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仁齋

伊藤仁齋

伊藤仁齋【いとう じんさい(Ito Jinsai),寬永4年7月20日()—— 寶永2年3月12日 】,日本德川時代前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古學派之一的古義學派(又稱堀川學派)的創立者。名維楨,字源佐、源吉、源七,號仁齋、古義堂、棠陰。生於平安京(今京都)。

基本介紹

  • 本名:伊藤仁齋
  • 所處時代:德川時代
  • 出生時間:1627年8月30日
  • 去世時間:1705年4月5日
生涯,成就,著作,

生涯

他於寛永4年7月20日(1627年8月30日)生於日本平安京。自幼聰明、好學,11歲讀中國儒學經典,初時崇奉宋儒的理氣學說。
他終身沒有做官,1662年,在京都堀川開設私塾“古義堂”。
他的哲學思想受到中國明朝哲學家吳蘇原的影響。37、38歲時懷疑宋儒背離孔子和孟子,於是擯棄朱子學,獨尊孔、孟,主張恢復儒家經典的古義,十分重視《論語》和《孟子》兩書,並要建立所謂“聖學”,雖然遭到朱子學派的攻擊,仍然堅持己見。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他,培養出一批著名的儒學家,形成古義學派,在日本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寶永2年3月12日(1705年4月5日)逝世。
逝世後,他的弟子私謚他為“古學先生”,他的長子伊藤東涯繼承並且發展了他的學說。

成就

仁齋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他認為:“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這種物質性的氣分陰、陽,以盈虛、消長、往來等方式運動、變化著,永不停息,產生萬物,構成整個宇宙。他同時肯定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否定了宋儒的天地開闢論。他還以氣為本,認為先有氣而後有理,批判朱熹關於以理為本、理在氣先的唯心主義觀點。
朱熹以理為本,把宇宙看作是寂靜不動的;而仁齋卻以氣為本,把宇宙視為“一大活物”,用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一切現象,仁齋宣稱,理是氣的條理,是虛的,氣才是實的;虛的理是死的,只有實的氣能體現活生生的運動、變化。
他的哲學包含著辯證法思想,提出了關於對立面及其轉化的命題。他寫道:事物“無不有對”,“蓋物有兩而後化,無兩則無以化”。
在倫理思想方面,仁齋認為,孔門以仁為宗,仁的本質就是愛。他的道德觀以仁為核心。他所講的道是為人之道,認為“聖學”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仁義,這是儒家傳統的學說。他贊成孟子關於人性本善的說法,反對宋儒把人性分為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他重視教育和實踐,不作煩瑣的考證,曾用通俗說理的方法注釋儒家的經典。

著作

仁齋的主要著作有:《〈語〉〈孟〉字義》、《童子問》、《〈論語〉古義》、《〈孟子〉古義》、《〈中庸〉發揮》、《〈大學〉定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