。
三十五、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 秋,伍沖虛在金陵,將遠行,李羲人有七問。
三十六、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年) 七月七日,《天仙正理》加注並序成。吳澄川命梓,齊禗吉及塗之芬輔成之。
三十七、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 伍沖虛太夫人王氏孺人十一月二十日酉時坐化。伍沖虛隱跡仙去。
三十八、清聖祖康熙八年(1669年) 冬,新建塗叔朴再刻《天仙正理》,伍達行敘伍沖虛真人事略於篇首。
三十九、清聖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謝嗣芳等再刊《天仙正理》,存其版於姑蘇老君堂。
四十、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 柳華陽生。
四十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申鐵蟾重修《天仙正理》,仍歸其版於老君堂。
四十二、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伍沖虛其時世壽兩百零七歲,度柳華陽金丹大道。
四十三、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柳華陽著《金仙證論》並序。
四十四、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柳華陽著《慧命經》,自序於皖城忠潔庵中。冬,副將孫廷璧序《慧命經》。
四十五、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 五月一日,柳華陽著前後《危險說》於北京仁壽寺。
四十六、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年) 夏,李純一重刻《天仙正理》並序。
四十七、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年) 春,芧山二十二代弟子武定全序李純一所刻之《天仙正理》。
四十八、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正青山人梁靖陽合刻《金仙證論》及《慧命經》並序。序中有言:“華陽師與弟子豁然瓊玉往來名山,有緣者尚可遇之。”
四十九、清德宗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江津程德燦合刻《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證論》、《慧命經》、《危險說》五書,合為一秩,定名《伍柳仙宗》。
五十、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 傳說柳華陽曾至北平,如傳言屬實,則柳世壽已一八五歲矣。

主要著作

《天仙正理》、《仙佛合宗》、《內鍊金丹心法》、《金丹要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